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28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6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息香为安息香科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 (Pierre) Craib ex Hart.的干燥树脂,主要化学成分为香脂酸类和三萜类物质,及少数木脂素类物质,其中香脂酸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安息香主要药理活性有抗炎解热、抗肿瘤、血脑屏障保护等。本文对安息香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并从多角度分析预测了安息香可能的质量标志物,为安息香药材的质量控制、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结合近现代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木通及通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本草考证,厘清古今关系,为涉及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与依据。唐代之前历代本草中仅有"通草"之名,唐代出现"木通"别名,其药材基原均为木通科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宋代木通、通草名实发生混淆,民间多以五加科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Hook.)K. Koch.作通草用,而将前代本草中的通草唤作"木通",来源为木通科、毛茛科等植物。元代正式将木通与通草分称。明代木通药材主流来源为木通科植物,通草来源则为五加科通脱木,陈嘉谟、李时珍等曾试图对两者名实进行纠正。清代本草中木通、通草分类逐渐清晰,木通基原多为毛茛科植物,木通科木通的使用逐渐减少。近代出现关木通、川木通、小通草等药材,而关木通自马兜铃事件后被禁用。自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起收载木通、川木通2类,而通草亦分成通草与小通草2类。据记载,木通药材古代以江淮为道地产区,现代以江西、湖北资丘产者为最,农历正月、二月采枝、阴干,切粗片或剉细用,品质以色黄白而细者为佳。通草产地记载多为江南地区,秋季采茎,取出髓部,切片。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4.
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4种药材功效相近,基原有交叉,药材名与植物名又有所重叠,因此关系比较混乱。现从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以上4味药材进行本草考证,为含这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姜黄、郁金、莪术均从唐代开始入药,唐宋时期同时以原植物性状和药材颜色两种标准划分姜黄属药材,以致明末以前一直以Curcuma longa的根茎为郁金,C.wenyujin或C.aromatica的根茎夹杂老姜Zingiber officinale为药材姜黄,药材莪术主流基原则为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的根茎。明清两代转用药材产地及性状来鉴别药材,又因战乱等因素导致交通不便,姜黄和郁金的基原及药用部位发生改变。药材郁金自清起基原转为蓬莪术C.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和姜黄C.longa的块根。药材姜黄清代以后基原转为姜黄C.longa根茎。片姜黄或称片子姜黄,始载于《本草纲目》,基原为温郁金C.wenyujin等的根茎纵切片。药材郁金历代以川产为道地,清代扩大药源更改后逐步发展成川、广(桂)、温三大道地产区;姜黄主生江南,广南诸州及西番亦有,清代基原改变后,也以川产为佳;莪术在两广、江南、蜀川均有分布,历代温州为主流,后发展成著名的道地药材温莪术。经考证得知,民国以前本草郁金、姜黄两味药材未提及过需要蒸煮至透心,仅药材莪术需蒸熟使呈色黑而入血分。但解放后的著作及文献却明确指出3种姜黄属药材均需蒸煮,可能是为了便于干燥,以及经过高温蒸煮后不易蛀虫出发,然与古代有所出入。四味药材多生用,郁金、莪术可醋制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古代相关本草、医籍、经史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藿香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栽培、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可为含藿香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本草考证分析可知,历代本草多以“藿香”为正名,所用主流基原均为Pogostemon cablin,为区别于明代以来我国民间习用的同科另一种植物土藿香Agastache rugosa及推崇道地产区而有“广藿香”之名;广藿香原产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早期因作香料经广东等地传入我国,宋代以来便已在我国南方引种成功;药用部位多为其干燥地上部分,亦有将其叶、梗分开单独使用;历代推崇的道地产区为广东,现广东广州、肇庆、湛江和海南省多有栽培,以石牌所产最为知名;广藿香主要为扦插繁殖,二月生苗,六月采收;产地加工方法主要为闷晒法,放置阳光下反复闷晒至有芳香气味、颜色转黄;炮制方法多以净选后生品入药。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养胃汤中所用藿香以P. cablin为基原,取叶片生品入药,而藿朴夏苓汤则建议选择土藿香A. rugosa除去根及老茎的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海风藤药材名称、基原、产地及采收加工进行考证,以期为含海风藤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表明,海风藤入药最早以“南藤”为正名收载于唐代《本草拾遗》,并有“丁公藤”“石南藤”等异名;而“海风藤”一名应出现于明代;宋代之前海风藤药材来源可能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石南藤Piper wallichii的藤茎,宋代后使用品种则多为胡椒属风藤P. kadsura、山蒟P. hancei等植物,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海风藤药材基原仅风藤P. kadsura一种,结合基原考证、市场调查及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海风藤基原除风藤P. kadsura外,可增加山蒟P. hancei;由于气候变化及胡椒属植物喜热的习性特点,历代海风藤药材所著录的产地呈现由秦岭一带逐渐向南迁移至南方盛产胡椒属植物的地区,明代以来则推崇福建省泉州地区;采收期为农历七月至八月,采取地上部分,除去须根、细茎及叶,晒干;历代关于海风藤药材的炮制记载较少,多为生品入药,故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海风藤药材未注明特殊炮制要求的采用生品即可。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石决明药材进行系统本草考证,涉及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含石决明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石决明为正名,亦有以其功效、性状及近音字而命名的“千里光”“九孔螺”“珍珠母”等异名。唐代以前石决明药材动物基原因形态描述过于简练,仅能考订为鲍科鲍属动物;宋元明清时期主流基原为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与皱纹盘鲍H. discus hannai;民国时期开始将鲍属多种动物作为石决明基原使用,品种繁杂并延续至今。古今我国国内主要产区为海南、广东及山东地区,国外产地主要为日本及越南。古籍中对石决明品质评价大致以呼水孔的开孔数量为准,以七孔和九孔的鲍壳为佳;近现代则以性状个大整齐、无破碎、内外洁净并有光彩、壳厚者为佳。基于考证结果,结合石决明散的记载年代,建议开发该经典名方时石决明药材使用杂色鲍H. diversicolor或皱纹盘鲍H. discus hannai的贝壳,且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杜仲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产地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考证,以期为含杜仲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均以杜仲为正名,基原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的干燥树皮,古今一致;杜仲最早的产地为河南、山西、陕西、四川一带,自明代以来产地扩展至全国大部分地区,且推崇四川、陕西、重庆、贵州、湖北等地为杜仲的道地产区;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皮厚、块大、粗皮刮净、断面多丝、内表面色暗紫为佳;杜仲的古代炮制加工方法主要有去粗皮切制生用和加酥蜜、姜汁、盐水、酒等辅料炮制,近现代以来炮制方法日趋简化,沿用的炮制方法主要为净制后切制生用、盐炙,建议挖掘不同杜仲炮制品的现代科学内涵,通过标准恢复传统主流炮制方法。基于宋代陈自明的三痹汤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的要求,根据考证结果,建议使用姜杜仲,即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炒法,以姜汁为辅料进行炮制后入药。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经典名方中所用饴糖的名称、品种、原料及制作工艺进行了考证,为含有饴糖的经典名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饴糖之名历代多源于其形态、质地、制法、原料及产地。古代所用饴糖根据质地不同,主要分为软、硬两类,湿软如蜜者称为“饴”或“胶饴”,质硬色白的则称为“饧”“糖”,现代则多称为麦芽糖,入药仅用胶饴,饧则多作食用;历代药用胶饴推崇糯米(来源于Oryza sativa var. glutinosa)为原料,以大麦Hordeum vulgare制蘖,经过发酵、煎煮、浓缩制备而成,而粟米(来源于Setaria italica var. germanicaPanicum miliaceum等其他谷物为原料制成的饴糖品质次之。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录饴糖,收载了药用辅料麦芽糖,为纯度较高的结晶粉;但国家食品标准与地方炮制规范中收录了饴糖。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所用胶饴可参考GB/T 20883—2017中的麦芽糖浆,并明确以糯米大麦为原料。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古籍及现代文献,对淡豆豉的历史演变、古今发酵工艺对比和关键环节控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并总结了淡豆豉的品质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以期为淡豆豉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经分析后发现,在淡豆豉的发酵过程中,发酵菌种、杂菌、温度和湿度等均为影响其品质的重要因素,“后酵”过程的条件控制更是被历代本草重点关注。此外,古代认可的“香美之豉”是以霉菌为优势菌发酵而成,发酵霉菌的选育和使用应是解决淡豆豉品质问题的要点。因此,基于历代本草所载 “香”和“美”的评价指标深入研究和优化菌种、温度、湿度等工艺条件对提高淡豆豉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