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全面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鹤林  傅祖植 《广东医学》2003,24(10):1027-1028
糖尿病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 ,2 0 0 0年全球约有 1.75亿患者。中国目前约有 3千万糖尿病患者 ,另外还有糖耐量低减患者约 3~ 4千万。因此 ,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为糖尿病患者的首要致死、致残原因。因此必须全面严格控制大血管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 (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吸烟等 )。1 严格控制餐后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 (FPG)及非空腹血糖均必须长期达到满意控制。临床实践中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即使FPG达到满意控制 ,但餐后高血糖 (post-prandialhyperglycemia ,PPHG)并…  相似文献   
2.
骨骼肌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主要部位.IκB激酶β(IKKβ)/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通过干扰正常胰岛素信号转导和诱导机体低水平慢性炎性反应,在骨骼肌胰岛素抵抗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作用于IKKB/NF-κB信号通路达到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可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尿微量蛋白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损伤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损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71例不同程度的2型糖尿病(他DM)患者和39名健康对照者的尿液微量蛋白[微量白蛋白(m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G(IgC)、α1-微球蛋白(α1-M)],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患者的尿微量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没有同步尿肌酐校正的1h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存在高度的相关性(r=0.783,r2=0.613,P〈0.01)。结论UAER〈20μg/min不能排除2型糖尿病肾损伤,检测尿微量蛋白可提示T2DM患者是否存在肾损伤,对于2型糖尿病肾损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以73名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32例和血糖控制不佳组41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所有患者腰椎及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并与年龄和绝经年限相匹配的女性健康对照30例进行比较。【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各部位的骨密度值均比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各部位的骨密度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骨密度值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已知血管紧张素Ⅱ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核因子κB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有调节作用。目的:观察抑制核因子κB活性与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mRNA表达的关系。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材料:实验于2000-03/04在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51只纯种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方法:①对其中39只大鼠进行造模,采用链脲佐菌素溶于枸橼酸缓冲液穴0.1mmol/L,pH=4.5雪,按60mg/kg腹腔内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空腹血糖维持在13.9mmol/L以上则模型制备成功。随机将造模后39只大鼠分为3组:模型组穴n=17,未给予其他干预措施,正常饲养雪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核因子κB活性抑制剂)干预组眼n=22,腹腔内注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剂量20mg/kg),2次/d演。其余12只为正常对照组,未造成糖尿病模型,正常饲养。②各组饲养18周后取出肾脏,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检测核因子κB活性,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Ⅰ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37℃水浴后的血管紧张素Ⅰ水平减去4℃检测的血管紧张素Ⅰ水平则为肾素活性。③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经正态转换后再作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Ⅰ,Ⅱ含量和肾素、核因子κB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大鼠各脱失1,6,13只,进入结果分析11,11,9只。①核因子κB活性: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P<0.01),正常对照组与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相近。②肾组织肾素活性:3组相近。③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Ⅰ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P<0.01)。④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近,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核因子κB活性增加,抑制核因子κB活性后可导致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6.
在体外原代培养的SD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中,观察高糖培养条件下血管紧张素原(AGT)表达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变化,以及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的干预作用.结果 显示高糖上调ACT mRNA(0.29±0.07对0.20±0.05,P<0.05)和蛋白(0.66±0.23对0.37±0.15,P<0.05)表达以及AngⅡ分泌[(9.85+2.08对7.50±1.51)ps/ml,P<0.05]水平,PDTC通过抑制NF-κB活性下调其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实验室IRIS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用于尿液常规分析时与Di-asys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可比性。方法用IQ200和Diasys分析仪同时检测了158例临床患者的随机尿标本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iQ200检测的白细胞结果与在Diasys分析仪上检测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检测结果按男女性别分组分析,男性组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在两种仪器上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组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在两种仪器上的检测结果比较,iQ200检测的白细胞结果高于Diasy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尿液检测的标准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936C/T突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 按WHO的糖尿病(DM)诊断和排除标准及分型标准,选取无亲缘关系的2型糖尿病患者254例,分为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NPDR)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DR)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DM)组,选取健康体检人群1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采用PCR-RFLP方法确定全部人员的基因型,对不同组间的临床与生化指标及VEGF浓度、936C/T多态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NPDR 和PDR组的CC基因型频率及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DM组(2=7.490,2=4.448, P<0.05;2=8.333,2=5.227,P<0.05)和NC组(2=9.934,2=4.899, P<0.05; 2=10.895,2=5.714, P<0.05),而NPDR 和PDR组(CT+TT)基因型频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NC组(2=9.934,2=10.895, P<0.01;2=4.899,2=5.714, P<0.05)和DM组(2=7.490,2=8.333,P<0.01;2=4.448,2=5.227,P<0.05)。DR多重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以及VEGF浓度和DR发病呈正相关,而VEGF 936C/T突变与DR发病危险呈负相关(β=-1.027,OR=0.343,P<0.01,CI:0.157-0.723)。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存在VEGF 936C/T突变。VEGF 936C等位基因及CC基因型可能是中国汉族糖尿病患者易于发生DR的危险性遗传标志,而VEGF 936T等位基因和携带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936TT基因型和936CT基因型)可能是DR发病风险降低的遗传标志。血浆VEGF、 LDL-C、TC和HbA1c水平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D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抑制NF-kB活性对SD大鼠系膜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SD大鼠系膜细胞分为下列3组:正常葡萄糖培养组(5.6 mmol/L D-葡萄糖),高葡萄糖培养组(25 mmol/L),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 PDTC) + 高葡萄糖培养组。以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检测NF-。资B 活性,RT-PCR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蛋白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培养液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结果】 NF-kB活性在高葡萄糖培养组(20 ± 7)显著高于正常葡萄糖培养组(8 ± 4,P < 0.01)与PDTC + 高葡萄糖培养组(8 ± 3,P < 0.01),正常葡萄糖培养组与PDTC + 高葡萄糖培养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1)。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在高葡萄糖培养组(0.60 ± 0.26)与正常葡萄糖培养组(0.50 ± 0.22)及PDTC + 高葡萄糖培养组(0.45 ± 0.23)均无显著性差异;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蛋白质表达,在高葡萄糖培养组(0.54 ± 0.22)与正常葡萄糖培养组(0.37 ± 0.14)及PDTC + 高葡萄糖培养组(0.40 ± 0.13)均无显著性差异。培养液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高葡萄糖培养组(9.8 ± 2.1)显著高于正常葡萄糖培养组(7.5 ± 1.5,P < 0.05),PDTC + 高葡萄糖培养组(7.8 ± 1.7,P > 0.05)与正常葡萄糖培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高葡萄糖可激活SD大鼠系膜细胞NF-kB,伴随血管紧张素Ⅱ产生增加,但是不影响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抑制NF-kB活性似乎可降低血管紧张素Ⅱ产生但不影响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  相似文献   
10.
核因子-κB与肥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因子-κB(NF-κB)是独特的核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高级真核生物的各种细胞中,参与炎性反应、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细胞反应.近年来的研究显示,NF-κB在肥胖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NF-κB可能通过促进脂肪组织炎性反应、抑制脂肪细胞分化以及调节脂肪细胞凋亡而参与肥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