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3例I~III期TN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组),32例行直接手术后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组),新辅助化疗与术后的辅助化疗均采用蒽环类为主序贯紫杉类方案。分析新辅助化疗组患者术前获益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与生存率情况。 结果:新辅助化疗组31例患者术前总获益率为100%,其中完全缓解达61.29%(19/31);3年内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者新辅助化疗组13例(41.94%),术后辅助化疗组22例(68.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5,P<0.05)。新辅助化疗组和术后辅助化疗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38%、25.00%;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8.71%、9.78%,新辅助化疗组两者均明显优于术后辅助化疗组(χ2=4.870,P=0.027;χ2=7.469,P=0.006)。 结论:蒽环类为主序贯紫杉类方案的新辅助化疗能使TNBC患者明显获益,且远期疗效优于术后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进的双孔悬吊辅助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阑尾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行改进的双孔悬吊辅助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脐部与耻骨联合上方双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将腹腔镜调换到耻骨联合上方切口,脐部作为操作孔,将带线麻醉穿刺针自麦氏点刺入腹腔,收紧缝线,将阑尾予以悬吊固定,采用腔外打 Roeder 结或腔内单手“O”形打结法结扎切断阑尾系膜及阑尾。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5-30 ml,平均15 ml;术后无切口感染、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出现,且总体费用较传统三孔术式减少约1000元,所有患者痊愈出院,腹部切口隐蔽。随访1-12个月无切口感染、出血、肠瘘、肠梗阻等并发症出现,切口愈合良好,美容效果好。结论改进的悬吊固定法阑尾切除术更注重无菌观念,安全、可行,并且操作简单,术后切口隐蔽,美容效果好,总体费用相对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4.
背景:高龄患者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但该患者群体骨量往往不佳,采用骨水泥或生物型股骨假体一直存在争论。 目的:对比分析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及生物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的效果。 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修复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26髋,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治疗同类型患者30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置换后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髋关节临床功能评价。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20-44个月,两组骨水泥或生物型假体置换后效果均满意,置换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和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及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型假体组手术时间更短(P < 0.01)。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出现关节松动、下沉、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表明对于骨量不佳的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生物型半髋置换能取得与骨水泥型半髋置换同样良好的修复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有限元构建模型主要是基于医学图像的建模方法,骨水泥注入主要是人为假设的,而文章中治疗前后的数据直接来源于CT扫描,可靠性更高。 目的:构建骨水泥注入前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治疗前后病椎及邻椎的应力变化。 方法:选取1例75岁骨质疏松性L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双侧椎弓根注入少量骨水泥获得良好疗效,随访2年病椎及邻椎无新发骨折,局部无疼痛。根据其治疗前后的腰椎CT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腰椎屈伸、左右侧屈、旋转等运动,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同一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变化。 结果与结论:建立了腰椎压缩骨折骨水泥注入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生成222 727个单元。骨水泥注入增加了L2椎体(病椎)屈、伸、侧屈各运动时的应力(P < 0.05),对其旋转时的应力无明显影响(P > 0.05);对L1,L3椎体(邻椎)在屈、伸、侧屈及旋转时的应力亦无影响(P > 0.05)。提示少量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可增加病椎强度及应力,但不改变相邻椎体应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血供的灌注和三维重建对股骨头支持带血管进行定位,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股骨颈骨折后通过支持带血管进行探查和修复,以重建股骨头血供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股骨头标本25例进行显微解剖及动脉灌注,应用Micro-CT扫描及三维软件重建股骨头血运,以360°角度盘及骨性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并测量相关的临床数据。结果股骨头血供由上、下、前3组支持带动脉血管供应,其在股骨头内形成互相连接的动脉网,3组血管在角度盘的定位分别为288°-342°、192°-226°、118°-155°。结论来源于旋股内侧动脉的上、下支持带血管是股骨头的主要供血动脉,其走行位置较为恒定,在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术中可根据骨性标志定位支持带血管,以探查、判断股骨头血运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中采用溶脂法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50例Ⅰ~Ⅲa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保留组26例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采用溶脂方法完整保留肋间臂神经,切除组24例按照常规方法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未保留肋间臂神经,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患者上臂感觉功能情况。结果保留组手术时间为(102.3±15.6) min,淋巴结清扫数量为(19.5±8.8)枚;切除组手术时间为(95.6±12.4) min,淋巴结清扫数量为(19.2±9.5)枚,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与切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1.2±11.5) mL与(98.5 ±13.4) mL,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观察患者上臂感觉功能情况,保留组患者中3例患者出现皮肤麻木、疼痛,占11.5%;切除组患者中2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感觉异常,占83.3%,主要表现为感觉减退、麻木、疼痛及烧灼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半年后,保留组患者感觉异常症状均恢复,而切除组恢复不明显,仍表现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所有患者均未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乳腺癌术中溶脂辅助保留肋间臂神经是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操作方便,简单可行,腋窝血管神经更加清晰,保留肋间臂神经更加容易,且并未影响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手术时间。该方法降低了术后患侧上臂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体征。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112例确诊为TNBC患者的乳腺癌组织进行MMP-3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与同期收治的112例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进行对比。结果①TNBC和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中MMP-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18%(101/112)和49.11%(55/112),VEGF在其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82%(95/112)和48.21%(54/112),二者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均高于其在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护〈0.05)。②TNBC组织中MMP-3和VEGF阳性表达均与患者发病年龄、绝经情况、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③TNBC组织中MMP-3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11,P〈0.01)。④获得随访的100例TNBC患者3年内复发转移率为73.21%,5年生存率(含带瘤生存)为36.61%。结论MMP-3和VEGF与TNBC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可作为评估TNBC浸润和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TNBC3年内复发转移率高,5年生存率极低。干预MMP-3、VEGF等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降解基质及脉管形成,从而阻断癌细胞转移,对降低TNBC3年内复发转移率和提高5年生存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责任节段椎板全切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 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颈椎病伴后纵韧带骨化症表现的患者61例,所选多节段病例中(≥3),3个节段50例,4个节段11例.分别采用前后路两种术式,都在显微镜辅助下操作,其中颈后路责任节段椎板全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47例(A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14例(B组),分别记录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轴性症状VAS评分,加以评定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RIS)情况,通过对比分析责任节段椎板全切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在6~38个月,平均16个月.A组的JOA和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2±1.5)、(6.8±2.1)分;术后1周分别为(13.2±2.4)、(2.5±1.4)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3.7±1.8)、(2.3±2.0)分;RIS为(59.92±13.46)%.B组术前JOA和VAS评分分别为(7.5±1.3)、(7.1±2.4)分;术后1周分别为(13.8±2.1)、(2.3±1.5)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4.1±1.6)、(2.2±1.8)分;RIS为(62.28±14.16)%.A组、B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JOA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的术前JOA、VAS评分及术后RI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前、后路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多节段颈椎病均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少节段局灶性后纵韧带骨化应以前路为主,对于多节段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尤其椎管明显狭窄者,后路责任节段椎板全切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在有效改善神经功能、轴性症状的同时兼顾了良好的脊柱稳定性,是一种相对安全灵活、使用范围较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Ki67、p53的表达、二者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TNBC患者63例,对其分子病理特征和癌组织中Ki67、p53的表达与同期病情相类似的65例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患者进行对比。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TNBC中的Ki67阳性表达率为80.95%(51/63),而在non-TNBC癌组织中Ki67的表达率为43.08%(28/65),差异显著(P<0.05);TNBC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为87.30%(55/63),而在non-TNBC癌组织中p53的表达率为50.77%(33/65),差异显著(P<0.05);Ki67与p53在TNBC和non-TNBC有明显的相关性,在p53呈阳性表达中,Ki67则100%呈阳性表达,两者呈正相关;Ki67和p53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呈高表达,而在没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则表达率明显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Ki67、p53可以成为判断TNBC恶性程度的指标,并为TNBC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指导TNBC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