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出血与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关系。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至2018年7月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化疗的104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所有患者分为年龄<55岁组(n=50)与年龄≥55岁组(n=54);根据疾病缓解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缓解组(n=52)与未缓解组(n=52);根据血小板计数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血小板计数<20×10~9个/L组(n=56)与血小板计数≥20×10~9个/L组(n=48);根据白细胞计数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白细胞计数<50×10~9个/L组(n=71)与白细胞计数≥50×10~9个/L组(n=33)。比较各组患者化疗后并发出血情况。结果年龄<55岁组化疗后并发出血率为20. 0%(10/50),显著低于年龄≥55岁组的53. 7%(29/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疾病缓解组化疗后并发出血率为23. 1%(12/52),显著低于疾病未缓解组的51. 9%(27/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小板计数<20×10~9个/L出血率为51. 8%(29/56),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20×10~9个/L组的20. 8%(1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白细胞计数<50×10~9个/L组出血率为29. 6%(21/71),显著低于白细胞计数≥50×10~9个/L组的54. 5%(1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患者年龄、病情状况、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与血液病化疗后并发出血密切相关。临床上可对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进行检测,预测化疗后并发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3D打印钛合金骨修复体植入兔骨组织后的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评价其安全有效性及临床应用提供动物试验依据。方法依据GB/T16886.6-201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采用15只家兔,每只家兔通过手术操作,将2个样品植入其左侧胫骨,将2个对照品植入其右侧胫骨;分别在植入后4周、12周、26周各安乐死5只动物,取植入物及周围组织进行肉眼观察及组织学评价。结果应用半定量评价系统对植入物周围骨组织进行评价,4周、12周、26周骨组织的刺激指数均小于2.9,判为无刺激反应。结论该新型3D打印钛合金骨修复体具有良好的骨组织生物相容性,在骨修复领域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赛沛分子检测技术(结核分枝杆菌和利福平耐药基因)(GeneXpert MTB/RIF)检测心包和胸腔积液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有效性。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天门市第一人民人民医院和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6例结核病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收集158例胸腔积液和128例心包积液样品。每个样品均经过抗酸染色涂片镜检、罗氏培养基结核分枝杆菌培养(LJ培养)和GeneXpert MTB/RIF测定。使用结核分枝杆菌罗氏培养作为金标准,评估GeneXpert MTB/RIF技术检测MTB的有效性。 结果在286例积液样本中,MTB通过LJ培养阳性者51例(17.8%),GeneXpert MTB/RIF测定阳性者43例(15%),抗酸染色镜检阳性者11例(3.8%)。GeneXpert技术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3%、100%、100%和96.7%,抗酸染色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8.3%、99.1%、81.8%和85.4%。GeneXpert技术检查心包积液中MTB的灵敏度可达90%。GeneXpert MTB/RIF和抗酸染色镜检鉴定两种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有效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3.199、33.715、P均< 0.001)。 结论GeneXpert MTB/RIF技术对于检测胸腔和心包积液中的MTB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进行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的2 568例患者,透析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抗-HIV阳性标本结果送疾控中心应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进行确证试验。 结果2 568例血透患者中HBsAg阳性人数252例,阳性率为9.81%;抗-HCV阳性人数28例,阳性率为1.09%;抗-HIV初筛阳性7例,确诊5例,阳性率为0.19%;抗-TP阳性人数7例,阳性率为0.27%。 结论对需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在透析前进行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对感染者采取必要的隔离,切断感染性疾病的交叉传播途径,预防医院感染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缩短紧急用血知情同意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5例紧急输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执行疾病护理常规,观察组运用叙事护理,从病情评估需要紧急用血起,到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止,比较两组消耗时间。结果两组输血同意书签署时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解构式倾听、紧急评估、回应改写问题、健康教育重塑认同、微信延伸复述过程等叙事护理方法 ,让紧急输血护理干预有了具体的抓手和沟通方法 ,有利于激励患者在短时间内提升对医疗行为的依从性,能争分夺秒保障输血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和尿液GM2神经节苷脂激活因子蛋白(GM2AP)含量及其诊断、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98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尿液样本GM2AP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GM2AP表达。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计算血清、尿液GM2AP含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Kaplan-Meier法绘制胃癌患者生存曲线,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胃癌组血清和尿液GM2AP含量\[(0.97±0.02) ng/ml和(1.28±0.04) 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63±0.02) ng/ml和(0.79±0.0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M2AP诊断胃癌的AUC为0.902,特异性为70.0%,敏感性为96.9%;尿液GM2AP诊断胃癌的AUC为0.933,特异性为88.0%,敏感性为84.7%。胃癌Ⅲ+Ⅳ期血清和尿液GM2AP含量明显高于Ⅰ+Ⅱ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组血清和尿液GM2AP含量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组织GM2AP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1.8%vs 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7,P0.01)。GM2AP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0.7%和38.7%,GM2AP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1,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GM2AP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胃癌患者GM2AP明显升高,GM2AP有望成为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王俊  向健  熊丽 《当代医学》2021,27(12):38-40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对小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D4+CD25+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环孢素A(CsA)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治疗,比较两组CD4+CD25+T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血清IL-10、IL-35、TGF-β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CD4+T、CD25+T、CD4+CD25+T、CD4+CD25+T/CD4+T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IL-35、TGF-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小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免疫抑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对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CD4+CD25+T细胞具有一定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癌症双疗3+1即心疗、食疗、功疗加医疗。效法自然的中医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的传统优势,适应了与癌症进行整体战和持久战的客观需要。在抗癌实践中,医患双方通过互动共行的双疗模式,采用心疗、食疗和功疗三者并举,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固本基础,在此基础上的医疗手段才能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俊  向健  朱卫芳  田文武 《当代医学》2021,27(27):80-82
目的 探讨应用双管双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所有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均为60~70 g/L.研究组采用双管输血,对照组采用单针进行输血.比较两组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变化,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后24 h的死亡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及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钙离子(Ca2+)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输血过程中的呼吸、体温、脉搏、血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24 h,研究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RBC、Hb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WBC、PLT和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K+、Na+、Cl-、Ca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使用双管双输有助于提升血红蛋白水平,输血效果较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腋臭又称为狐臭,是美容外科一种常见病。腋臭在我国的发病率高为6.41%[1],常见于青壮年女性较多,轻重不等。治疗人群亦以青春期男女为多见,尤以女性居多[2]。由于腋部异味在青春期和夏季多汗期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和工作,严重者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