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究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血象特点。方法 收集2021年4~7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220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血象等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将97例白细胞计数>20×109/L的患儿根据是否使用抗生素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其治疗后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情况。结果 2200例患儿中位年龄3.0(2.0,5.0)岁,中位白细胞计数11.50(5.90,14.40)×109/L,中位中性粒细胞比率71.65(59.10,80.70)%,中位hs-CRP 10.28(4.50,21.14)mg/L。3~6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白细胞计数(r=0.066,P<0.05)、中性粒细胞比率(r=0.354,P<0.05)、hs-CRP(r=0.070,P<0.05)的相关性不大。97例白细胞计数>20×109/L的患儿治疗1周后,两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和hs-CRP均显著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可见白细胞计数和hs-CRP轻度升高,在无细菌感染依据时建议对症治疗,无需常规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相似文献   
3.
冯冰瑜  叶洪舟  潘佳惠  袁琛 《现代实用医学》2021,(3):301-303,F0003,F0004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支原体肺炎(MPP)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MPP不良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576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是否发生肺实变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儿发生肺实变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nomogram列线图,通过ROC曲线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疗程、胸腔积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及抗生素治疗时间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疗程、胸腔积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抗生素治疗时间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nomogram列线图预测模型显示C-Index为0.887,内部验证的绝对误差为0.009;应用该预测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为0.378,敏感度为0.809,特异度为0.820,AUC为0.887。结论年龄、疗程、胸腔积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抗生素治疗时间是影响MPP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建立的nomogram预测模型可有效提高预测患儿肺实变的准确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儿童1型糖尿病(T1DM)及酮症酸中毒(DK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152例住院患儿,其中52例为首次发病的T1DM患儿,包括酮症酸中毒(DKA组)21例,以及非酮症酸中毒(非DKA组)31例,其余100例为非T1DM组。检测并比较三组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T1DM及DKA的相关性。结果 DKA组患儿的血清25-(OH)D平均为(53.6±27.8)nmol/L,显著低于非DKA组的(69.7±27.9)nmol/L和非T1DM组的(81.8±28.3)nmol/L(P<0.05);非DKA组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T1DM组(P<0.05)。结论 T1DM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低,尤以DKA患儿最为明显,维生素D在儿童T1DM发病中的潜在保护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检测对判断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82例,按尿常规检查结果分为过敏性紫癜(HSP)组(53例)和紫癜性肾炎(HSPN)组(29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患儿尿IgG、微量白蛋白(MA)、1-微球蛋白(1-MG)和2-微球蛋白(2-MG)的水平,并与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HSP组尿IgG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MA、尿1-MG、尿2-MG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SPN组尿IgG、尿MA、尿1-MG、尿2-MG水平均高于H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尿微量蛋白水平是判断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有效指标,定期检测以便及早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叶洪舟  朱焰  施明杰 《浙江医学》2022,44(14):1523-1527
目的建立学龄期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早期预测模型,为防治该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学龄期儿童307例,根据最终病情发展情况分为RMPP组109例和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组198例。详细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Nomogram法建立RMPP的早期预测模型。结果RMPP组患儿发热时间、住院时间、阿奇霉素治疗时间均长于GMPP组,发绀、胸闷、寒战、肺外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GMPP组,WBC、CRP、降钙素原(PCT)、乳酸脱氢酶(LDH)、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肺炎支原体(MP)核酸耐药突变比例均高于GMPP组,肺不张、肺实变、胸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GM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CRP、PCT、LDH、NE、MP核酸耐药突变是影响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WBC、CRP、PCT、LDH、NE及MP核酸耐药突变预测RMPP的AUC分别为0.685、0.921、0.842、0.759、0.693和0.907。结论WBC、CRP、PCT、LDH、NE、MP核酸耐药突变是影响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以上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一定程度上早期预测RMPP的发生,对改善患儿预后和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叶洪舟  朱焰  施明杰  任刚  强鑫华 《浙江医学》2021,43(18):2017-2019
目的分析婴幼儿急性中耳炎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经过耳镜检查的28d~3岁婴幼儿39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耳镜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耳镜检查提示急性中耳炎,声导抗检查提示平台无峰B型或C型负压曲线)177例和对照组(耳镜检查正常,声导抗检查呈A型)218例。比较两组患儿发热、哭闹、鼻塞、咳嗽等临床症状和WBC、CRP、降钙素原(PCT)、IgE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应用ROC曲线评估WBC、CRP预测婴幼儿发生急性中耳炎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儿哭闹、鼻塞、WBC、CRP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两组患儿发热、咳嗽、PCT、IgE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显示,WBC的AUC为0.962,CRP的AUC为0.825,WBC、CRP对于急性中耳炎的诊断预测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婴幼儿急性中耳炎常易被漏诊,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同时合并鼻塞、哭闹,WBC增多、CRP增高的患儿建议完善耳镜和声导抗检查,以排除急性中耳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综合性健康教育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治疗依从性、负性情绪、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综合性健康教育.两组均干预2周,比较治疗依从性情况,以及干预前后患儿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早期预测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方法。方法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收集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浙江13家医院就诊的1 428例发热>48~<120 h患儿的临床资料, 采集咽拭子检测肺炎支原体DNA, 检测阳性者行胸部X线片、血常规、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LDH)和前降钙素等检测。根据随访时病情发展情况, 将患儿分为RMPP组和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MPP的相关因素, 建立RMPP预报概率π的回归模型,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预测RMPP的诊断价值。结果 1 428例患儿中男801例、女627例, 年龄4.3(2.7, 6.3)岁, 肺炎支原体DNA阳性534例(37.4%), 其中446例(83.5%)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44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男251例、女195例, 就诊年龄5.2(3.3, 6.9)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变异位点检测阳性410例(91.9%)。RMPP组55例、GMPP组391例。RMPP组第1次就诊前的峰值体温与乳...  相似文献   
10.
小儿支气管肺炎IL-6、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其中重症支气管肺炎32例,轻症支气管肺炎38例,另设30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相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患儿血清IL-6、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前重症支气管肺炎组、轻症支气管肺炎组的血清IL-6、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重症支气管肺炎组的血清IL-6、CRP水平亦显著高于轻症支气管肺炎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重症支气管肺炎组、轻症支气管肺炎组的血清IL-6水平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638、r=0.524,P〈0.01),对照组的血清IL-6水平与CRP水平无相关性(r=0.018,P〉0.05);治疗后重症支气管肺炎组、轻症支气管肺炎组的血清IL-6水平、CRP水平均显著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测定血清IL-6和CRP的水平变化可作为支气管肺炎患儿机体炎症强弱及肺炎严重程度的预警指标,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