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6篇
综合类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构建波形蛋白(VIM)基因敲除和gp120转基因(gp120 Tg)小鼠模型。方法 将VIM基因敲除小鼠(VIM-/-)和gp120 Tg小鼠杂交(F0代),然后在产生的子代(F1)中,取分组为VIM+/-/gp120Tg的小鼠一公一母杂交,得到基因型分别为VIM+/+、 VIM+/-、VIM-/-和VIM+/+/gp120 Tg、VIM+/-/gp120 Tg、VIM-/-/gp120 Tg的6组小鼠。其中VIM+/+、VIM-/-、VIM+/+/gp120Tg和VIM-/-/ gp120这4组小鼠互为对照。用PCR法鉴定这上述6组小鼠的基因型,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VIM和gp120的表达情况。结果 4组基因型VIM+/+、VIM-/-、VIM+/+/gp120Tg和VIM-/-/gp120Tg小鼠的PCR结果符合预期,免疫印迹结果显示VIM-/-/ gp120Tg小鼠VIM无表达,gp120过表达(P<0.001),符合预期结果。结论 成功构建了VIM基因敲除gp120转基因小鼠模型,为深入研究波形蛋白在gp120神经毒性作用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S100B 抑制剂SBi4211(heptamidine)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包膜蛋白gp120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方法 通过U251细胞和SH-SY5Y细胞建立非接触式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体系,由gp120蛋白处理U251细胞激活神经炎症反应造成神经元损伤,体外水平探讨SBi4211在gp120诱导的中枢神经毒性中的作用;体内实验中,以8月龄gp120转基因小鼠模拟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gp120组以及gp120+SBi4211组(SBi4211处理组)。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活性及凋亡情况,ELISA检测S100B及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RAGE、GFAP、NeuN、Syn、MAP-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SBi4211可以显著抑制gp120刺激后U251细胞S100B、RAGE的表达(P<0.001),降低炎症因子iNOS、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P<0.001),维持神经元相关标记蛋白NeuN、Syn的表达(P<0.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SBi4211显著降低gp120转基因小鼠S100B、RAGE表达及炎症水平(P<0.05),并且抑制脑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保护神经元的完整性(P<0.05)。结论 SBi4211可能通过下调S100B/RAGE表达,抑制gp120引发的神经炎症反应,继而阻断gp120的中枢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体外探讨鼠李糖乳杆菌上清液(LGG-CM)能否通过抑制NF-κB通路来阻断大肠杆菌K1(E. coli K1)株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方法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采用免疫印迹研究LGG-CM能否抑制E. coli K1激活NF-κB通路;通过侵袭实验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实验,研究LGG-CM能否抑制细菌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通过免疫印迹研究黏附分子CD44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ZO-1蛋白的细胞内分布;用Transwell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过跨细胞内皮电阻(TEER)值和细菌迁移实验评价LGG-CM对细胞屏障完整性的保护作用。结果免疫印迹结果表明LGG-CM能抑制E. coli K1激活NF-κB通路,藉此抑制E. coli K1的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同时,LGG-CM可抑制E. coli K1上调CD44蛋白和下调紧密连接蛋白ZO-1。此外,LGG-CM能够明显减缓TEER值的降低和抑制E. coli K1穿越体外血脑屏障。结论体外实验表明,LGG-CM能够通过抑制NF-κB通路激活、阻断E. coli K1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及维护血脑屏障完整性来预防E. coli K1引起的细菌性脑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普通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计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重症组),15例普通手足口病患儿(普通组)以及14例非神经系统损伤儿童(对照组)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应用免疫磁珠吸附法分离外周血中BMEC,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计数细胞,分析各组患儿外周血BMEC的含量,并分别分析BMEC计数与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和白细胞(WBC)含量的关系.结果 成功分离出患儿BMEC,其中重症组BMEC、CRP、WBC含量均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82、5.290、10.631,P<0.01).BMEC含量与WBC含量呈正相关(r=0.921,P<0.0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BMEC计数显著高于普通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BMEC计数有望成为早期诊断重症手足口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Met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作为抗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感染新型药物
的可能性。方法6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卡博替尼组、氨苄青霉素(Amp)组、卡博替尼和氨苄青霉素联合用药组和PBS
对照组。腹腔注射LM菌液后,再分别灌胃给予卡博替尼20 μg/g、腹腔注射氨苄青霉素20 μg/g、卡博替尼和氨苄青霉素联合用
药、以及腹腔注射等量PBS,比较4组小鼠的生存曲线、血液和脑组织细菌载量、血清IL-10和脑脊液中NF-κB p65含量、脑组织
中依文思蓝(EB)含量以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卡博替尼组比对照组小鼠生存率增高、血液和脑组织的细菌载量明显减少
(P<0.05,P<0.001);血清IL-10和NF-κB p65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脑组织EB量降低(P<0.001),脑组织病理变化减
轻。联合用药组比卡博替尼单独用药组小鼠血液和脑细菌载量(P均<0.001)、血清IL-10和NF-κB p65含量(P<0.01,P<0.001)、
脑组织EB量均明显减少(P<0.001)。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对LM感染具有阻断作用,为研发新型抗胞内感染药物
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鼠李糖乳杆菌LGG的效应蛋白HM0539对大肠杆菌O157∶H7肠道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采用黏附、侵袭实验评价HM0539处理后,大肠杆菌O157∶H7对HT-29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通过免疫荧光、免疫印迹等方法进一步检测在使用HM0539治疗过程中对HT-29细胞中黏蛋白(MUC2)、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小鼠的生存率及体质量变化,检测攻毒小鼠的肠道病理及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结果 HM0539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大肠杆菌O157∶H7黏附和侵袭HT-29,且HM0539的预处理效果优于共同处理(P<0.05);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等结果显示,HM0539不仅可以明显降低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后MUC2的表达水平(P<0.05),还可显著抑制其对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P<0.05)。动物实验结果证 明HM0539可抑制攻毒小鼠的体质量下降(P<0.05)和空肠的损伤;HM0539可抑制大肠杆菌O157∶H7诱导的空肠杯状细胞的破坏(P<0.05);此外,HM0539可上调攻毒小鼠空肠中的MUC2、ZO-1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HM0539可抑制大肠杆菌O157∶H7黏附和侵袭HT-29细胞,而且增强了小鼠对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抵抗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大肠杆菌O157∶ H7破坏黏蛋白和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的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波形蛋白(VIM)介导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方法取3~ 5 d龄的VIM基因敲除型乳鼠(VIM-/-)40只,随机分为EV71感染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20只/组,实验组每只腹腔注射浓度为1× 108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病毒液10 μL,空白组腹腔注射无菌PBS 10 μL,再将同品质的野生型乳鼠(WT)40只以同样 方式分组处理。观察小鼠感染状态1周,提取小鼠脑脊液(CSF)和脑组织全蛋白、RNA及组织切片,通过Western blot、ELISA、 RT-PCR检测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小体激活状况,以及免疫组化技术考察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结果与空白组比 较,VIM-/-实验组小鼠在感染EV71 后CSF 和脑组织中NLRP3 炎症小体及其下游产物IL-1β、caspase-1 含量无明显变化;而 WT实验组小鼠相较VIM-/-型实验组的NLRP3、IL-1β和caspase-1含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WT型实验组IL-1β和caspase-1 的mRNA拷贝数亦明显高于VIM-/-型实验组小鼠(P<0.05);VIM-/-感染EV71 的脑组织神经元受损程度较WT小鼠明显轻微 (P<0.05)。结论EV71通过感染小鼠脑组织诱发VIM基因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释放IL-1β和caspase-1,这可能是中枢 神经系统炎症和神经元损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Met受体阻断剂卡博替尼(Cabozantinib,XL-184)能否抑制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进入Caco-2细胞并降低对细胞的损伤.方法 通过侵袭实验研究XL-184在抑制LM进入Caco-2细胞中的作用,并研究剂量及时间与侵袭率的关系;Caco-2细胞种植于Transwell上室,LM感染单层Caco-2细胞,然后在上室中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过测定跨上皮细胞电阻(TEER)值及计数从上室渗透到下室的LM数量和HRP浓度,预测X-184对单层细胞通透性的保护作用;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推测细胞膜的渗透性;荧光染色鉴定细胞活性.结果 相比对照组,侵袭实验显示,XL-184处理组的LM侵袭率明显降低(P=0.000),且侵袭率随XL-184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独用药(P<0.05).细胞通透性实验表明,XL-184可明显抑制LM诱导的跨上皮细胞电阻(TEER)的降低(P<0.05),并可降低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细菌介导的细胞通透性(P=0.000);细胞活性实验表明,XL-184可提高细胞存活率(P<0.01);同时,可显著降低LM诱导的LDH释放(P<0.05).结论 XL-184可能在抑制LM侵袭Caco-2及降低LM诱导的Caco-2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因此,XL-184有望成为潜在的治疗和预防李斯特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肉食偏好模式下学龄期儿童的肠道菌群差异。方法 选取深圳地区学龄期健康儿童共44例,年龄范围8~10岁。根据每个儿童白肉和红肉的月均摄入频率的比值将所有儿童分为3组:红肉模式组(15例)、均衡组(16例)、白肉模式组(13例)。采用膳食频率调查问卷进行面访调查及采集晨便,提取粪便DNA后进行扩增并使用 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儿童肠道菌群测序分析。结果 红肉偏好模式和白肉偏好模式的儿童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低于均衡饮食模式(P<0.05)。LEfSe分析发现与均衡组相比,红肉组的样本中主要富集埃希-志贺菌属、粪芽孢菌属和嗜冻菌属,白肉组主要富集霍尔德曼氏菌属,而与红肉组和白肉组相比均衡组分别显著富集了31和25个菌属,包括毛螺菌属、瘤胃球菌属等。采用PICRUSt2对细菌功能信号通路预测发现,与均衡组相比红肉组显著激活菌群脂多糖生物合成(P<0.01)、花生四烯酸代谢(P< 0.01)、甲状腺激素合成(P<0.001)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功能(P<0.05);但相比白肉组,红肉组仅显著激活菌群花生四烯酸代谢(P<0.05)和甲状腺激素合成通路(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相比均衡模式,红肉和白肉偏好模式均会显著下调肠道菌群丰度及改变菌群结构,并且红肉模式饮食可能会更多富集埃希-志贺菌属,并可能显著上调脂多糖生物合成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