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把花根片对哮喘豚鼠气道炎症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火把花根片对哮喘豚鼠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 建立哮喘豚鼠动物模型。豚鼠17只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8只)和火把花根组(9只)。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IF)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及蛋白浓度,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气道壁厚度及腺体厚度。结果 火把花根组BAIF细胞总数、嗜酸性较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数量及蛋白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图像分析表明火把花根组气道壁厚度及腺体厚度均较对照组减低(P<0.01)。结论 火把花根片可抑制哮喘豚鼠的气道慢性炎症,对支气管哮喘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任明强  陈琦  苏俊 《贵州医药》2010,34(6):486-488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CD40L表达与DLBCL预后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7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CD40L的表达。结果(1)DLBCL中CD40L过度阳性率(25.93%)显著低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3.64%),P〈0.05。(2)CD40L在Ⅲ、Ⅳ期DLBCL过度阳性率(14.29%)低于Ⅰ、Ⅱ期(38.46%),P〈0.05。CD40L过度阳性率在有结外浸润DLBCL(11.76%)低于无有结外浸润DLBCL(40%),P〈0.05。(3)DLBCL患者CD40L的过度阳性率与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1)CD40L过度阳性率与结外器官浸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其可能作为判断DLBCL侵袭性及预后的指标。(2)DLBCL中CD40L表达的减少可能是影响其发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家族成员.由CD40信号肽和胞外功能区构成,在肿瘤细胞抗原递呈、免疫应答、增殖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2].据报道,sCD40L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癌细胞进入G1期而诱导细胞凋亡[3-4].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化抑制蛋白-1(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1,Id1)在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并分析45例套细胞淋巴瘤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中Id1表达水平,以及Id1的表达与其临床预后指标的关系.结果 Id1在套细胞淋巴瘤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中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的表达率分别是15.56%,31.11%,53.33%和65.00%,25.00%,10.00%(P<0.05).套细胞淋巴瘤组织中Id1阳性表达与患者LDH、临床分期、结外累及部位和近期疗效有关(P均<0.05);年龄、性别、WBC计数、PLT计数、HB含量无相关(P均>0.05).经过Log-rank检验显示,Id1低表达组和Id1高表达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是90.48%和79.17% (P >0.05);3年生存率分别是66.67%和33.33%(P<0.05);5年生存率分别是47.62%和16.67% (P <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d1高表达组3年、5年生存率低于Id1低表达组(P<0.05).结论 Id1在套细胞淋巴瘤淋巴结中呈高表达,并与部分预后相关指标有关,Id1高表达组表现出低生存率,Id1可能成为套细胞淋巴瘤预后不良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任明强  陈琦  李佑福 《贵州医药》2010,34(4):294-297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CD40、CD40L表达与NHL预后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CD40、CD40L的表达。结果 (1)NHL中CD40过度阳性率(66.0%)显著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36.4%),P〈0.05;NHL中CD40L过度阳性率(20.0%)显著低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3.6%),P〈0.05。(2)NHL中CD40与CD40L表达呈负相关,r=-0.486,P〈0.05。(3)NHL患者CD40、CD40L的过度阳性率与恶性程度、结外浸润及临床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 (1)CD40、CD40L过度阳性率与恶性程度、结外浸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其可能与NHL侵袭性及预后有关。(2)NHL中CD40表达的增高、CD40L表达的减少可能是影响其发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抗真菌用药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分布、感染部位、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中,主要基础疾病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78.3%),肺部影像学表现以多发结节伴斑片状为主。共分离出真菌70株,主要为白色念珠菌(35.8%),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恶性血液病合并IFD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早期诊断困难,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肺部为主要的感染部位,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伏立康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有效药物。应动态掌握医院及科室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变化情况,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联合苦参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单药(0.75、1.5、3、6、8μmol/L),苦参碱单药(0.5、0.75、1.0、1.25、1.5g/L)及三氧化二砷(3μmol/L)+苦参碱(0.75g/L)两药联合分别作用于K562细胞,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法)检测cyclinD1、CDK4、p2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苦参碱及三氧化二砷均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且随作用时间延长和浓度增加而明显(P<0.05),两药联合应用后抑制作用更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苦参碱阻滞K562细胞于G1期,三氧化二砷阻滞K562细胞于G2期,苦参碱可增强三氧化二砷对K562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与单药组及对照组相比,两药联合后K562细胞p2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cyclinD1、CDK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苦参碱可增强三氧化二砷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阻滞细胞于G2期,其机制可能与p21蛋白表达增加及cyclinD1、CDK4蛋白表达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多见于老年人,但老年患者通常治疗效果不佳,化疗不良反应较多,且个体差异较大,目前尚无最佳治疗方案,总体预后较差。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泼尼松)为DLBCL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部分老年患者难以耐受。针对老年患者,已探索出多种治疗方案,包括标准方案减量使用,标准方案联合某些新型药物,以及使用新的药物组合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面对更多的治疗选择,根据患者年龄、一般体能状态、合并症和疾病病理特征等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早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旨在提高患者疾病缓解率并减少复发,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服用甲氨蝶呤(MTX)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为预防误服MTX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收集8例RA使用MTX后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的相关资料,包括服用MTX剂量、可能导致MTX中毒的原因,有无药疹、口腔黏膜炎、胃肠道糜烂、骨髓抑制、感染及治疗转归等。结果:8例均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抑制Ⅳ度,在粒细胞缺乏期均有发热表现;5例出现药物性皮疹,1例为重症药疹;均有口腔黏膜炎及口腔溃疡,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均有不同程度肝损害。8例骨髓抑制期长短不一,经细胞因子促进造血后,白细胞均在1周内恢复,血小板在2周内恢复正常。1例骨髓抑制期较长,并发严重感染、消化道大出血及重症药疹,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6例经治疗后均好转。6例因关节疼痛加剧或其他原因擅自改变MTX服用剂量及频次,致使MTX过量而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骨髓抑制所致全血细胞减少是MTX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应严格掌握MTX的适应证、剂量及用药频次,从而避免因误服而导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任明强  袁钟  苏俊 《重庆医学》2015,(29):4039-4041
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1(Id1)蛋白以及骨髓细胞中Id1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Id1在评价DLBCL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初治DLBCL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的初治患者25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Id1在DLBCL组织和RH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Id1 mRNA在两组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DLBCL组织切片I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00%(30/40),而对照组R H组织切片中I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2.00%(8/25)。Id1蛋白在观察组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1),观察组中的Id1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 P>0.05),与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高低、结外器官受累情况等影响患者预后的指标有关(P<0.05)。Id1基因在观察组患者的骨髓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骨髓细胞(Id1 mRNA水平2.80±0.87 vs .1.37±0.51,P<0.05),且也与临床分期、LDH高低、结外器官受累情况有关(P<0.05)。结论 Id1蛋白及Id1 mRNA在DLBCL组织以及骨髓中的表达较RH组织均明显增高,与DLBCL病情预后有关,可能作为未来DLBCL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