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肝转移直肠癌围手术期不输血的可行性.方法 自1999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手术治疗无肝转移直肠癌患者254例,手术采用腹会阴联合、经腹腔直肠癌切除等方式.结果 术中输血1例,于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中因骶前静脉丛出血所致.术后输血1例(因肠瘘).切口感染5例,2例输血者均感染.结论 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肝转移直肠癌围手术期不输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鲁刚 《河北医学》2001,7(5):436-437
成软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骨肿瘤 ,占全部肿瘤的 0 .8%~ 1.0 %左右 ,起源于成软骨细胞或成软骨结缔组织。据手头资料 ,国外报告 60 0余例 ,国内 150余例。本文现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 9例。从临床和X线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1 临床资料本组 9例中 ,男 7例 ,女 2例。发病年龄 7个月至35岁 ,15岁以下 2例 ,16~ 30岁 6例 ,30岁以上 1例。病程 16d~ 10年 ,多数在 1年左右。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 ,有不明原因的局部疼痛、肿胀。随病程延长可伴患肢功能障碍 ,肌肉萎缩 ,活动受限。侵犯关节则关节肿胀、积液 ,部分病例可见肿块。2 讨 论…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区驻兰部队公共场所卫生状况,于1996年~1997年对驻兰州市部队4类65个公共场所进行了卫生监测,共检测样品878份:1调查方法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监测要点》现场采样。监测指标包括微小气候、空气质量、照度、噪声、卫生设施与消毒效果。检测方法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含纳米银的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方法,以解决脱细胞真皮基质无抗菌活性的缺点;通过各种方法评价新型复合敷料的抗菌效果。方法通过倍比稀释法和基内接种法测定纳米银溶液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将脱细胞真皮基质浸渍在不同浓度的纳米银溶液中一定时间,制备出含不同浓度纳米银的复合敷料;通过Kirby-Baucer方法比较不同浓度浸渍的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抑菌效果。结果纳米银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是8mg/L,最低杀菌浓度是64mg/L;纳米银溶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8mg/L,最低杀菌浓度是32mg/L。浸渍吸附法制备出含有不同浓度纳米银的脱细胞真皮基质。纳米银/脱细胞真皮基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优于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结论纳米银/脱细胞真皮基质拥有良好的抗菌和杀菌效果,可望成为具有抗菌活性的生物敷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创伤后急性肺损伤(ALI)早期的作用.方法:采用撞击后静脉注射脂多糖的二次打击方法复制创伤后ALI家兔模型.24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ALI组(复制ALI模型)和UCMSC组(伤前30 min静脉注射UCMSC 1×106个),每组8只.各组动物于伤后0、1.5、3和6 h测定血浆TNF-α含量;伤后6 h测定PaO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补体C3a和C5a、白蛋白含量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肺湿/干重比值(W/D),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肺组织中TNF-α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I组PaO2下降,其余各检测指标均明显升高,镜下见肺泡壁破坏,肺泡腔渗出和出血,肺组织TNF-α表达增强.伤前给予UCMSC能提高ALI动物的PaO2,不同程度降低外周血TNF-α及BALF中TNF-α[(0.72±0.70)μg/L比(1.82±0.60)μg/L]、C3a[(0.28±0.07)μg/L比(0.45±0.03)μg/L]、C5a[(0.08±0.01)μg/L比(0.19±0.03)μg/L]、白蛋白含量[(69.0±9.7)mg/L比(102.0±14.9)mg/L]和中性粒细胞计数[(229.0±21.4)×106/L比(298.0±36.8)×106/L],降低肺W/D,抑制肺组织TNF-α蛋白表达,减轻肺泡的损伤程度.结论:UCMSC能减少ALI时组织及血浆TNF-α的含量,减轻肺泡损伤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早期创伤后急性肺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肩前痛属于“筋痹病”范畴,经筋理论与肩前痛的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的联系紧密,并且对肩前痛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治疗上,宜遵循“舒筋通络,松解筋结”的治疗原则、治疗部位宜选取“结筋病灶点”、治疗方法可选取针刺、针刀、火针、推拿等。从经筋理论的角度理解肩前痛的发病与诊疗过程,有利于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移植外源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小鼠急性肾损伤(AKI)炎性微环境的影响及对肾组织的修复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孕后期C57BL/6雌性小鼠的UC-MSCs。另取雌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KI组、AKI+MSC移植组,每组20只。AKI组和AKI+MSC组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45 min复制AKI模型,并于模型制备成功时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2 ml(AKI组)或1×106 UC-MSCs(AKI+MSC组)。于第2天和第7天每组活杀10只小鼠,取眼球血及肾组织,检测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水平;肾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肾组织匀浆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干扰素-1(IFN-1)及抗炎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IL-10、B淋巴细胞瘤-2(Bcl-2)的水平。结果:2 d时AKI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质空泡性变,BUN和C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造模成功后肾小管受损严重,7 d稍有减轻;AKI+MSC移植组小鼠肾功能在2 d时较AKI组有所恢复,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减轻(P<0.01),7 d基本恢复正常。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KI组各时间点肾组织匀浆中促炎因子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抗炎因子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2 d较7 d更加明显。各时间点AKI+MSC组抗炎因子的水平较AKI组明显升高,促炎因子的水平明显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7d较2 d改善更明显。结论:MSC可通过减轻AKI肾组织炎症反应,调节损伤肾脏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水平发挥保护肾损害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引起老年病人术后谵妄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统计1998年1月—2009年6月60岁以上病人,记录68例术后谵妄病人的术前疾病、手术种类、术中及术后用药等,并控制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疼痛因素、药物因素、体位因素等,在术前、术后、出院后进行全方位的护理。[结果]发生术后谵妄的老年病人中术前有各种内科疾病的占100%,术前用药中阿托品占95.6%,甲硝唑占86.8%,胃肠外营养(TPN)占63.2%。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护理措施后,68例病人24h至1周内好转,绝大多数3d内好转。[结论]老年术后谵妄与术前已存内科疾病、术前使用阿托品、甲硝唑等用药及胃肠外营养等有关。应明确各种高危因素并采用相应细致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无选择性非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PGDU)无选择性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90例PGDU患者于住院首日全部无选择地采用胃肠减压、防治感染、抑酸、支持治疗、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等非手术综合治疗。结果非手术治愈86例(95.6%),其中5例腹腔积液或脓肿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后痊愈,均未遗留相关并发症。中转手术急诊治疗3例(3.3%),另1例(1.1%)十二指肠溃疡合并肠外瘘非手术后择期手术治愈。结论非手术的现代综合治疗措施对绝大多数无严重并发症的PGDU行之有效,PGDU传统的手术治疗适应证应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0.
鲁刚  赵光岩  杨希革  赵恒兰  麻海春 《吉林医学》2007,28(13):1477-1478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腺瘤或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患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SAI~Ⅱ级择期单侧乳腺区段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氯胺酮组(K组),常规监测MAP、SpO2、HR、ECG,咪唑安定0.1mg/kg静脉滴注、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R组静脉滴注瑞芬太尼1μg/kg,继而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K组静脉滴注氯胺酮1mg/kg,继而输注氯胺酮100μg/kg.min,术中酌情追加异丙酚,术毕停止泵注瑞芬太尼或氯胺酮。监测入室后(T0)、麻醉后(T1)、切皮后(T2)、切皮后5min(T3)及术毕(T4)的MAP、HR、SpO2,记录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术毕停药后患者呼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患者术中及苏醒期并发症例数。结果:T1时点R组患者HR及MAP显著降低于T0时点(P<0.05),且较K组低(P<0.05);R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K组(P<0.05),苏醒期躁动也少于K组(P<0.05),但R组呼吸抑制的发生明显多于K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可安全用于乳腺腺瘤或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患者,并可明显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