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在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中的表达,探讨HGF及C-Met的表达与门静脉癌栓形成与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GFmRNA及C-MetmRNA在20例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及其癌旁组织、10例无门静脉癌栓形成的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GF及C-Met在肝癌及癌栓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及C—Met在癌栓中及肝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F与C—Met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F及C—Met在肝癌及癌栓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及C-Met在癌栓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肝癌中表达量(P〈0.05),HGF与C-Met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GF及C-Met参与了肝癌的形成,而肝癌患者HGF及C-Met量的升高可能是肝癌发展形成门静脉癌栓的原因之一,HGF及C—Met可作为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儿童期卵巢肿瘤在临床上比较罕见,但是其可以引起类似阑尾炎、肠穿孔及肠炎等急腹症的表现,比较容易误诊.本文针对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的儿童卵巢癌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早期应用“控制性手术”(control surgery,CS)理念治疗复杂性肠外瘘的临床价值。方法依据早期CS和全程完全保守措施的不同治疗方法对35例肠外瘘病例资料分组研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别。结果CS组第4周体重增加率、瘘口自愈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84.2%与31.3%、89.5%与37.5%);第4周肝功能损害率、瘘口平均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与后者比较亦下降显著(P〈0.01);两组间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败血症、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等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再入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性肠外瘘早期实施积极的CS策略是肠外瘘外科治疗观念的重要转变,有利于肠外瘘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甲蓝存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新鲜离体标本定位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业甲蓝对49例新鲜结直肠癌离体标本作SLN定位,标本染色后10分钟内先蓝染的第1—4个淋巴结视为SLN.所有标本均行常规石蜡切片.阴性的SI。N冉行多层切片,观察SLN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49例病人中有47例检出SLN,检出率是95.92%,共获得SLN98枚,平均每例2.09枚(1~4枚)。SLN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7.87%;特异性为95.83%;敏感性为94.45%;假阴性率为3.70%.结论以1%亚甲蓝作结直肠癌新鲜离体标本SLN定位简单、易行、可靠。SLN转移与否,可基本能反映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多层切片可降抵SLN的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技术应用的切口愈合能力差异。方法回顾性比较1998-2000年和2007-2008年间两组各65例患者,分析丝线分层缝合关腹和可吸收双股缝线全层关腹组的数据源,比较两种材料和方法条件下切口愈合率和并发症。结果全层缝合组手术耗时明显比分层缝合少(6.31±0.58min vs9.58±0.95min)。切口一期愈合和甲级愈合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脂肪液化(3.07%vs15.38%)、切口感染(3.07%vs9.24%)和切口裂开(1.54%vs13.85%)等近期并发症和慢性窦道(1.54%vs7.69%)等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全层缝合组无切口疝发生,分层缝合组2例切口疝,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层连续缝合技术较之分层缝合对预防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感染和裂开等效果显著,“宽对合”是防止术后切口急性和后期并发症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胆囊腺瘤样息肉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CatB)及组织蛋白酶D(CatD)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2例胆囊癌组织和20例胆囊良性病变(其中胆囊腺瘤样息肉10例,慢性胆囊炎10例)组织中CatB及CatD的表达.结果 CatB、CatD在胆囊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75% (30/32)、90.63% (29/32),均明显高于胆囊腺瘤样息肉组织(分别为60.00%、60.00%,P<0.05)和慢性胆囊炎组织(分别为60.00%、50.00%,P<0.05).CatB、CatD的表达在患者年龄、性别、标本Nevin分期、病理学分级、病理学类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tB与CatD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434,P <0.05).结论 CatB和CatD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增强,可作为胆囊癌组织学标志物.胆囊组织中CatB和CatD的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CatD与CatB的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开放TEP与传统前入路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传统前入路和开放式TEP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方法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对165例腹股沟疝患者分别沿用传统前入路和开放式TEP术式行无张力修补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平均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治疗费用以及近、远期并发症和术后不适等指标,以评价开放式TEP术式修补腹股沟疝的疗效。结果前入路组随访时间平均为(20.5±1.5)个月,开放TEP组(21.6±1.8)个月,完成随访率为98.79%。前入路3例1年后复发(3.66%),开放TEP组1例术后1年半后复发(1.20%),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恢复正常活动时间、疝复发率和尿潴留发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腹股沟区疼痛、血清肿、阴囊水肿、切口感染、神经感觉异常和缺血性睾丸炎等近、远期并发症开放TEP组明显少于前入路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开放TEP修补腹股沟疝可明显减少各种并发症和术后不适的发生率,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残胃复发癌的外科疗效和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本院199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因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再次接受外科手术的3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行生存分析,Long-rank行有效性检验。结果总体平均生存期30.52个月,中位生存期25个月。其中根治性切除19例(63.3%),平均生存41.43个月,非根治性手术11例(36.7%),平均生存16.85个月(P0.01)。Kaplan-Meier分析提示病理分期、病理类型、根治情况、有无腹膜种植、是否肝转移与生存期相关(P0.01),而性别、年龄、复发距初次手术时间、化疗与否与生存期无关。结论临床分期、腹膜种植及根治性手术是影响残胃复发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残胃复发癌的个体化治愈性切除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回肠造口术的方法、适应证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8月至2015年8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137例行回肠造口术患者,分析其适应证和并发症,并总结回肠造口术的方法和并发症的处理。结果:预防性回肠造口52例,发生吻合口瘘后治疗性回肠造口85例。发生并发症18例(13.1%):肠造口缺血坏死1例、肠造口肠管狭窄3例、肠管外翻脱出2例、肠造口旁疝1例、肠造口出血4例、转流不完全2例、造口旁皮肤溃烂3例与肠管回缩2例。结论:回肠造口术是预防和治疗吻合口瘘的重要手段,预防和处理回肠造口的并发症极其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结肠癌细胞株中P53基因突变对KLF5基因功能及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常见结肠癌细胞株的筛选,选取P53野生型及KLF5基因蛋白表达相对较低的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质粒构建过表达载体转染目的 细胞,运用PCR及Westernblot技术进行验证,再用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实验观察结肠癌细胞株中P53突变与否对KLF5基因功能及表达的影响。结果 通过应用Westernblot技术对常见的7株结肠癌细胞株中KLF5基因蛋白表达以及应用Sanger测序对细胞株中P53突变情况的筛选,选取结肠癌细胞株RKO作为研究对象,在成功构建P53R175H过表达载体及KLF5干扰和过表达载体,并转染到RKO细胞株中,并行Western-blot验证后,运用细胞迁移、侵袭及增殖实验,发现在没有P53R175H突变的RKO结肠癌细胞株中,KLF5的过表达能抑制细胞的迁移、侵袭及增殖的能力,而敲除KLF5的表达后,可以发现细胞的迁移、侵袭及增殖能力明显增加;而在P53R175H突变后的结肠癌细胞株RKO中,KLF5的过表达则会导致RKO的迁移、侵袭及增殖能力明显增强,而敲除KLF5的表达后迁移、侵袭及增殖能力下降。同时也发现RKO细胞中P53的突变会导致KLF5的表达水平的下降。结论 在高表达P53突变的结肠癌细胞株RKO中,KLF5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而且其基因功能则从抑癌向促癌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