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肱骨髁上骨折常见于7岁以下儿童,约占儿童肢体骨折的30%和肘部骨折的50%~70%;根据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其中伸直型约占96%~98%、屈曲型约占2%~4%,是最常见的儿童骨折之一[1,2]。Gartland分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系统:Ⅰ型骨折无移位常采取保守治疗,Ⅱ型和Ⅲ型骨折因创伤严重致治疗棘手。由于儿童肱骨远端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尺神经、正中神经及桡神经均容易损伤,文献报道肱骨髁上骨折导致的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达10%~20%[1-3],医源性神经损伤也高达3%~6%[2-4],给临床带来严重挑战。本文就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小腿截肢残端软组织缺损,保留小腿长度或膝关节以利于假肢装配.方法 2013年4月-2016年11月,应用股前外侧肌皮瓣对小腿截肢残端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4例,其中游离肌皮瓣3例,带蒂肌皮瓣1例.患者均为男性,截肢肌创面位于小腿近端,年龄8~48岁,平均20岁,创面面积7.0 cm×6.0 cm^25.0 cm×10.0 cm.一期清创后二期修复,肌皮瓣面积13.0 cm×10.0 cm^28.0 cm×12.0 cm,保留胫骨长度5.2~9.4 cm.结果 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肌皮瓣边缘出现浅表感染经换药处理后愈合,供区无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2~37(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血运好、质地柔软、耐磨.皮瓣感觉恢复程度:S22例, S31例,S3+1例. 6 min步行测试:Ⅳ级2例,Ⅲ级2例;Stanmore运动分级:V级2例,Ⅳ级2例.结论 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修复小腿截肢残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上颈椎脱位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固定和枢椎椎板螺钉联合枕骨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两种术式治疗难复性上颈椎脱位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72013年12月,采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固定和枢椎椎板螺钉联合枕骨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两种术式治疗难复性上颈椎脱位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756岁,平均36.6岁,病程256岁,平均36.6岁,病程24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术前评分54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术前评分511分,平均(7.91±1.97)分。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证实寰枢椎脱位,高位脊髓压迫。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11分,平均(7.91±1.97)分。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证实寰枢椎脱位,高位脊髓压迫。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患者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滑脱。术后脊髓压迫症状明显改善,JOA评分948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患者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滑脱。术后脊髓压迫症状明显改善,JOA评分916分,平均(12.45±1.86)分,平均改善率47.60%。结论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上颈椎脱位手术安全,减压充分,复位良好,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术后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通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以及通过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的变化来评价术后康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1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50~100mL,平均70mL。手术后胸、腰背部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和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手术当中未发现医源性脊髓或神经损害,术后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创伤小、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15例。术中咬除半椎体的后部附属结构,沿椎弓根外侧壁剥离至椎体前缘,切除半椎体、上下椎间盘及邻近椎体的软骨面,通过内固定器械凸侧加压闭合畸形椎切除后所致的间隙,矫正脊柱畸形。术后定期门诊复诊,观察脊柱融合、畸形矫正率和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本组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35°~78°,平均57°,术后Cobb角15°~36°,平均25°,矫正率54%;术前后凸Cobb角22°~65°,平均45°,术后后凸Cobb角8°~36°,平均18°,矫正率60%。术后未发现脊髓、神经损伤,无内固定松动,无切口感染。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随着解剖学、影像学、外科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深入,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相关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 目的:观察前路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减压+侧块固定、前路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减压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10/2005-12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27例,男22例,女5例,均伤后7 d内入院,并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损伤情况采用3种方式,前路减压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单开门+侧块固定,前路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减压。疗效评价标准采用Frankel分级及JOA评分计算改善率。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18个月。影像学复查提示减压充分,内固定固定良好,未见松动滑脱、断裂等现象,融合节段1年后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27例患者出院时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除1例Frankel A级患者无明显恢复外,其余均恢复1~4级。置入后JOA评分较置入前有明显改善,其中前路减压重建脊柱稳定组改善率为50%,后路单开门+侧块固定组改善率为53%,前路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减压组改善率为51%。所有病例置入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中亦无并发症发生。提示根据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不同特点,采取合理方式,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D打印联合CBL教学法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2月在我院骨科临床实习的8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试验组40名学生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教学中应用3D打印联合CBL教学方法,对照组40名学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对两组学生的出科考核和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试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操作考核和教学满意度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教学中应用3D打印联合CBL教学法不仅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而且能提高教学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外侧椎间融合(XLIF)联合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L1/2椎体结核、2例L2/3椎体结核、4例L3/4椎体结核,均在微创通道下行XLIF联合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70±22)min,术中出血量(110±32)m L,植骨融合时间(7.0±1.3)个月。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6个月)。末次随访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为56%。2例患者术后出现左大腿前内侧皮肤感觉障碍及髂腰肌肌力下降,对症处理后3个月内恢复;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出现植骨块吸收和骨不连,无结核复发病例。结论应用XLIF联合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可早期下床活动、明显缓解疼痛症状和改善腰椎功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1岁,于2008年7月21日因颈部疼痛3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T5~11脊柱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的微创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2具,解剖观察并测量T5~11椎体侧方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结构,节段血管的位置及其与上下相邻椎间盘的距离。结果 T5~11节段血管走行较为恒定,节段静脉在上、节段动脉在下,走行于对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两侧交感神经干在T6~9发出内脏大神经,T10~12发出内脏小神经。奇静脉在该段脊柱的右前方,向上走行过程中逐渐向脊柱左侧偏,胸主动脉走行于该段脊柱的左前方,向下走行过程逐渐向右侧偏,右侧交感干与奇静脉的间距远大于左侧交感干与胸主动脉的间距。椎间盘水平无血管和神经紧邻。结论在T5~11脊柱行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是可行和安全的,行椎体螺钉内固定应注意侧前方血管神经和节段血管的保护,切除椎体时必须先结扎节段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