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闫成秋  包晗  刘欢  陈亮 《吉林中医药》2021,41(9):1201-1204
目的 观察满药消痈膏治疗痈疮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痈疮患者随机分为鲜品组、干品组和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组,各36例.鲜品组应用消痈膏鲜品外敷,干品组应用消痈膏干品外敷,百多邦组应用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外用治疗,治疗后比较3组总体疗效.结果 鲜品组、干品组患者的总体疗效相当,但均优于百多邦组.结论 满药消痈膏治疗痈疮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雷火灸治疗血栓性外痔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熏洗组及灸法组,试验组应用雷火灸治疗,熏洗组应用肛肠熏洗药治疗,灸法组应用艾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次治疗25 min,共治疗8 d。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的积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3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并且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结论应用雷火灸技术治疗血栓性外痔不仅疗效确切,而且操作简便、便于携带、患者无痛苦,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肛肠术后发热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2例肛肠术后发热患者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乙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见效时间、解热时间、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差异不明显(P0.05),乙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甲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肠术后发热患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能有效减轻患者的发热症状,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瘀血状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是否存在瘀血,以及瘀血与疾病的活动性关系,本试验从血小板活化的角度,检测了UC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的各项指标。结果U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素B2(TXB2)均高于正常人,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低于正常人;同时Uc患者的PLT、GMP-140、TXB2与疾病的活动性分别呈正相关,MPV与疾病的活动性呈负相关。结果表明,UC发病过程中存在瘀血,并且瘀血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本试验进一步认识了UC的发病机制,不但为判断UC是否存在瘀血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室依据,而且也为衡量中医药治疗UC的疗效提供了可靠标准,更加拓宽了中医药治疗UC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逆流挽舟法”是由喻嘉言首次提出,该理论是在“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指导下,针对外邪陷里之痢疾,提出寓散于通,使陷里之外邪由表外出。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日益增加,病因不清,但普遍认为是免疫系统疾病,而伏邪是引发免疫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周建华教授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认为“逆流挽舟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临证常以“逆流挽舟法”,用自拟败毒活血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扶正以祛邪,通过解表外透使邪从外解,疗效显著,为此类疾病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立清胶囊治疗便秘气秘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口服通立清胶囊,对照组口服福松胶囊,共治疗14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88%;优于对照组的69.70%(P<0.05)。结论通立清胶囊治疗便秘气秘证的疗效确切,是一种治疗此类型便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且患者不产生依赖性,无毒副作用,根据临床观察推测具有增加肠道容积和促肠道蠕动的作用,可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组织学角度分析海浮散对大鼠背部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在制作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海浮散组)、对照组(凡士林组)、空白组,20只/组。同等条件饲养下,3组大鼠每天换药1次,累计14 d。计算每组换药后3 d、7 d、14 d创面愈合率;分别在换药后3 d、7 d、14 d取创面组织,石蜡包埋并做切片,用HE染色法和Masson染色法染色,计算血管内横断面与肉芽组织面积的比值(以下简称血管面积比)以及胶原蛋白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实验组、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能够证明海浮散具有缩短大鼠背部创面愈合时间的功效;实验组的血管面积比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 <0.01),对照组优于空白组(P <0.05);实验组的胶原蛋白含量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 <0.01)。结论海浮散能够促进大鼠背部创面的愈合,其作用机制从组织学角度来分析可能与其提高创面新生肉芽组织的血管数量和胶原蛋白含量,从而加速肉芽组织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