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胫骨高位截骨手术并发症23例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0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患者126人,21人发生手术并发症,男4例,女17例;年龄48~64岁,平均61岁。术前拍摄站立膝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股骨一胫骨角,计算截骨角度,采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7.5个月。共21名患者发生各类并发症23例次.发生率为16.7%。其中发生胫骨骨折4例,腓总神经麻痹3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膝内翻复发病例6例,内固定失败4例(其中2例合并膝内翻复发),感染1例。[结论] 降低胫骨高位截骨手术并发症需要术者熟悉局部解剖和精确的术前设计,提高手术技巧及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股骨单隧道与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与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PCL)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1年12月,采用单束前外束重建法重建PCL 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8~50岁,平均35.5岁;右膝12例,左膝6例。移植物为骨-髌腱(中1/3)-骨的11例,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7例。于PCL股骨附着点解剖中心的稍前方钻取股骨隧道,屈膝70°,拉紧并固定移植物。2000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PCL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1~47岁,平均33岁;右膝9例,左膝3例。移植物为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7例,一端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肌腱的5例。将肌腱编织分为两束。于股骨侧钻取双隧道。两束分别于屈膝70°和0°时拉紧并固定。结果采用前外束重建法的18例患者平均随访23个月,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的12例患者平均随访17个月。前外束重建组与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组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92.4±3.7)分和(94.3±3.4)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屈膝0°和30°时,前外束重建组的胫骨后移距离是(5.9±0.4)mm和(6.2±0.5)mm,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组是(3.5±0.3)mm和(4.0±0.4)mm,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屈膝60°和90°时,两组胫骨后移距离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PCL的方法优于前外  相似文献   
3.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的疗效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2000~2004年因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于本院行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患者19例,年龄47~54岁,随访时间6个月~4 a。术前及术后X线片测量股骨-胫骨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和腓骨小头高度,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后外侧稳定性测试,术后患者以五点问卷法评价术后关节稳定性的改善情况。[结果]股骨-胫骨角术前184.5°~197°,术后167°~176°;腓骨小头高度术前7.73~18.5 mm,术后-3.5~10.7 mm;胫骨后倾角术前2°~17°,术后-4°~13°;HSS评分术前48~68分,术后60~91分(P=0.00)。后外侧的稳定性测量术前Ⅰ度损伤16例,Ⅱ度损伤3例。术后Ⅰ度损伤9例,Ⅱ度损伤10例(P<0.05)。术后患者关节稳定性的问卷4例明显提高,9例有提高,6例与术前相同。[结论]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翻合并膝外摆的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可能受到膝外摆步态、胫骨后倾角和腓骨小头高度改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的解剖及功能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话题。自从法国Segond医生1879年首次在膝关节前外侧描述该"特殊纤维带"后,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有了众多的描述[1-2]。近期Vincent等[3]在对膝关节前外侧结构的解剖研究中证实了该结构的存在,并将其描述为ALL。根据上述解剖理论及临床支持,我们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应用骨锚进行肩袖全层撕裂修复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4年10月-2007年1月选择13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应用骨锚行肩关节镜下肩袖撕裂修复术,术后随访1年.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ore,ASES)、Constant-Murley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及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imple shoulder test,SST)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1年随访时,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功能明显改善.ASES评分、CMS评分和SST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P<0.01).结论 应用骨锚进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是治疗肩袖撕裂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胫骨高位外翻截骨并截骨远端前置内移术后的胫骨扭转角和足前进角的变化,探讨胫骨内旋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膝内翻骨性关节炎并髌股关节炎患者24例(30膝)行胫骨高位外翻截骨并截骨远端前置内移术,男5例7膝,女19例23膝;年龄49~55岁,平均53岁。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2年以足印迹法测量患侧足前进角,同时于术前和术后行CT扫描,测量患侧胫骨扭转角。采用t检验对术前、术后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测量数据显示术前患侧足前进角为8.95°±2.99°,术后6个月时为-2.23°±4.11°;术前胫骨扭转角为33.77°±8.12°,术后为21.27°±8.48°。统计学分析显示足前进角和胫骨扭转角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胫骨扭转角比术前减小12.50°±2.60°,术后足前进角比术前减小11.08°±2.5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高位外翻截骨并截骨远端前置内移术使胫骨内旋和足前进角减小,影响手术的效果及骨性关节炎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量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前束生物力学指标,探讨前束完整及重建后对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影响,评价采用人工肌腱、界面螺钉重建MCL前束疗效。方法成人完整上肢标本12具,男8具,女4具;左、右侧各6具;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标本。采用生物力学及压敏胶片测量方法,分别测量MCL前束完整(对照组)及使用人工肌腱、界面螺钉重建后(实验组)肘关节屈曲0、30、60、90°时关节外翻松弛度、肱尺关节受力面积及肘关节内压强。结果两组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组内及组间关节松弛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肘关节屈曲0°时两组肘关节压强小于其余屈曲角度(P<0.05),及对照组小于实验组(P<0.05)外,两组其余各角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内肘关节屈曲0°时肱尺关节受力面积大于其余屈曲角度(P<0.05)外,两组其余各角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L前束对维持肘关节外翻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金属界面螺钉加人工肌腱重建后可即刻恢复内侧稳定。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