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误诊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被误诊的情况和原因,提出减少误诊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6年1月被误诊的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13例,并利用计算机检索1994年1月-2006年1月国内期刊发表的被误诊的病例181例。分析本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种类及误诊原因。结果共有194例被误诊,分别被误诊为癫痫(67.01%)、病毒性脑炎(5.15%)、脑瘫(3.61%)等多种疾病。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医生对其临床认识不足和诊断思路狭隘等主观因素(54.3%),临床表现复杂(42.8%)等。结论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被误诊的原因主要在于医生主观因素。重视对易误诊人群的筛查可以提高对本病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3.
对我院误诊为帕金森氏病的特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2例(IHP)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女,22岁。以双上肢静止性不自主颤抖19 a余就医。患者2.5岁开始出现上述症状,外院诊断为帕金森氏病、锥体外系疾病、帕金森氏综合征等。曾用美多巴、金刚烷胺、安坦等治疗无效。性格内向,寡言。查体:发育正常。表情自然,步态正常。双上肢静止性不自主颤抖,幅度为±1 cm,频率10~30次/m in,在精神紧张时颤抖幅度加大,自主动作时颤抖减轻,睡眠时颤抖消失。能完成扣扣子、穿针线等精细动作。书写时字体大小一致,笔划平直。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 )。…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脑肿瘤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相关因素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测评、分析。结果脑肿瘤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抑郁情感障碍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心理负担集中在治疗效果和治疗费用上。结论脑肿瘤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存在焦虑抑郁情感障碍,这种不良情绪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有研究表明成年人偏头痛的患病率为7.7%~18.7%,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04年7月~2006年1月,对单侧偏头痛连续发作或间歇发作3个月以上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35例病人,采取患侧颞浅动脉结扎术治疗,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性脑出血指在高血压的基础上脑实质自发性出血,手术方案较多,其中小骨窗开颅脑内血肿清除具有独特的优点,故予以简述。  相似文献   
7.
滑动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对滑动髋螺钉治疗粗隆间骨折时螺钉置放位置,钉板角度的选择的临床观察。方法:对36例粗隆间骨折行滑动髋螺钉内固定术临床观察。结果:滑动髋螺股骨粗隆间骨折其螺钉置放部位及钉板角度的选择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明显影响,钉板角度选择主要根据骨折的移位程度,下肢缩短及复位情况而定。结论:粗隆间骨折行滑动髋螺钉内固定,只要螺钉放置位置正确,钉板角度选择适当,可以避免许多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常用。引起“维甲酸综合征”报道尚少[1.2]。本院近6年用维甲酸治疗的50例APL,中.仅1例出现维甲酸综合征(RAR-S),报告如下。患者男,43岁。1995年10月24日入院.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DIC右拇指、足趾感  相似文献   
9.
手部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法很多,何种方法最佳众说不一。1984~1992年我院应用带旋髂浅动脉蒂的髂腹部皮瓣治疗手部皮肤缺损4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外周血及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浓度变化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北海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47例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资料,其中PDR患者26例(26眼),非PDR患者21例(21眼),检测外周血及玻璃体中VEGF、CTGF浓度。结果:观察组外周血VEGF、CTGF浓度分别为(42.08±9.25)pg·mL~(-1)、(3.27±0.76)pg·mL~(-1),玻璃体浓度分别为(1148.07±254.62)pg·mL~(-1)、(6.24±1.51)pg·mL~(-1),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周血(19.20±3.37)pg·mL~(-1)、(1.05±0.24)pg·mL~(-1),玻璃体(68.74±5.21)pg·mL~(-1)、(3.79±0.93)pg·m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Ⅴ期、Ⅵ期外周血VEGF、CTGF浓度逐级上升,玻璃体VEGF、CTGF浓度呈"Ⅴ"型,Ⅳ期、Ⅵ期高于Ⅴ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患者外周血VEGF、CTGF浓度与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r=0.4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情进展呈正相关(r=0.6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VEGF、CTGF浓度与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r=0.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疾病的进展无明显相关性(r=0.0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和玻璃体中VEGF、CTGF浓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PDR的发生,且外周血VEGF、CTGF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玻璃体VEGF、CTGF浓度随PDR分级提高先升后降,再升高可能是眼底新生血管化程度经历由重减轻再加重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