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房颤动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内皮素(ET)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分为并发组(n=40)及未并发组(n=66)]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资料、RDW、ET、NT-proBNP水平及预后情况,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房颤动及其预后与RDW、ET及NT-proBNP水平的关系。结果并发组TC、左心房内径较未并发组明显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未并发组明显降低,并发组RDW、ET及NT-proBNP、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未并发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LDLC、RDW、ET及NTproBNP较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RDW、ET及NT-proBNP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子(OR=2.591、2.220、1.657,95%CI=1.311~5.153、1.132~4.350、1.058~2.027,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内径与RDW、ET及NT-proBNP呈明显正相关(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与RDW、ET及NTproBNP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房颤动及其不良预后发生与RDW、ET及NT-proBNP水平升高密切相关,三者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及预后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戒烟效果的影响因素。 方法 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吸烟患者在接受戒烟健康教育后随访观察12个月,按戒烟效果分为戒烟有效组(n = 156)和戒烟无效组(n = 188),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戒烟效果的影响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功能不全患病率高及既往每日吸烟数量少(≤10 支/d)的人群戒烟有效率显著增高(均P<0.01);独居及接触吸烟的患者戒烟有效率显著降低(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独居、接触吸烟者及每日吸烟数量少均是戒烟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患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和每日吸烟数量少能提高戒烟有效率,而独居和接触吸烟者降低戒烟有效率。 结论 患者患有严重疾病有利于提高戒烟有效率,但独居和接触吸烟者不利于提高戒烟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哺乳动物可启动许多基因调节体内的氧平衡,而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是其中的核心因素。HIF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可调控许多基因的表达参与生理或病理过程。近年来随着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人们对HIF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HIF在哺乳动物的胚胎着床、胎盘形成、胚胎发生以及雄性生殖等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和分析不同预后的MD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评估不同阶段MDS患者免疫状态,有助于进一步评估疾病风险预后,从而深入探讨MDS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FC-500流式细胞仪对笔者医院2017年9月~2018年11月55例MDS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标本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根据IPSS-R系统以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将55例MDS患者分组分析发现,就Treg细胞而言,IPSS-R分组中,高危组以及极高危组分别与中危组、低危组以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K细胞比例则相反,随着MDS患者IPSS-R预后评分的升高,各组间自然杀伤细胞比例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始细胞比例≥5%组与原始细胞比例<5%组比较,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NK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尽管在数值上,NK细胞表达水平仍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 MDS患者预后危险评分越高,从数值上看,Treg细胞比例越高,NK细胞比例降低。Treg细胞的升高以及NK细胞的减少可能与MDS的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检测19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IDH2基因突变并探讨其临床特征。提取AML患者初发时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IDH2基因第4号外显子第140及第172氨基酸突变情况,同时也检测FLT3/ITD,NPM1,CEBPA,c-kit,IDH1,WT1及Dnmt3a突变。结果显示,19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共发现IDH2基因突变14例,突变率7.29%,其中R140Q突变9例,R140W突变1例,R172K突变4例。14例IDH2突变患者9例为AML-M5型白血病,与其他类型白血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IDH2突变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数、血小板数、血红蛋白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数与IDH2野生型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分型中,IDH2突变较野生型易表达CD34(P〈0.05)和CD13(P〈0.05),不易表达CD36(P〈0.05)。IDH2突变在正常核型中的突变率为8.47%(5/59),与异常核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例合并FLT3/ITD阳性,与野生型比较有无明显差异(P=0.018);5例合并Dnmt3a突变,与野生型有明显差异(P=0.001);不易合并IDH1突变发生(P〈0.05)。14例突变中仅1例合并BCR/ABL融合基因,说明其不易发生伴融合基因(P〈0.05)。7例IDH2 R140突变患者中6例达诱导后完全缓解,较野生型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DH2基因R140及R172突变在中国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率为7.29%,以R140Q突变为主,其在CN-AML中发生率为7.81%;IDH2突变易发生在AML-M5中,易表达CD34和CD13,不易表达CD36,易合并FLT3/ITD,Dnmt3a突变发生,不易伴IDH1突变及融合基因发生,对完全缓解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血管损伤小鼠血管壁内膜、中膜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C57BL/6野生型小鼠8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n=20)、治疗组(n=20)、假手术组(n=20)和对照组(n=20)。手术组:行聚乙烯套管包裹股动脉手术,术后开始蒸馏水灌胃治疗(1mL/次,qd);治疗组:行聚乙烯套管包裹股动脉手术,术后开始缬沙坦灌胃治疗(10mg/kg,qd);假手术组:游离出股动脉不套管,术后不灌胃;对照组:不手术,不灌胃。于手术后第14天处死小鼠,取各组损伤套管处股动脉(对照组取相应部位股动脉);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NIH分析软件测量新生血管内膜和中膜的面积。结果各组中膜均无增厚表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无新生内膜增厚,与实验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治疗组内膜均增厚、面积增大,其中手术组内膜面积增厚程度最大,但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内膜面积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应用缬沙坦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损伤后血管内膜增厚、抑制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血管损伤小鼠血管重构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160只,采用聚乙烯套管包裹于股动脉外的方法造模。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40)、假手术组(n=40)、手术组(n=40)和缬沙坦组(n=40,术后予缬沙坦治疗)。造模14天后处死小鼠,取套管处股动脉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并检测血管内膜和中膜面积,同时采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PT-PCR)法检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NAD(P)H氧化酶]主要亚单位p22phox、p47phox及rac-1 mRNA水平,采用光泽精化学发光法测定股动脉超氧阴离子(O2-)含量。结果各组中膜均无增厚表现,仅手术组和缬沙坦组可见内膜增厚。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370.00±2.50)μm2]与缬沙坦组[(160.11±2.41)μm2]内膜面积增大,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和缬沙坦组p22phox、p47phox及rac-1 mRNA水平均有升高;与手术组相比,缬沙坦组p22phox[(0.530±0.038) vs.(0.885±0.030)]、p47phox[(0.525±0.035) vs.(0.745±0.032)]、rac-1[(0.435±0.037) vs.(0.910±0.015)]mRN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与手术组股动脉O2-表达均明显增高,且p22pho(r=0.994)、p47phox(r=0.985)及rac-1(r=0.990)的表达量与O2-含量间均呈正相关。结论短期应用缬沙坦可抑制损伤后血管内膜增厚、逆转血管重构,其机制可能与缬沙坦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索新型导流支架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比较多层密网支架(streamliner multilayer flow modulator,SMFM)与新型导流支架对复杂腹主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临床采集的复杂腹主动脉瘤增强CT图像数据导入后处理软件Mimics中进行数据处理和三维重构。分别进行SMFM及新型导流支架数值建模,再导入动脉瘤数值模型,使用ICEM软件(Ansys ICEM CFD v15.0)进行网格划分后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Fluent 16.0中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两种支架均可以改变瘤腔内血液流态、稳定血流,在降低瘤腔内血流速度、瘤壁压力及剪切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维持分支动脉血流通畅;与SMFM相比,新型导流支架可以更为显著的降低瘤腔内血流速度、瘤壁压力及剪切力,同时可以加快分支动脉血流速度。结论新型导流支架可以显著降低复杂腹主动脉瘤内血流速度、瘤壁压力及剪切力,同时可以加快分支动脉血流速度从而利于维持分支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