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Cattell-Braasch入路在腹膜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7年7月至2015年3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术中使用Cattell-Braasch入路的47例腹膜后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总手术时间110~835 min(平均320 min),Cattell-Braasch入路所需的时间一般为10~15 min。术中出血量50~4500 mL,肿瘤最大径为3.2~39.5 cm。术中无一例因该手法造成腹腔器官或血管的意外损伤。结论 Cattell-Braasch入路可提供满意的腹膜后间隙术野显露,提高腹膜后肿瘤整块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伊马替尼是胃肠间质瘤复发和转移病人目前的标准治疗,对于一些病人行手术切除可改善预后。伊马替尼类药物作为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手段很有可能有助于预后的进一步改善,但仍需更多临床研究的支持,而且药物治疗的时间等诸多因素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sCRLM )同期切除时,切口是外科医生需要考虑的技术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切口对同期切除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 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Ⅱ科37例同期切除的sCRLM 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Mercedes 切口(Mer)组19例,正中切口(Mid)组18例。2 组间患者一般情况、大体积肝切除比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正中切口组中直肠患者更多(P < 0.001)。 2 组共发生并发症11例(32.4%),其中Mer组9 例(47.4%),Mid组3 例(16.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8)。 术后住院时间 Mer组(22.1 ± 9.5)d,Mid组(17.2 ± 6.7)d,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8)。当患者 BMI(bodymassindex)< 25时,并发症Mer组5 例(38.5%),Mid组0 例(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46)。 术后住院时间Mer 组(22.1 ± 10.5)d,Mid组(15.7 ± 5.3)d,P = 0.051。结论:sCRLM 患者进行同期切除时,正中切口可以满足术野暴露要求,相比Mercedes 切口,对直肠术野的暴露更有优势;当BMI<25时,正中切口可能会有更好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肝硬化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外科1999年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117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HBV感染和肝硬化对肝转移发生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有和无HBV感染的两组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8.8%(10/114)和23.9%(254/1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4.2%和6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和不伴肝硬化的两组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8%(1/26)和22.9%(263/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0.9%和5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和肝硬化可降低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的发生率.但并不影响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肝脏是胃肠间质瘤(GIST)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即使行肝切除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使得许多GIST肝转移患者有了手术切除的可能并显著提高了生存率,但仍无法完全替代手术治疗。因此,GIST肝转移的患者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大段肠系膜上-门静脉切除后不用血管替代进行端端吻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自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采用联合肝脏游离及Cattell-Braasch手法施行胰十二指肠联合5cm以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切除,未采用替代血管而直接行端端吻合的5例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术后所有病人均恢复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大段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后直接进行端端吻合,是安全、可行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提示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胆囊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GRP78)的表达情况,旨在为胆囊癌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肝细胞肝癌患者术后大量腹水形成相关因素的分析,建立一套预测术后大量腹水形成的评分体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24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术后腹水发生情况,男性282例,女性42例,年龄17~84岁,中位年龄54岁.根据腹水量的多少,将患者分为两组:大量腹水组(n=78)和少量腹水组(n=246).通过统计学分析筛选出与术后腹水形成密切相关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因素,并建立评分系统.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大量腹水组患者有无肝硬化、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血浆白蛋白及天冬氨酸转氨酶等术前指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浆量、术中输红细胞量、半肝(含半肝)以上切除等因素,与少量腹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小板计数、天冬氨酸转氨酶、是否行半肝以上(含半肝)切除、术中输注血浆量、术后第1天尿量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是术后产生大量腹水的独立相关因素.依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的评分系统,预测腹水产生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6.2%.结论 肝细胞肝癌术后腹水生成与术前、术中及术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建立的评分系统可较准确地预测术后大量腹水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70)与胆囊癌的发生及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45例胆囊癌中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41例慢性胆囊炎标本做对照。结果热休克蛋白(HSP70)在胆囊癌中普遍呈现高表达,而在慢性胆囊炎组织中不同程度地呈现弱表达;HSP70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组(P〈0.01),且强阳性表达高于后者(P〈0.01)。结论胆囊癌是HSP70高表达肿瘤,HSP70在原发性胆囊癌中普遍高表达,提示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初始不可切除的肝癌转化治疗后再行肝切除术的临床特征,为初始不可切除肝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航天中心医院普外科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裕和肿瘤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间收治的9例初始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48(33~61)岁;均合并乙肝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 A级4例,B级5例;巴塞罗那分期B期4例,C期5例;PS评分均≤1分。转化治疗方案:6例行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1例行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1例行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1例行信迪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治疗过程中发生高血压5例、乏力6例、腹泻2例。转化治疗后再行肝切除术:行左半肝切除术5例,右半肝切除术3例,左半肝联合尾状叶切除术1例,均为R0切除。1例患者因腹腔出血再次手术,其余患者无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12.9±2.1)d;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0.1个月,随访期间肝癌复发2例,其余7例患者生存状态良好,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出现。结论 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在初始不可切除的肝癌转化治疗中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