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性立体定向锁眼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开放性立体定向“锁眼”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的手术方法和优越性。方法 20例颅内小病灶(直径在0.6~3cm)在CRW立体定向仪及手术计划系统指导下,采用小切口,环钻开颅,显微外科手术,表浅病灶直接沿脑沟分离完整切除,功能区皮层下病灶,在导针引导下沿非功能区皮层下斜形径路分块切除。结果 在CRW定向系统精确定位下,病灶全切率达100%,5例功能区病灶术后神经功能保护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立体定向引导的“锁眼”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是一种定位精确、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用肥皂洗手和用洗手液洗手的效果.方法 经现场试验,采用棉拭涂采样法和活菌计数法对两种洗手方法 进行了检测.结果 用肥皂按六步洗手法洗手的人员手合格率为98%,而用洗手液洗后的手的卫生合格率为100%,而肥皂的价格明显比洗手液低.结论 用肥皂洗手和洗手液洗手两组数据结果 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说明在工作中工作人员用肥皂按六步洗手法洗手可以达到手卫生质量要求而且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3.
骨折及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瘦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外伤、骨折合并脑外伤及单纯骨折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探讨由脑外伤及合并骨折后所引起的创伤反应对瘦素的影响。方法将54例骨折及合并脑外伤患者分成脑外伤合并骨折组、脑外伤组及单纯骨折组,每组18例;另取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18例。以上各组再按伤后1—3d、5~7d及10~14d分为3个时间段,予以连续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瘦素水平,分析损伤各组之间瘦素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的意义。结果伤后1—3d与对照组相比损伤各组患者血清瘦素浓度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各损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5~7d时骨折并脑外伤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开始升高,10~14d时骨折并脑外伤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达到高峰,以上两个时间段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瘦素水平在骨折合并脑外伤后一定时期内较其他组明显升高,提示瘦素可能在骨折合并脑外伤的创伤反应中起着较强的应答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动脉瘤的电解脱铂金圈栓塞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估脑动脉瘤电解脱铂金圈(EDPC)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时机及术中操作注意事项。资料与方法 1999年2月~2003年2月用EDPC栓塞治疗脑动脉瘤32例。其中30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术前HunT & Hess分级:19例为Ⅰ级,6例为Ⅱ级,5例为Ⅳ~Ⅴ级。32例33个动脉瘤,均采用EDPC治疗。EDPC为美国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下属Target公司生产的GDc和德国Dendron公司生产的EDC两种。为了安全、准确地栓塞动脉瘤,在放置铂金圈过程中及解脱前均行透视监视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监控栓塞的动脉瘤全程。结果 32例脑动脉瘤患者共33个动脉瘤中,31个动脉瘤栓塞成功,2个因载瘤动脉严重痉挛失败,占6%。按动脉瘤的填塞程度分为:完全填塞24例(72.7%),不完全填塞6例(18.1%);2例梭形动脉瘤行载瘤动脉栓塞。非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率9%。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栓塞并发症,亦无神经功能障碍、瘫痪和死亡等永久性并发症。结论 EDPC栓塞治疗动脉瘤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其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可达到近似外科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苍白球腹后部 (PVP)是治疗帕金森病 (PD)的理想靶点[1] ,仅依据影像学的解剖定位毁损PVP核(团 )仍有一定的视野缺损、偏瘫等并发症[2 ] 。我院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12月 ,在影像学解剖定位的基础上 ,应用微电极记录 ,射频电极电生理刺激验证的基础上 ,行PVP毁损术治疗PD32例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男性 2 4例 ,女性 8例 ,年龄 4 5~ 74岁 ,平均 5 9岁 ;病程 2~ 18年 ,平均 6~ 8年。我们对以下条件患者 ,为手术适应证 :(1)明确诊断为PD患者 ,排除各种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迭加症状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的生长和分化行为,探讨组织工程体外构建人工脊髓修复脊髓损伤。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孔径200~300μm,孔隙率90%,聚乳酸/聚羟基乙酸=75∶25;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上种植孕14d的胚胎大鼠脑细胞,培养7d。②将培养7d的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置入含体积分数为0.05的胎牛血清和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的DMEM/F12培养基中继续培养5d,诱导其向神经元分化。③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的生长和分化行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鉴定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培养的细胞。结果:①神经干细胞生长形态: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充满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孔隙,其形状近似孔隙的不规则几何形状。②神经干细胞超微结构:诱导分化后,大量神经干细胞长出的神经突触跨越支架孔隙的三维空间结构,布满支架的表面和孔隙,并彼此建立了突触联系。③诱导分化前后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诱导分化前后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分别为巢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抗体阳性,说明诱导分化前是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后有神经元形成。结论:聚乳酸-羟基乙酸适合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其孔隙结构规范调节了神经干细胞生长增殖的空间排列,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调控了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方向,可以利用该支架的空间结构和细胞因子适度调控神经干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上的生长和分化构建脊髓组织。  相似文献   
7.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附2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附23例分析)吴幼章,付震,陈华辉,侯金镐隐匿性脑血管畸形是指通过现代脑血管造影技术未能发现,而经手术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的一类脑血管畸形。本院自1985年1月~1992年1月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隐匿性脑血管畸形23例,现报告如下.临...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从人脑实体标本中观察测量,来探索采上大脑原点在第三脑室内立体空间的具体位置。认为在临床上大脑原点应在脑室造影正位片上三脑室正中线上3/5与下2/5交界处。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飞跃的发展,特别是电脑发明而取代部份人脑功能之后,人们对脑的功能研究更加迫切,同时为解决深部脑疾病而开展的脑主体定向手术,更加需要对脑内各灰质结构的解剖及其相互关系等进行全面研究。目前对大脑内部各灰质结构等在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依据相关原理定位的方法、采用自身比例相对数值来判断各灰质结构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由于在绝对值上的误差偏大,在脑立体定向外科手术应用受到限制。二是依据CT扫描的需要,按CT扫描横断面进行脑内结构解剖的研究。如松井孝嘉,平野朝雄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甲基强的松龙(MP)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联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髓鞘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28只SD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MP和BDNF治疗组(A组),MP和脑脊液(CSF)对照组(B组),每组14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P和BDNF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髓鞘再生的作用,同时采用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观察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伤后1d,A组中髓鞘蛋白前脂蛋白(PLP)mRNA的表达较B组增加了45.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伤后10周,A组中快蓝(LFB)和髓鞘碱性蛋白(MBP)阳性的神经髓鞘的表达较B组增加了2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结论:MP和BDNF联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髓鞘再生和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急性脊髓损伤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