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莉  华守明 《临床荟萃》1995,10(22):1032-1033
卡托普利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并可逆转左室肥厚,从而改善心脏舒张功能。本文观察卡托普利对Ⅱ、Ⅲ期高血压病患者降压疗效,并以SJ-42多道生理记录仪检测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我院自1986年以来收治老年心脏急诊396例。死亡44例(11.1%),本文对其死因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将 74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治疗组 ( 36例 )和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组 ( 38例 ) ,治疗前及治疗 6个月后 ,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AngⅡ、ALD和NE水平 ,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 1)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NE水平明显降低 ,LVEF明显增高 (均P <0 .0 1) ;而血浆AngⅡ、ALD水平改变不大 ;( 2 )苯那普利加缬沙坦治疗后血浆NE、ALD水平明显降低 ,LVEF明显增高 (均P <0 .0 1) ,而血浆AngⅡ水平改变不大 ;( 3)组间对比发现 ,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能更有效地降低血中NE、ALD的水平 (均P <0 .0 1) ,提高LVEF ,且AngⅡ水平亦较单用苯那普利组明显下降(P <0 .0 5 )。提示两种治疗方法都能提高CHF患者的LVEF ,改善心功能 ;联合用药组在降低NE、AngⅡ和ALD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苯那普利组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纤维蛋白原(FS)的含量在冠心病及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病变患者中的差异。方法 将入选的1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94例与正常对照组36例,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再将冠心病组按CAG结果分为轻度病变组24例,中度病变组27例,重度病变组43例。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DD,FS含量。结果 AMI、UAP两组DD、FS含量及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5),AMI组的DD、FS含量明显高于UAP组(P〈0.05),重度病变组DD,FS含量高于轻、中度病变组(P〈0.05)。结论 联合检测DD与Fg在冠心病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CAR)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方法:45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5组,各9只。1组给予普通饲料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他4组给予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加高脂喂养。8周后,其中3组给予野生p53基因转染颈总动脉,2组分别加喂CAR(3mg.kg-1.d-1)和美托洛尔(MET,6mg.kg-1.d-1),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实验前和实验后8、12周,分别测定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实验结束后检测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及p53、bcl-2、bax、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局部表达情况,并分析血管病理形态。结果:球囊损伤组均出现典型颈动脉粥样斑块。与未转染组相比,基因转染组p53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单纯转染组比较,MET与CAR组纤维帽厚度均明显增加,但以CAR更显著(P<0.01)。CAR较ME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丙二醛明显低,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高(P<0.05或0.01),但对血脂均无明显影响。CAR组内膜平滑肌细胞凋亡率、bax及bax/bcl-2比值下降,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bcl-2阳性表达上调(P<0.01)。结论:CAR和MET均能促进斑块稳定,但以CAR为优,其机制可能在于CAR除β受体阻断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6.
管耘园  华守明  张莉  金恒  王毅 《江苏医药》2001,27(4):304-305
我院 1997年 2月~ 1999年 6月对 36例住院高血压患者行低强度氦氖 (He Ne)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 ,治疗前后检测血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内皮素 (ET)、肾素 (PRA)、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 (ALD) ,以确定其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男 2 4例 ,女 12例 ,年龄 4 6~ 72岁 ,平均 57 4岁。诊断按 1999年WHO—ISH国际高血压诊断标准 ,其中 1级 10例 ,2级 2 4例 ,3级 2例 ;危险度分层 1级中低危 6例 ,中危 3例 ,高危 1例 ;2级中中危 19例 ,高危 3例 ,极高危 2例 ;3级中高危、极高危各 1例…  相似文献   
7.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oue等于1984年首次报道通过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型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 valvuloplasty,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取得成功,从而避免了外科开胸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的缺点,使之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然而二尖瓣狭窄患者房颤(Af)和左房血栓的高发生率又限制了该方法的进一步推广。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12月共对1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合并房颤患者行PBMV均取得成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测定心力衰竭(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血清尿酸(UA)水平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测定102例HF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Ⅱ、Ⅲ、Ⅳ级及30例对照组血浆BNP、血清uA、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HF患者UA增高组血浆BNP、IAd、LVEDd均显著高于UA正常组;LVEF显著低于UA正常组(P〈0.05)。HF患者血浆BNP、血清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HF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LAd、LVEDd均显著高于Ⅱ级组;LVEF显著低于Ⅱ级组(P〈0.05)。结论血浆BNP、血清UA对HF患者的诊断、治疗、病情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解本市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状况,探索影响高血压患病的有关因素,给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我们于1991年9月对南通市城市居民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研究C -反应蛋白 (CRP)及心肌损伤因子在冠脉介入诊疗前后的变化 ,评价CRP在冠脉介入操作中可能造成心肌缺血后的变化和后果。方法 :将接受冠脉诊疗患者 10 7例。根据诊疗结果分为三组 :冠脉造影正常(Ⅰ组 ) ,造影异常、但未进行介入治疗 (Ⅱ组 ) ,造影异常并即刻行介入治疗 (Ⅲ组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 6小时、2 4小时、48~ 72小时抽取静脉血 ,测定CRP、CK -Mb、CTnT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Ⅰ组术前、术后CRP、CK -Mb、CTn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Ⅱ组、Ⅲ组术后CRP、CTnT较术前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5 )。所有病例随访 4~ 6个月均未有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CRP可以作为心肌缺血的预报因子 ,它反映介入诊疗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后的炎症过程。成功的介入干预可导致CRP和心肌损伤因子的一过性升高 ,但血运的重建将使病人长期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