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6例胼胝体发育不全的MRI表现进行了分析。矢位像可清楚显示胼胝体的形态学变化,冠位或矢位像较轴拉像更易确认三脑室的移位。MRI的多方向成像和高组织分辩率较CT更有利于对胼胝体发育不全及所合并的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诊断,故可做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们采用 4种磁共振成像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方法对 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术前检查 ,分别将 4种方法的MRI与病理结果相对照 ,分析子宫腺肌病在不同技术MRI中的表现特点 ,探讨 4种MRI方法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9年 8月~ 2 0 0 0年 8月来我院就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 30例 ,31~ 5 6岁 ,平均 41岁 ,术前均行MRI盆腔检查 ,并于检查后 2周内行全子宫切除术 ,且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1.2 仪器及成像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 1.5T超导型MR扫描仪 (p…  相似文献   
3.
4.
5.
为给大脑占位性病变及脑功能的影像学研究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利用15 例头部矢状断层标本及相应脑片,颅脑MRI矢状扫描图像研究了大脑沟、回在MRI矢状图像上的定位。结果显示:扣带沟缘支和外侧沟后升支是识别中央沟的标志,若出现壁间回则更易识别中央沟;借外侧沟前水平支和前升支形成的“Y”或“V”形外观,可识别中央前沟及额下回的眶部、三角部和岛盖部;侧副沟居海马结构下方,其下方为枕颞内侧回。选了8 个典型矢状扫描层面详细介绍大脑沟、回的识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T超高强磁场磁共振团注法三维动态增强MRA(3D DCE 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 EXCITE Ⅱ3.0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采用体线圈、移床技术、高压注射器团注对比剂,对30例腹部至下肢血管受检者行3D DCE MRA检查,对所有受检者的原始图像在工作站利用ADW4.2软件进行MIP和REFORMAT重建并进行成像质量的评价。结果:30例受检者的腹部至下肢血管成像均获得满意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其中12例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经手术证实与3D DCE MRA显示的血管病变相符。结论:3D DCE MRA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腹部至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增强MRA(CE-MRA)对糖尿病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GE 3.0T磁共振,对36例拟诊有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行CE-MRA和DSA检查,并将其分为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10段进行分析.结果:36例CE-MRA与DSA比较,CE-MRA显示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病变检出率无差异(P>0.05),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及动脉闭塞3种血管病变显示无差异(P>0.05).CE-MRA显示腹主动脉粥样斑块病变多于DSA(χ2=5.94 P=0.02),髂内动脉、股深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病变检出率高于DSA(P<0.05),以DSA为标准,CE-MRA存在高估.结论:CE-MRA是一种有效评价糖尿病并发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成人大脑中央前沟在冠状断面上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大脑中央前沟在冠状断面上的准确定位。方法 :采用冠状断层标本与相应MRI图像对照观察、统计的方法。结果 :1 在豆状核首次出现断面上 ,中央前沟的出现率左侧 3 3 %、右侧 3 0 %。在中央前沟首次出现断面上 ,豆状核的出现率左侧 97%、右侧 1 0 0 %。 2 在前连合断面上 ,中央前沟的出现率左、右侧均为 87% ,且位于大脑半球额叶上外侧面中点附近。 3 在中央前沟消失、中央旁小叶前部出现的断面上 ,中央前回的髓突粗大而饱满 ,出现率左侧 70 %、右侧 80 %。结论 :1 中央前沟首次出现在豆状核及内囊前肢出现而前连合及背侧丘脑尚未出现的 1~ 2个断面上。 2 前连合层面 ,中央前沟位于大脑半球额叶上外侧面中点附近。 3 当中央前回髓支粗大饱满、中央旁小叶前部出现时 ,中央前沟消失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经过多学科专家的多层次(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和基因水平)、多角度(神经、体液、经络)的探索,已经证实针刺痛是一个生理性调节过程,是痛觉传入信号和穴位传入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相互作用的结果,神经、体液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脑Broca区在冠状面磁共振图像上的定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MR冠状面图像精确定位大脑额叶内微小占位性疾变及脑功能的影像学研究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男性头部标本30例和活体健康成年男性6例,以经连合间线中点的垂线为基线,获得4mm层厚的颅脑连续冠状面MR图像。将扫描后的头部标本,开颅取脑,重要脑回涂以不同颜色,切制成与MR扫描一致的脑断层标本。把标本与相应MR图像对照观察,统计,确定Broca区在冠状面上的定位。结果:(1)在胼胝体膝首次出现的断面上,外侧沟前支的出现率:左侧73%,右侧63%,直而倾斜,易于辨认;(2)在侧脑室前角首次出现的断面上,双侧外侧沟前支的延长线呈印角相交于胼胝体膝上方;(30在胼胝体嘴首次出现的断面上,额下回主要为三角部,其出现率:左侧77%,右侧83%。结论:(1)外侧沟前支在胼胝体膝首次出现的断面上显示清晰,直而倾斜;(2)侧脑室前端出现时,双侧外侧沟前支的延长线呈印角相交于胼胝体膝上方;(3)豆状核出现时,外侧沟前支消失,额下回三角部后方出现的纵行脑沟为外侧沟升支;(4)纵行的中央前沟出现于额下回岛盖部后方,为Broca区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