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促肝细胞再生磷酸酶-3(PRL-3)mRNA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RC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半定量PCR测定46例CRC组织及其对应正常黏膜、6例结直肠腺瘤(CRA)及其对应正常黏膜以及18例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PRL-3mRNA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单链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检测基因突变情况。结果46例CRC中PRL-3基因表达量较相应正常黏膜组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7比0.4±0.1,P<0.01);6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与对应的正常黏膜中PRL-3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0.3比0.5±0.2,P>0.05);12例淋巴结转移灶和6例肝转移灶PRL-3基因表达量分别为2.1±0.8和3.3±1.0,显著高于原发癌肿、正常黏膜、阴性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P<0.01)。PRL-3基因表达水平与CRC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0.05)。PCR-SSCP分析发现,6例肝转移灶中有1例出现异常泳动条带。结论PRL-3基因在CRC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基因表达上调和基因突变共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预防直肠癌术后盆内局部复发的新途径。方法 对126例直肠癌切除术后患者采用盆内能前手术间隙灌注式化疗新方法,术中盆内能前手术间隙置管,术后连续3天经该管生理盐水冲洗,术后7天灌注5—氟尿嘧啶进行盆内手术间隙化疗。结果 12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5年,局部复发ll例(8.7%),肝转移16例(12.7%),腹膜后淋巴转移8例(6.3%),5年生存率为74.7%。治疗副作用及术后并发症包括:白细胞减少1例,恶心呕吐5例,吻合口瘘1例,腹部伤口感染2例、会阴伤口感染3例,拖出肠段坏死1例。无盆内大出血、盆内感染等严重局部并发症。结论 所用方法操作简单,应用方便,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化疗特点,全身毒副作用小,无严重局部并发症,局部复发率低,5年生存率较高,具有较好的预防局部复发效果,可望成为直肠癌切除术后防治局部复发的辅助化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老年与非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日归术后恢复结局指标,探索日归手术模式腹股沟疝修补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1日-10月3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行日归模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18~59岁)。分析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患者术前情况、术后临床指标、出院准备度及社会支持情况。结果 共纳入患者451例,其中老年组111例,非老年组340例。老年组患者男性比例、术前合并症患病率、双侧疝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体质量指数低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方式、镇痛模式、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高于老年组(Z=–2.226,P=0.026),但两组患者术后非计划镇痛使用率、延迟出院率、出院后第3天疼痛评分、出院后1个月内再就诊情况、出院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社会支持得分高于非老年组[(31.77±3.04) vs.(29.75±4.78)分;t=4.182,P&...  相似文献   
4.
余峰彬  雷文章 《广东医学》2007,28(11):1858-1858
患者,女,72岁.因肠造口周围可复性肿块1年于2007年1月20日入院.3年前因直肠癌行乙状结肠左下腹壁造口术,术后2年造口周围出现可复性肿物.1年来肿物逐渐增大,站立时肿物明显膨出,腹部出现坠胀、牵拉感、腹痛,肿物突出时大便困难.入院体查:左下腹壁见人工肛门,其周围包块为22 cm×20 cm×10 cm大小,呈半球形高高隆起,平卧时包块不能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腹膜前间隙补片修补治疗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4月至2018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9例腹壁韧带样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腹壁韧带样纤维瘤手术切除联合补片修补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合并症、肿瘤大小、病理分型、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2)随访情况:腹壁韧带样纤维瘤远期并发症情况及术后放化疗情况。采用电话、门诊或住院方式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肿瘤复发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7月。 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肿块切除术和腹壁修补术,未进行术后放化疗。4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均呈β-catenin表达,SMA(+)3例,Desmin(灶性+)1例。无术后并发症,随访期间内无肿瘤复发,也无远期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9~22 d,平均14.8 d。 结论韧带样纤维瘤是一种交界性肿瘤,易复发,首选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扩大切除,借助冰冻切片,保证切缘阴性。对于切除后造成的腹壁缺损,应对腹壁进行一期重建。  相似文献   
7.
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部切口疝是腹部外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11%-23%~([1]),可单纯组织缝合修补,但复发率较高.用补片进行无张力修补大大降低了切口疝的复发率,但仍可高达32%,因此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是疝与腹壁外科医师面临的一重要难题.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切口疝行补片修补术后复发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术后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的加快和工业交通的迅速发展,各类事故不断增多,腹部损伤的发生率有了增加的趋势。挤压、坠落、车祸等所致的腹部闭合性损伤,在和平时期占腹部损伤的70%~80%。由于其受伤机理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该类损伤术后监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一、腹部闭合性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 : 探索预防直肠癌术后盆内局部复发的新途径 . 方法 : 对我院 43例直肠癌切除术后病人采用盆内骶前手术间隙灌注式化疗新方法 , 术中盆内骶前手术间隙置管 , 术后连续 3天经该管生理盐水冲洗 , 术后 7天灌注 5- 氟尿嘧啶进行盆内手术间隙化疗 . 结果 : 43例无手术死亡 . 术后随访 6~ 65月 , 局部复发 4例 ( 9.3% ) , 肝转移 6例 ( 13.9% ) , 腹膜后淋巴转移 3例 ( 6.9% ) ,生存 5年 31例 , 5年生存率为 75.5% . 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包括 : 白细胞减少 1例 , 恶心呕吐 2例 , 腹部伤口感染 1例、会阴伤口感染 2例 , 拖出肠段坏死 1例 . 无吻合口瘘、盆内大出血、盆内感染等严重局部并发症 . 结论 : 本法操作简单 , 应用方便 , 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化疗特点 , 全身不良反应小 , 无严重局部并发症 , 局部复发率低 , 5年生存率较高 , 具有较好的预防局部复发效果 , 可望成为直肠癌切除术后防治局部复发的辅助化疗新途径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促肝再生磷酸酶3(PRL-3)蛋白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等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其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CRC组织及其对应正常黏膜、6例结直肠腺瘤(CRA)及其对应正常黏膜、29例转移淋巴结及6例肝转移灶中的PRL-3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根据随访结果建立生存曲线.分析PRL-3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RL-3在结直肠正常黏膜和CRA中几乎无表达:46例CRC组织中有26例(56.5%)阳性表达;29例转移淋巴结中有26例(89.7%)阳性表达:6例肝转移灶中有5例阳性表达。PRL-3在CRC细胞浆中呈弥漫性表达,而在细胞膜上表达更集中和强烈。PRL-3表达与肿瘤分期(P=0.019)和淋巴结转移(P=0.026)密切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大小和位置无关(P〉0.05)。CRC中有淋巴结转移的29例(63.0%)PRL-3阳性率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17例(37.0%)(P=0.001)。中位随访时间为41.4个月,CRC表达PRL-3蛋白阴性的患者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阳性表达者(P=0.032)。结论PRL-3可以作为预测CRC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