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HLA-DRB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相关性.方法 以37例按诊断标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病例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PCR-SSP方法对HLA-DRB1*7及HLA-DRB1*13两个等住基因进行检测,分析这两个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HLA-DRB1*07和HLA-DRB1*13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λ2=8.707,P=0.003,OR=19.38;λ2=21.808,P:0.000,OR=2.222).结论 HLA-DRB1*07和HLA-DRB1*13等位基因的缺失可能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遗传易感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广西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为更好的防控甲型H1N1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在广西8家医院住院的122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资料,并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甲型H1N1流感爆发,在2009年11月、12月达到高峰,男女比例为1.5:1,年龄分布主要以10~25岁青少年为主,占全部病例的86.9%,平均年龄(18.2±9.6)岁,职业以学生为主(86.9%),汉族与壮族人口比为1.03:1;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无特异性.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91.0%),血钾偏低(13.5%),影像学检查以肺部炎症改变为主;70例(57.4%)患者行抗病毒治疗,120例患者康复出院,2例患者死亡.结论 广西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高峰在冬季,发病年龄分布在青少年,以学生多见;临床表现无 明显特征;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下降;影像学以肺部炎症改变为主;病例多为轻症,而重症病例有较高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TNF-α -857C/T及-863C/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转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裴琦  吴继周 《广西医学》2010,32(4):381-385
目的探讨广西人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启动子-857和-863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果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4例(CHB组)、HBV感染自愈者64例(SR组)、健康对照组48例,应用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 ,检测SR和CHB患者TNF-α基因启动子-857C/T和-863C/A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结果 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857CC在CHB组、SR组、健康对照中分别为54.1%、53.1%、52.1%,-857CT分别为39.2%、40.6%、41.6%,-857TT分别为6.7%、6.3%、6.3%,各组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3CC在CHB组、SR组、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67.6%、59.4%、60.4%,-863C/A分别为20.3%、37.5%、37.5%,-863AA分别为12.2%、3.1%、2.1%,各组间分布频率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SR组、健康对照组分别和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R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基因启动子-857C/T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广西人群HBV感染后的结果没有关系,-863C/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广西人群HBV感染后的转归有关,其中TNF-α -863AA可能不利于HBV感染的清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广西壮、汉民族HLA-DRB1*07基因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相关性。方法以广西73名壮族、97名汉族健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全程乙肝疫苗接种,采用PCR—SSP技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细胞DNA的HLA—DRB1*07基因,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结果壮族与汉族之间乙肝疫苗的应答率无显著性差别(84.21%V886.60%,P=0.658),壮族与汉族人群之间HLA-DRB1*07基因携带频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9.21%vs6.19%。P=0.454),但壮、汉族中HLA—DRB1*07携带者的疫苗应答率都显著低于非携带者(P=0.00/P=0.03)。结论民族差异不是广西人群乙肝疫苗应答效果的影响因素;广西壮、汉族人中携带HLA—DRB1*07基因都可能是导致机体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广西少数民族瑶族地区新发现肝癌高发村肝癌高发的危险因素,为对肝癌进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和实验流行病学方法相结合,以广西新发现的肝癌高发村及相对低发村原藉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肝癌发生状况、肝炎病毒感染及复制、生活环境因素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肝癌高发村和相对低发村肝癌的粗年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04.90/10万和55.76/10万.两村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两村居民HBsAg和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7.8%(11/62)、12.9%(8/62)和9.4%(10/107)、4.7%(5/107)。两村比较HBsAg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χ2=2.54,P=0.11)。但两村HBVDNA阳性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r=3.75,P=0.05);两村抗-HBs的阳性率分别为53.2%(33/62)和60.7%(65/107),两村比较无显著性差别(χ2=0.91,P=0.34)。高发村10年前以塘水作为饮用水.而低发村一直以山泉水作为饮用水;两村均未检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结论在广西少数民族瑶族地区新发现的肝癌高发村肝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为HBV感染.尤其是HBV的复制、饮用塘水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黄曲霉毒素及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在此地区肝癌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对肝癌家族聚集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7月—2012年7月广西肝癌高发区39个肝癌高发家族中103例成员作为试验组,在相同地区59个无癌家族中选择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匹配的103例成员作为对照组,将试验组按家族患肝癌例数分为2~3例亚组(45例)和≥4例亚组(58例);按亲属分级分为一级亲属组(48例),二级亲属组(32例),三级及以上亲属组(23例)。提取所有研究对象HBV DNA,PCR扩增并测序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情况。结果 试验组A1762T/G1764A双突变率高于对照组 〔χ2=12.518,P<0.001|OR=2.788,95%CI(1.569,4.955)〕。试验组男性A1762T/G1764A双突变率高于对照组 〔χ2=11.377,P=0.001|OR=3.450,95%CI(1.659,7.176)〕|两组女性A1762T/G1764A双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3,P=0.159|OR=1.950,95%CI(0.766,4.965)〕。试验组≥30岁年龄段A1762T/G1764A双突变率高于对照组 〔χ2=10.743,P=0.001|OR=3.444,95%CI(1.622,7.314)〕|两组<30岁年龄段A1762T/G1764A双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89,P=0.115|OR=2.053,95%CI(0.836,5.041)〕。试验组患肝癌2~3例亚组与≥4例亚组A1762T/G1764A双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9,P=0.01|OR=3.122,95%CI(1.290,7.555)〕。3组A1762T/G1764A双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级亲属亚组双突变率高于二级亲属亚组(P<0.05)。试验组HBeAg阴性者突变率高于HBeAg阳性者(χ2=6.361,P=0.012)。试验组A1762T/G1764A双突变者HBV DNA水平低于无双突变者(Z=-3.957,P<0.01)。结论 广西肝癌高发区HBV 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与肝癌家族聚集密切相关,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对肝癌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美能与思美泰治疗妊娠合并HBV病毒感染后肝功能及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116例妊娠合并HBV病毒感染患者随机分成美能组和思美泰组各58例.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水平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对妊娠结局进行汇总.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以及TBA均明显下降(P<0.05),且美能组ALT、AST、PT下降幅度大于思美泰组(P<0.05),美能组PT明显缩短(P<0.05),两组妊娠结局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美能治疗妊娠合并HBV病毒感染患者,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对孕妇和胎儿影响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多态性与广西人群肝癌高发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对53例家族聚集性肝癌患者(FH组)、60例非家族聚集性肝癌患者进行检测(NFH组)、65名正常人群(N组)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的3个多态性位点(rs1800469;rs11466345;rs747857)基因型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进行分析。结果 TGF-β1-B位点(rs11466345)C/C基因型频率FH组为52.8%,明显高于NFH组的25.0%及N组的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14.4,P<0.05);TGF-β1-C位点(rs747857)G/A基因型频率FH组为50.9%、NFH组为46.7%,明显高于N组的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相关,携带TGF-β1-B位点C/C基因型或(和)TGF-β1-C位点G/A基因型等位基因,可能会增加肝癌高发家族成员患肝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GF-β1rs1800469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及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方法:以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高发家族成员114名为实验组,采取年龄±5岁、性别、民族及HBsAg配对法选取无癌家族成员114名为对照组,提取外周血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TGF-β1rs1800469位点上的基因型CC、TC、TT,等位基因T、C进行分析.结果:TGF-β1rs1800469等位基因T、C的频率和基因型CC、TC、TT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和无癌家族成员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TGF-β1rs1800469等位基因T、C的频率和基因型TC、TT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阴性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基因型CC在两组间的分布存在差别(P<0.05).结论:TGF-β1rs1800469等位基因T、C和基因型CC、TC、TT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危险性似无明显相关性;TGF-β1r s1800469基因型CC可能会增加HBV感染危险性,而TGF-β1rs1800469等位基因T、C的频率和基因型TC、TT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模型。方法 140例肝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分为TACE组和非TACE组(即门诊随访组),收集两组治疗方案直接医疗成本和治疗效果(复发率及无瘤生存时间),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增量成本效果分析和敏感度分析。结果 (1)40例非TACE组患者门诊总平均费用为7 121.44元/人;100例TACE组患者复发前总费用为2 8250.45元/人。(2)非TACE组和TACE组的1、2、3、4、5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瘤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3)非TACE组的成本效果比为389.15元/月,TACE组为1 278.30元/月,增量成本效果比为5 560.27元/月。(4)敏感度分析中非TACE组的成本度效果比为350.84元/月,TACE组为1 215.81元/月,增量成本效果比为5 381.35元/月。结论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预防肝癌术后复发,预防性TACE并不是最优方案,至少不是每个患者都应该或都适合做,在相同的效果下(复发率、无瘤生存时间)门诊随访治疗可能更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