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眼科学   2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视网膜和肾脏微血管损害及两者的关系。方法:手术切除大鼠一侧肾脏,部分结扎另一侧肾动脉,建立高血压动物模型,对照组模拟手术。活体检查大鼠眼底,检测肾功能,采用常规光镜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镜和组织化学电镜等技术,观察大鼠术后2周、1个月、2个月、4个月4个不同时间点视网膜和肾脏微血管的改变。结果:①高血压大鼠眼底和肾功能从术后2个月起即有明显损害;②高血压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retinal capillary basement membrane,RBM)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glomerular capillary basement membrane,GBM)从术后2个月起即普遍增厚;③高血压大鼠RBM和GBM的增厚伴有其构成成分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增多,并伴有RBM和GBM上负电荷位点数目的减少;④高血压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分别在术后2周和1个月时出现内皮细胞下水肿,与其底膜脱离的现象;⑤高血压大鼠病程4个月时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水肿变性,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病变较轻。结论:高血压大鼠视网膜和肾脏损害有共同的病理学基础: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下水肿,与基底膜脱离;基底膜增厚,伴有其上负电荷位点数目的减少。高血压大鼠视网膜和肾脏毛细血管的改变又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性眼底病变与肾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疾病,高血压性眼底病变和高血压性肾损害是其常见并发症。人体唯有眼底可以不需要复杂的仪器直视检查血管的形态和血流,眼底血管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全身血管性疾病的状态。近年来,对高血压性眼底病变及高血压性肾损害之间关系的研究倍受注目。...  相似文献   
3.
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的缓释性和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MAT-PLA-MS)的缓释性和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方法透射电镜观察MAT—PLA—MS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测其体外释放情况。玻璃体腔彩色照相记录其分解过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网膜电图(ERG)、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剂量组的苦参碱游离药物和MAT—PLA—MS在注药后不同时间点对眼组织的影响。结果MAT—PLA—MS的平均粒径为2.28μm,载药量为6.17%。体外释放672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87.93%,缓释作用明显。MAT—PLA—MS在玻璃体腔内随时间延长表现为逐渐降解的过程。游离药物各剂量组和载药微球各剂量组在玻璃体腔注射后各时间点裂隙灯显微镜和间接检眼镜检查均未见异常。游离药物4mg组注药后1dERGb波振幅下降。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游离药物4mg组在注药后1d开始出现视网膜毒性反应,载药微球6mg组在注药7d后出现轻微的视网膜毒性反应。结论MAT—PLA—MS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安全剂量较游离药物大,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4.
刘丹岩  马景学  安建斌  王萌 《眼科研究》2009,27(10):833-837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玻璃体腔注射后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10组,每组3只兔(6只眼)。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只眼玻璃体腔均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分别在注药后10 min,2 h,1、3、7、14、21、28、35 d各处死1组动物取双侧眼球并制备玻璃体样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玻璃体腔药物质量浓度,用DAS软件计算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玻璃体腔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后,药物在玻璃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221.64±9.70)h,半衰期t1/2=(173.77±32.33)h。缓释微球在玻璃体腔释药可达35 d以上,35 d时药物质量浓度为(121.8±34.6)μg/mL。随时间延长,药物的总体清除率稳定增加。结论玻璃体腔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药物在眼内清除较慢,清除时间明显延长,在玻璃体腔内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质量浓度,表现出良好的体内缓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DNA含量(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Aψm)和胞质内钙离子(Ca2+)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体外培养的第4代RPE细胞进行试验,分为姜黄素组和空白对照组(10% FBS-DMEM含二甲基业砜0.5‰),姜黄素组设10、15、20 mg/L 3个质量浓度.噻唑蓝(MTT)法检测姜黄素10、15、20 mg/L 3个质量浓度分别作用24、48、72及96 h后对体外培养的RPE细胞增殖72及96 h后对体外培养的RPE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相关回归分析计算24、48、72及96 h的半数抑制率(IC50)剂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姜黄素15 mg/L作用8、24、48及72 h,后RPE细胞DNA含量(凋亡率)、△Ψm和胞质内Ca2+的变化.对抑制率分别在同浓度不同时间组间、同时间不同浓度组间进行方差分析(多个样本问两两比较);采用相关回归分析计算姜黄素各时间段半数抑制率剂最;对凋亡率、线粒体△Ψm、细胞质内Ca2+等对照组与姜黄素组间进行两独市样本t检验;对凋亡率、线粒体△Ψm、细胞质内Ca2+等姜黄素不同时间组间进行方差分析(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结果姜黄素对RPE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件.姜黄素在24、48、72及96 h对RPE细胞的IC50分别是29.31、17.50、13.24及10.99 mg/L.姜黄素作用8、24、48、72 h后,RPE细胞质内Ca2+浓度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10.61,20.74,21.14;P<0.01)△Ψm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7.50,11.74,14.91,15.29;P<0.01).姜黄素作用8 h DNA含量未见明显下降,24、48及72 h DNA含量明显下降(即凋亡率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0,14.68,13.68;P<0.01).结论姜黄素可以使RPE细胞质内Ca2+浓度升高,△Ψm下降,进而使DNA含量明显下降,诱导RPE细胞凋亡.姜黄素可以有效抑制RPE细胞增殖,有望成为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理想天然药物.(中华眼科杂志.2009,45:210-215)  相似文献   
6.
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最直接有效的给药方式是玻璃体腔注射。游离药物在玻璃体腔的半衰期短,为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常需反复注射,给治疗带来诸多不变。为此近年来以药物的长效剂型防治PVR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介绍应用于玻璃体的抗PVR药物的各种缓释剂型,并分别评价其优缺点。它们各有所长,也均有不足。因此尚需进一步探索,以研究出释药时间长而速度恒定、生物相容性好、使用方便易消毒易保存的理想的药物长效剂型。  相似文献   
7.
姜黄素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对视网膜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姜黄素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对视网膜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4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一眼为实验眼,玻璃体内分别注射0.05 mg/0.1 mL、0.1 mg/0.1 mL、0.2 mg/0.1 mL姜黄素及0.5‰的DMSO0.1 mL,对侧眼为对照眼,在玻璃体内注射0.1 mL生理盐水。注射后1 d、3 d、7 d、14 d进行常规眼部检查和视网膜电图检查;在3 d、7 d、14 d分别摘取2只眼球做光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视网膜电图检查,0.2 mg组在注药后3 d和7 d,实验组眼b波振幅分别为(259±9)μV和(257±7)μV降低,与对照组眼的(283±13)μV和(276±8)μV相比显著降低(P<0.01),14 d时b波振幅又恢复正常。其余各组各时间段,实验眼b波振幅与对照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段常规眼部检查和视网膜组织学检查正常。结论:姜黄素玻璃体内注射0.2 mg以下剂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15岁。因左鼻根部扎伤红肿1年,排出异物2天入院。患者1年前左鼻根部被圆珠笔芯扎伤,当地未经影像学检查,仅做清创缝合。入院前2天局部有异物排出试行取出未成功,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1.0,左1.0,双眼睑、眼球(-)。左眼内眦下8 mm,鼻根部约2 mm×2 mm皮肤缺损,露出0.5 mm金属丝。CT提示鼻骨旁眶腔内约3 cm螺旋状金属丝,考虑为金属弹簧异物。初步诊断:左眼眶内金属异物。局麻下行左眼眶内异物取出术,以异物暴露点为中心垂直做5 mm皮肤切口,钝性分离,取弹簧异物时试图通过分离弹簧周围组织包绕将其整体取出未成功,扩大皮肤切…  相似文献   
9.
KeithWagefer和Barker早在 1 939年就认识到高血压患者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学改变并对其分期 ,这种改变可以用眼底镜检查到 ,但视网膜特征和血压水平的密切关系只有在发生明显改变时才能描述。振荡电位 (oscillatorypotentials,OPs)是36支叠加在视网膜电图 (electroretinogram ,ERG)b波上升支中的子波。ERG已作为一种无创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视网膜微循环 ,但尚未调查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OPs ,本研究旨在探讨没有特征性高血压眼底改变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者的OPs的变化 ,并观察其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眼病.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是PVR发生和发展中的关键细胞,研究中药对体外培养RPE细胞的作用及原理对于防治PVR并揭示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研究姜黄素、丹参单体、苦参碱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兔RPE细胞增生的抑制效果.方法 取第3~4代体外培养的有色兔RPE细胞,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细胞结构.采用MTT法检测2.5、5.0、10.0、20.0 μg/L IL-1β培养后24、48和72 h RPE细胞的增生率;并检测5、10、20 μg/ml姜黄素和丹参单体IH763-4以及100、200、400 μg/ml苦参碱对IL-1β诱导RPE细胞增生的抑制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各药物的半数抑制率(IC50)剂量.结果 初分离的兔RPE细胞呈球形,细胞中可见大量黑色素颗粒;第4代细胞色素颗粒明显减少,形态更加狭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AE1/AE3)在细胞质表达呈阳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顶端有大量的微绒毛,细胞间可见连接复合体.不同质量浓度IL-1β组培养后24、48、72 h细胞增生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0.33,P=0.00;F浓度=9.37,P=0.00);组内相邻培养时间点间细胞增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一培养时间点相邻质量浓度IL-1β组间细胞增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0.0μ,g/LIL-1β培养72 h后细胞增生率达峰值.不同质量浓度姜黄素、丹参单体和苦参碱不同培养时间点细胞抑制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姜黄素:F时间=128.75,P=0.00;F质量浓度=334.05,P=0.00.丹参单体:F时间=39.32,P=0.00;F质量浓度=165.57,P=0.00.苦参碱:F时间=267.76,P=0.00;F质量浓度=912.34,P=0.00).3种药物对RPE细胞的抑制作用均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组内相邻培养时间点间细胞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邻质量浓度药物组间细胞抑制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养后24、48及72 h,姜黄素的IC50分别为26.77、19.01和9.45 μg/ml,丹参单体的IC50分别为33.72、23.47和12.56μg/ml,苦参碱的IC50分别为570.96、352.25和97.50 μg/ml. 结论 IL-1β可促进RPE细胞增生,10.0 μg/L IL-1β促增生作用最显著;姜黄素、丹参单体、苦参碱均可抑制IL-1β诱导的RPE细胞增生,其抑制作用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其中姜黄素抗增生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