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前炎症标志物与术后抑郁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03至2010-09间在我院接受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术前采集患者血样,以检测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的水平.本研究应用PHQ-9抑郁量表,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以PHQ-9抑郁量表评分结果为观察终点,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CABG患者术前炎症标志物与术后抑郁障碍发生的关系.结果:研究共收集234例CABG患者,共计232例完成了随访,另外2例为院内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为(60.8±8.6)岁,其中女性比例为18.5% (43/232),CABG患者术前抑郁障碍者发生率为18.1% (42/232),术后1个月抑郁障碍者的发生率为14.7%( 34/232),患者6个月抑郁障碍者发生率为18.1% (42/232)高于前者,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术后抑郁障碍者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20.9%:13.2%,P=0.197;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20.9%:17.5%,P=0.594).术后抑郁障碍者血液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显著高于非抑郁障碍者[术后1个月:(5.4±5.1)mg/L vs(3.0±2.9) mg/L,P<0.01;术后6个月:(4.9±4.7) mg/L vs(3.0±3.0)m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术后1个月、6个月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调整,得出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影响CABG患者术后早中期抑郁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诊断附睾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30例正常人的附睾和15例超声提示并经临床证实为附睾炎患者的附睾超声检查,观察附睾的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对二者进行比较.结果患附睾炎时,附睾头、体、尾均增大;内部回声增粗、增强;彩色观察可见血流信号增加.结论彩色超声在诊断附睾炎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将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移植组及对照1、2、3组。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对照1组单纯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对照2组仅建立AMI模型;对照3组将培养基经心外膜下植入梗死心肌周围;移植组将制备好的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悬液经心外膜下植入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末,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评价左室形态及功能,并观察梗死区及其周边区心肌内移植BM-MNCs组织形态学特点。结果与对照1组相比,对照2、3组及移植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均显著升高(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室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均显著降低(P均〈0.05);移植组LVEDs、LVEDd和LVEDP显著低于对照2、3组(P均〈0.05),LVEF、LVFS、+dp/dmax。和-dp/dtmax显著高于对照2、3组(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移植组AMI区内有存活的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证实同种异体大鼠BM-MNCs移植可减轻急性AMI后的左心室扩大,抑制左室重构,改善AMI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 3 4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全组 3 4例患儿 ,年龄 10个月~ 3 6个月 ,10例伴重度肺动脉高压 ,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部 2 8例 ,漏斗部 6例 ,缺损直径 1.0~ 2 .5cm ;均在中度血液稀释、浅低温体外循环、温氧合血心脏停跳液连续灌注下施术 ;涤纶补片修补 2 4例 ,单向活瓣式补片修补 10例。结果 :全组患儿无住院死亡 ;术后发生并发症 7例 ,暂时性房室传导阻滞 1例 ,呼吸道感染 6例 ,并发心力衰竭 1例 ,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 :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应早期行手术治疗 ;正确把握手术时机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提高手术技巧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基因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实验组(20只)。分别将培养基和BM—MNCs悬液经心外膜下种植对照组和实验组梗死心肌周围。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TNF-α含量和PDCD5mRN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直线回归分析表明,两组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TNF—α含量、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PDCD5mRNA表达三者之间两两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BM—MNCs移植可能通过抑制TNF—α表达而降低PDCD5基因促凋亡作用,从而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NCs)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将制备的培养基和BM-MNCs悬液经心外膜下种植对照组和实验组梗死心肌周围.结果 移植术后4周,实验组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骨桥蛋白基因(OPN mRNA)、Ⅰ型胶原和AngⅡ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肌AngⅡ、Ⅰ型胶原与OPN mRNA三者之间两两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通过抑制大鼠心肌Ⅰ型胶原合成,下调心肌AngⅡ和OPN基因表达,减轻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8.
心脏瓣膜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退行性变已替代风湿热成为瓣膜病的首要病因,需要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治疗的患者数量逐年攀升 [1].世界范围内每年心脏瓣膜手术 约27万例,占所有心脏外科手术的20%~35%,在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率为4.0%~ 6.8%,如同期行多瓣膜手术或联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20例,抽取骨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注入冠脉。比较病人的临床症状,NYHY分级和治疗后由于心血管事件造成的再住院情况。结果 病人自觉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ECT检查显示在缺血区有血管新生。结论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体外膜氧合机械辅助在心脏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并采用体外膜氧合(ECMO)辅助支持治疗的患者,总结临床经验,为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并采用ECMO支持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受者围手术期ECMO应用情况,统计ECMO支持时间,合并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Student's test,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 test。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法。结果所有ECMO支持模式均为静脉-动脉ECMO模式(V-A ECMO)。有8例受者成功使用ECMO过渡到心脏移植。使用ECMO的心脏移植受者中61例(89.7%)成功脱离ECMO机械辅助,48例(70.5%)存活出院。出血、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是心脏移植ECMO循环支持过程中最多见的并发症。在手术室早期建立ECMO辅助循环的心脏移植受者脱机率和存活率分别为95.6%和84.4%,而在ICU床旁建立ECMO的受者脱机率和存活率分别为72.2%和27.8%,早期使用ECMO结果更好。结论ECMO机械辅助循环能对心脏移植受者提供有效的循环、呼吸功能支持,使得受者平稳渡过移植手术围术期。提倡早期、同期联合应用IABP增加重要器官的灌注,改善受者的预后,获得良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