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5例累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患者共53足。末次随访时使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足部功能。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骨折均愈合。足部功能评分:优37足,良8足,中5足,差3足,优良率为84.9%。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可保证关节面获得解剖复位,恢复行走功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特征,寻找最合适的内固定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20具桡骨小头标本,建立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5具,A组采用克氏针固定,B组运用Bold螺钉固定,C组应用微型钢板固定,N组为正常对照组,测量桡骨小头骨折内固定后的轴向压缩稳定性指标:合成位移和应变,并利用日本富士压敏片技术测量3种接触力学性能指标:接触面积(S)、接触压力(P)、接触应力(σ0),运用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内固定方式的差异。结果:(1)轴向压缩合成位移和应变:A组[(1.69±0.14) mm、(59.00±6.00) με]、B组[(1.47±0.12) mm、(50.00±5.00) με]、C组[(1.35±0.11) mm、(47.00±4.00) με]分别比N组[(1.32±0.10) mm、(46.00±4.00) με]大22.0%、10.0%和2.0%;(2)S、P、σ0:A组[(0.38±0.03) cm2、(27.10±1.02) N、(71.32±5.71) N/cm2]、B组[(0.43±0.03) cm2、(30.10±2.78) N、(70.00±5.25) N/cm2]、C组[(0.46±0.04) cm2、(31.70±2.72) N、(68.90±5.28) N/cm2],分别与N组[(0.48±0.04) cm2、(33.00±3.16) N、(68.75±4.60) N/cm2]比较相差A组(21.0%、18.0%、3.6%)、B组(10.0%、9.0%、1.8%)、C组(4.0%、4.0%、0.2%),说明微型钢板组力学稳定性能最佳,Bold钉组其次,克氏针固定组最差。结论: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采用微型钢板固定具有优越的力学稳定性能,比Bold螺钉及克氏针两组固定效果更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术式,但Bold螺钉固定也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式,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椎管率测量的准确方法.方法:选取23具第3~6颈椎干燥椎骨,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一节椎骨椎管、椎体的矢状径,计算其比值即颈椎管率.再将椎骨分别采用X线摄侧位片和64排螺旋CT扫描成像,测量和计算颈椎管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上述3种方法测得数据的差别.结果:3种方法测量和计算的颈椎管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X线摄片...  相似文献   
4.
背景:采用椎间盘外、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观察硬膜外注射胶原酶对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作用。 方法:成年山羊6只,麻醉后作侧外方切口至腰椎体腹侧,椎板加压并用钢板螺钉固定,L1/L2,L3/L4椎间盘分别注射0.5 mL无水乙醇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硬膜外注射实验用胶原酶1 mL,2周后处死动物,取出椎间盘,作电镜切片观察。 结果与结论:电镜下显示:退变的椎间盘纤维环上有裂隙,退变的椎间盘的胶原纤维明显溶解,未退变的椎间盘未有明显溶解。提示硬膜外注射胶原酶通过纤维环上的裂隙渗透到盘内,发生化学溶解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采用椎间盘外、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观察硬膜外注射胶原酶对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作用。 方法:成年山羊6只,麻醉后作侧外方切口至腰椎体腹侧,椎板加压并用钢板螺钉固定,L1/L2,L3/L4椎间盘分别注射0.5 mL无水乙醇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硬膜外注射实验用胶原酶1 mL,2周后处死动物,取出椎间盘,作电镜切片观察。 结果与结论:电镜下显示:退变的椎间盘纤维环上有裂隙,退变的椎间盘的胶原纤维明显溶解,未退变的椎间盘未有明显溶解。提示硬膜外注射胶原酶通过纤维环上的裂隙渗透到盘内,发生化学溶解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采用椎间盘外、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硬膜外注射胶原酶对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成年山羊6只,麻醉后作侧外方切口至腰椎体腹侧,椎板加压并用钢板螺钉固定,L1/L2,L3/L4椎间盘分别注射0.5无水乙醇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硬膜外注射实验用胶原酶1mL,2周后处死动物,取出椎间盘,作电镜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电镜下显示:退变的椎间盘纤维环上有裂隙,退变的椎间盘的胶原纤维明显溶解,未退变的椎间盘未有溶解。提示硬膜外注射胶原酶通过纤维环上的裂隙渗透到盘内,发生化学溶解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老年人占中国人口比重日益增加,中老年人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和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中老年人半月板损伤是引起膝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膝关节镜手术是治疗半月板损伤较为常见的技术,但传统关节镜手术由于使用刨削刀、蓝钳等器材,容易扩大创伤,损伤正常组织,较易引起出血,延长操作时间,而目前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半月板损伤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数据的腕关节有限元模型构建、受力分析,以期为开展腕关节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名29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对其右尺桡骨远端到近端指骨进行CT扫描,将所得图像导入Mimics 10.01中,建立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将赋予材料属性的模型导入ANSYS10.0中,模拟体外生物力学试验,观测在轴向压力情况下腕关节各结构的应力分布。结果:成功建立了包括桡、尺骨远端,腕骨,掌骨,近端指骨,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等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并获得了掌骨受轴向压力下各腕骨的应力分布图。结论:在目前的个人计算机平台上依据CT影像资料,利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和三维重建软件可以准确、快捷地构建腕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可根据模型计算轴向压力下的应力分布,为腕部有限元分析及整个虚拟手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CT三维重建辅助条件下测量股骨髓腔前弓形态的解剖参数,为设计适合国人的股骨柄假体提供依据.方法 对105例正常国人股骨进行左侧股骨全长扫描,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股骨髓腔前弓进行参数测量.结果 股骨髓腔长度、股骨前弓顶点至小粗隆平面长度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股骨前弓顶点的位置指数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股骨前弓相对曲率大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股骨前弓顶点的弓高和髓腔长度(弦长)无显著相关性(r=0.106,P=0.281).结论 男女性之间股骨前弓解剖形态存在一定差别,髋关节置换手术时应选择合适长度的股骨柄,并且有必要根据这些差别设计适合不同性别的股骨柄假体.  相似文献   
10.
蔡海康  张银网  解品亮  汤杰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965-1966,1969
[目的]探讨关节镜引导下复位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Ⅰ、Ⅱ、Ⅲ型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2月,对22例胫骨平台骨折(Ⅰ~Ⅲ型)患者,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进行复位,骨缺损处予以植骨,并以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22~65岁,平均38.7岁。Ⅰ型3例,Ⅱ型8例,Ⅲ型11例。合并半月板游离缘破裂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3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结果]本组骨折均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4.2个月,平均3.3个月。随访期内无术后复位丢失,无创伤性骨关节炎。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优1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9。[结论]对于低能量型膝关节损伤患者的治疗,关节镜监视下复位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具有复位精确,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能有效减少畸形愈合,为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