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中的浸润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laballad streptavidin biotin method,LSAB)检测68例IMPC和72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中TAMs标记物CD68、CD163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CD68、CD163主要表达于IMPC及IDC-NOS间质中浸润的巨噬细胞的胞膜或胞质内,癌巢内偶有表达.IMPC组瘤内间质CD68的表达率(47/68,69.1%)明显高于IDC-NOS组(37/72,5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22).而瘤内间质CD163在2组间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 =0.682).IMPC中瘤内间质CD68的表达与病理学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及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与ER的表达呈负相关(P =0.037).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MPC中瘤内间质CD68表达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呈负相关(P =0.027).结论 IMPC间质中CD68标记的TAMs可能在IMPC高侵袭、高转移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 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 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MPC的特殊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机制。   方法   双向电泳筛选1例乳腺IMPC和1例乳腺IDC-NOS冻存组织的蛋白表达差异点, 质谱鉴定其所对应的蛋白质,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验证其在43例IMPC和30例IDC-NOS组织切片中的表达。   结果   筛选出表达稳定差异的蛋白—热休克蛋白27(Hsp27), 且Hsp27在IMPC中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了Hsp27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中, 其在IMP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IDC-NOS(Z=-3.236, P=0.001), 并与ER(r=0.319, P=0.037)及淋巴结转移数(r=0.444, P=0.003)呈正相关, 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学分期、PR和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Hsp27在乳腺IMPC中过表达, 且与淋巴结转移数呈正相关, 提示Hsp27可能在IMPC淋巴结转移以及特殊的病理形态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lymph node ratio, LNR)是否能更优于淋巴结转移数(positive lymph nodes, PLN), 用于评价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总生存时间。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9例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0枚或以上、术后经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单因素生存分析, 肿瘤大小分期, 组织学分级、ER/PR/HER-2状态、PLN、LNR、切检淋巴结总数、结外软组织侵犯、辅助治疗与患者RFS(relapse free survival, RFS)、OS(overall survival, OS)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 < 0.05);多因素生存分析, 当PLN和LNR作为协变量分别进入Cox比例风险模型时, PLN和LNR均为患者RFS和OS的独立预测指标(P < 0.001);当PLN和LNR作为协变量同时进入Cox比例风险模型时, LNR依然是患者RFS和OS的独立预测指标(RFS: P < 0.001.OS: P=0.001), 而PLN不再是其独立预测指标(RFS: P=0.944, 0S: P=0.315)。  结论  相对于PLN而言, LNR能更好的评价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总生存时间, 为乳腺癌危险度分级和临床医生制定辅助治疗方案提供更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朱玉芬  任美敬  谷峰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2):1417-1421
  目的  探讨肿瘤微环境在乳腺癌干细胞(breast cancer stem cells,BCSCs)培养鉴定及分化过程中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液PCM-2及成纤维细胞上清液对乳腺癌细胞及MCF-7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观察乳腺癌细胞微球体形成状况,MTT比色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免疫细胞化学  方法  检测乳腺癌干细胞标记物及上皮间质标记物的表达,并通过RT-PCR进行验证。  结果  无血清培养液PCM-2培养的原代细胞微球体的直径大于成纤维细胞上清液的培养(t=4.996,P= 0.002),且原代细胞中ALDH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的表达率高于后者。成纤维细胞上清液培养的细胞生长速度较无血清培养液PCM-2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RT-PCR检测发现无血清培养液PCM-2培养的原代细胞中ALDH1表达上调,E-cadherin、Vimentin表达下调。  结论  在乳腺癌原代细胞和MCF-7细胞中可以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方法富集BCSCs样微球体,成纤维细胞上清液能够促进BCSCs样微球体的增殖与分化。提示乳腺肿瘤微环境在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