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州市致倦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控制蚊虫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种常用杀虫剂,采用幼虫浸渍法对广州市3个中心城区(越秀、荔湾、天河)致倦库蚊幼虫进行抗药性测定。结果广州市越秀、荔湾、天河区致倦库蚊除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外(R/S<2),对倍硫磷、氯菊酯、溴氰菊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3个城区的致倦库蚊对倍硫磷的抗性系数分别为2.77、1.84、1.16;对氯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8.25、10.80、8.35;对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45.87、12.29、4.65。结论在广州市蚊虫防治中,应落实媒介综合治理策略,以防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蟑螂的种群分布及构成变化,为合理灭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粘捕法进行监测,晚放晨收,每月监测1次;对捕获的蟑螂进行计数和分类鉴定;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广州市城区有蟑螂2科2属5种,其中,主要是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占98.48%~100%;德国小蠊在各种环境类型下,渐渐替代美洲大蠊,成为优势种群;在餐饮以及居民环境类型下,优势种群由美洲大蠊过渡到德国小蠊。结论自2006年起,广州市城区蟑螂优势种群已由美洲大蠊转为德国小蠊,且在各种环境类型下均占绝对优势,提示蟑螂防治重点及方法应随优势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3.
四害密度监测数据管理上报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四害密度监测数据管理及数据上报系统。方法 :编制四害密度监测数据库及其数据处理、管理程序 ,以电子邮件附件方式及其数据接口实现监测点与监测数据处理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传输。结果 :形成监测数据处理中心的四害密度监测数据管理系统以及具备数据上报功能的监测点的管理系统。结论 :系统的建立解决了因常规邮件造成的迟报、漏报现象 ,提高了监测数据管理水平。同时表明 ,使用电子邮件附件方式足以解决监测点与监测数据处理中心的监测数据交换问题 ,且便于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本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指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变动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进行全年监测及调查,对幼虫密度变动规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在全年各月份均发育繁殖,幼虫密度高峰主要分布于5~8月份,其密度变动与气温、雨量和孳生地环境状况有关,气温是影响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变动的主要因素.而雨量对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消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白纹伊蚊孳生地在不同环境分布.结论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变动规律与气候因素和孳生地分布环境有关.分析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建立白纹伊蚊种群预测预报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登革病毒感染对白纹伊蚊生理、生态以及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观察比较通过胸腔接种方式人工感染登革病毒的白纹伊蚊和胸腔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蚊虫的死亡率、产卵量、孵化率、子代发育情况,以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两组蚊虫在死亡率、存活时间、产卵量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方面的差异不显著。结论登革病毒感染能够增加白纹伊蚊的死亡率并降低蚊虫的产卵能力。  相似文献   
6.
手术室空气微生物污染不同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比较平板沉降不同时间采样及其相应判定标准的结果,对相同的无人员洁净手术室空气交替先后分别进行检测与判定结果。结果表明,对35间手术室空气采样5 min与30 min及按其相应判定标准的细菌数超标率分别为57.1%与1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根据气温、降雨等气象资料预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的方法。方法寻找气温、降雨量等气象参数与白纹伊蚊幼虫种群密度指数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推算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其准确性。结果根据月均气温及降水量推算的蚊虫密度值与实际监测数据十分接近。结论根据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从而为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的从化、增城、花都、番禺、白云区曾是班氏丝虫病的流行区〔1,2〕,经过多年的防治,在1998年实现了消灭丝虫病。在丝虫病防治早期,为了制订丝虫病的防治对策,对广州市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致倦库蚊及与其传播丝虫病有关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现将历年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的情况,为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预测预警信息。方法从广州11个行政区及其登革热旧疫点捕获白纹伊蚊成蚊和幼虫(经实验室培育羽化成成蚊),提取登革病毒RNA,One step SYBR Green I实时RT-PCR进行检测。结果2005—2007年从广州地区采集的493批白纹伊蚊(6255只)中,共检测出两份阳性结果,分别来自登革热疫点和旧疫点,经测序证实为登革I型.其余为阴性。最低感染率为0.32。结论本文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比率较低,可能与登革病毒在蚊体内传代的递减效应、采样时间滞后以及广州登革热非连续性爆发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2006-2012年鼠类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广州市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1次,每个监测点包括居民区、餐饮业和农村自然村3个监测类型。结果 广州市2006-2012年平均鼠密度为3.43%,主要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其次为小家鼠、黄胸鼠,构成比分别为69.55%、12.46%、11.26%。冬季鼠密度相对较低,其他月份鼠密度均值为3.66%,呈现一定的季节性。不同环境类型的鼠密度有显著性差异,农村最高,达4.54%;黄胸鼠的比例高于小家鼠,在9-10月份有一个密度高峰。结论 近年来广州市的鼠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鼠传疾病增加可能与此有关,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以控制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