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7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5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良超滤对婴幼儿心脏手术输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改良超滤技术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中对输血及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6 0例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血管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均分为对照组 (不接受任何超滤 )、常规超滤组 (CUF组 )和改良超滤组 (MUF组 )。观察术中库血用量、血浆用量、血球压积的变化及术后2 4h出血量 ,并用SSPS/PC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MUF组库血用量、血浆用量、术后 2 4h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CUF组 (P <0 0 1) ,且滤出水量明显多于CUF组 (P <0 0 1)。结论 在婴幼儿心血管手术中 ,改良超滤可有效排出体内水分 ,提高血球压积 ,明显减少输血及术后出血 ,是节约用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有毒醛的堆积可产生心血管毒性,乙醛脱氢酶2(ALDH2)可有效清除醛类物质,本研究旨在兔心肺转流(CPB)模型中探索ALDH2活化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21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三组:CPB不停跳组(C组)、停跳组(CA组)、停跳+Alda-1组(CAA组),Alda-1为ALDH2特异性激动剂,另随机选取21只作为供血兔。右腋动脉插管及右房插管建立CPB模型,主动脉阻断120 min后开放,生命体征平稳后停机,恢复心肌灌注120 min测定心功能并取左室心肌组织,测定ALDH2的含量及活性、4-羟基壬烯醛(4-HNE)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氧化型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比值(GSH/GSSG)、蛋白羰基含量,检测不同时点血气及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结果各组间ALDH2含量无明显差异,CAA组与CA组相比ALDH2活性明显增加(P 0.001),4-HNE、MDA含量在CA组较C组增加(4-HNE:P 0.001,MDA:P=0.001),CAA组较CA组明显下降(4-HNE:P=0.013,MDA:P 0.001)。CAA组较CA组心肌蛋白羰基水平、血清CKMB明显降低,GSH/GSSH生成增加(P 0.05),CAA组左室压力形成最大速率较CA组明显升高(P=0.040),但三组间左室舒张末压、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压力形成最小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PB期间ALDH2活化可加强有毒醛清除,增强心肌抗氧化损伤能力,减轻心肌的氧化应激,改善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3.
丙酮酸盐(Pyr)是机体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枢纽。作为有效的能量底物,Pyr不仅可以为损伤大脑补充能量,改善大脑代谢,而且还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和抑制凋亡等其它机制改善离体和在体神经元的存活及预后,为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和思路。本文旨在对Pyr的脑保护机制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检测血浆中的几种血小板micro RNAs来观察输血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小板活性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输血导致缺血性并发症的相关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选择本院100例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各50名。输血组将患儿静脉血1.8 ml与0.5 ml同型贮存红细胞悬液混合,30 min后检测各项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以及血小板微粒(PMP)的含量。光密度比浊法检测两组患儿ADP诱导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运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浆血小板来源的mi R-223、mi R-24、mi R-126、mi R-191的水平。进一步比较未输血组患儿中,非紫绀型亚组与紫绀型亚组间血小板活性、聚集功能及上述几种micro RNAs的表达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儿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无组间差异(P>0.05),输血组加入0.5 ml贮存红细胞悬液后,Hb较之前升高(23±6)g/L。输血组较未输血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PMP的含量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明显增高(P<0.05)。输血组血浆血小板来源的几种micro RNAs含量较未输血组明显升高(P<0.05),以mi R-223的差异性最为显著。未输血组中,紫绀型亚组血小板激活程度较非紫绀型亚组明显增高,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降低,几种micro RNAs的表达均较高(P<0.05)。结论输血可引起血浆中血小板来源的micro RNAs表达增高,尤其是mi R-223,可作为研究不同疾病状态下血小板活性的指标。为减少输血相关不良反应,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用血指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对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安全性,并分析体外循环中传统与改良库血预充策略对患儿围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及近期临床预后。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按入选标准先后纳入5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传统组(C组,n=248例)患儿采用库血预充方案,改良组(M组,n=283例)患儿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即无库血预充方案,所有患儿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收集转前及转中、转后不同时点的血气指标及围术期的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初步分析表明,改良组患儿围术期红细胞用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01);改良组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24 h胸液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组(P=0.028,P=0.034,P=0.012);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术后腹透及死亡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期间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是安全可行的,该策略有助于减少围术期的血制品用量,改善患儿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阜外医院小儿心脏手术后,不同适应症下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为更好的把握ECMO的临床适应症提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今48例小儿心脏术后ECMO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年龄5 d~6岁;体质量3~17 kg。48例中脱离ECMO 30例(62.5%),最终治愈出院24例(50%)。心、肺功能持续不恢复及后期继发的急性肾衰竭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适应症的选择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决定了ECMO总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托马斯心肌保护液(St.Thomas液)与康斯特心肌保护液(HTK液)在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 from pulmonary artery,ACAPA)患儿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4月外科手术治疗44例ACAPA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心肌保护采用不同晶体停跳液分为St.Thomas液组(24例)与HTK液组(20例).两组患儿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患儿术中及术后1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晶体停跳液使用量,儿科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儿科重症监护室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及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情况.结果 St.Thomas液组术中食道超声及术后1个月经胸超声测定LVEF值分别为(43.03±18.74)%和(49.83±17.93)%,HTK液组分别为(44.36±17.12)%和(53.95±15.4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Thomas液组、儿科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使用时间分别为(153.50±196.62)h、(70.84±127.28)h、(138.56±174.98)h、(118.41±155.24)h和(44.06±73.74)h,HTK液组分别为(129.06±159.89)h、(67.04±121.56)h、(147.24±164.05)h、(121.00±162.66)h和(34.44±62.62)h,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Thomas液组有2例患儿接受ECMO辅助,HTK液组有1例,均顺利撤除.结论 在本组患儿中, St.Thomas液与HTK液2种晶体停跳液对ACAPA外科手术矫治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未见明显差异.ECMO是此类手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侧支融合术或单源化治疗(unifocalization,UF)在室间隔缺损(VSD)及粗大体肺侧支(MAPCAs)的肺动脉闭锁(PA)患儿中的应用,并从组织病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不同解剖形态的MAPCAs。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6例合并粗大体肺侧支及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MAPCAs/VSD/PA)患儿实施选择性UF术加一期根治术,男4例,女2例;年龄6~96个月;体质量5.0~23.0 kg。术前均行心导管、选择性体肺侧支造影及心脏CTA检查,明确体肺侧支种类及解剖分布。对造影提示参与肺"气血交换"的粗大体肺侧支实行选择性UF,对不参与肺"血气交换"的功能性体肺侧支术中结扎或不处理。术中留取不同种类粗大体肺侧支的组织行病理检查,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明确侧支类型。结果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前心导管、选择性侧支检查及术中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参与肺"血气交换"的功能性MAPCAs具有肺动脉壁结构,属于弹性动脉;不参与肺"血气交换"的非功能性MAPCAs为小动脉壁结构,属于肌型动脉。结论术前可通过选择性MAPCAs造影检查明确参与肺"血气交换"功能性侧支,功能性侧支属于弹性动脉,具有肺动脉壁结构,术中对功能性侧支进行UF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107例体外膜肺氧合并发症回顾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07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ECMO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提高ECMO救治水平。方法:阜外医院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对107例患者行ECMO支持治疗,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资料,探讨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原因、防治及并发症对ECMO结果的影响。结果:ECMO机械并发症主要有氧合器渗漏(28.4%)、氧合器置换(27.5%)及管路血栓(20.6%)等;机体并发症主要有出血和渗血(32.7%)、肾功能不全(28.3%)、溶血(14.0%)、感染(14例;13.1%)、神经系统并发症(11.2%)、肢体远端缺血(9例;8.4%)及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5.6%)等。肾衰、肢体缺血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MSOR)及DIC等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结论:ECMO并发症较多,危害较大,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并发症,对其积极治疗,进一步提高ECMO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体外循环(CPB)术后引起心跳呼吸骤停(CRA)的常见原因,探讨心肺脑复苏(CPCR)的策略、方法 ,并介绍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心脏中心CPB术后发生的110例CRA病例,对诱因、CPCR开始时间及主要方法、相关因素对初步复苏成功即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体外循环膜肺氧合(ECMO)的比例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组初步复苏成功率51.8%,出院率40.9%。床旁开胸29例(存活6例),其中床旁行CPB 5例(全部死亡),ECMO 12例(顺利撤机7例、出院4例)。发现引起CPB术后CRA的主要原因为低氧血症44.5%、室颤23.6%、心电-机械分离(PEA)18.2%、心跳停搏10%、其他3.6%。分析初步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体重、CRA发生时是否机械通气对ROSC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循环诱因对初步复苏的成功与否有显著影响。结论先心病患儿CPB术后发生CRA的原因及复苏过程有其自身特点。本组初步复苏成功率较高与CRA的及时发现、病因的准确判断,复苏团队的训练有素及ROSC建立后的综合处理密切相关。合理应用ECMO技术可为提高CPCR的远期成功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