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节镜在中老年创伤性肩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创伤性肩关节脱位的临床特点和肩关节镜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40岁以上创伤性肩关节脱位患者的肩关节镜检和手术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9例患者完成最终随访,术后平均随访34个月,优3例,良3例,进步3例。结论中老年创伤性肩关节脱位患者部分可合并肩袖撕裂、肩盂骨折和软骨损伤等,肩关节镜检查是确诊病变及进行处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妇女54例,钙组及治疗组各27例,钙组每日口服乳酸钙8片(Ca 400mg),治疗组每日口服萌格旺(α-D 3)0.5μg及乳酸钙 4片(Ca 200mg)经 6个月观察,治疗组腰椎2~4骨密度均值用药前823.4±175.6mg/cm~2,用药 6个月为 860.8±99.5mg/cm~2,平均每例上升14.37 mg/cm~2;钙组腰椎2~4骨密度均值用药前,868.0±110.1mg/cm~2,用药后6个月为862.5±114.7mg/cm~2,平均每例下降5.44mg/cm~2,组间对比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空腹尿钙、尿羟脯胺酸与尿肌酐比值,用药后组间无差异。用药中无高血钙症发生。萌格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疗效,胃肠道副反应轻微,用药安全。结合国人低钙饮食的特点,服用萌格旺应同时补充一定量的钙剂。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 (BMD)值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 将 49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按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组 ,选择性行骨密度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 2 5s;同性别、同年龄组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1) ;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集中在 6 0~ 79岁之间 ,占同期髋部骨折的 73 %。 结论 老年人骨量低于同性别骨峰值应视为髋部骨折的危险人群。骨量降低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前提条件 ,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或发生转子间骨折 ,主要决定于受伤时的暴力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临床所见大量的偏瘫患者发生瘫侧髋部骨折,笔者通过髋部骨密度测定,研究骨折与髋部骨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瘫侧骨折发生率高的原因。方法 我们选择脑卒中患者60例,男性35例,48-78岁,平均年龄67岁,女性25例,48-70岁,平均年龄61岁。病史0.5-17年,平均6年。按其步行能力进行运动分级。另取正常对照60例,男性3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64岁。分别用DEXA测定其双侧髋部骨密度值。结果 轻瘫患者中,不论患者有无跛行,其瘫侧髋部骨密度较健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同年龄对照组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偏瘫患者瘫侧骨折发生率高与瘫侧髋部骨量无关。可能与患者瘫侧运动功能障碍,重心倾向瘫侧,瘫侧肌力减弱,易向瘫侧跌倒有关。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的骨密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与HLA-B27相关的脊椎及关节的免疫性、炎症性病变所伴有的骨质密度与骨矿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其骨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用双能量骨密度仪(DEXA)测定16例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组病例作比较。结果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值已有明显降低.晚期病例股骨颈骨密度仍低于对照组.但因晚期病例椎体周围软组织的骨化、矿化.使腰椎骨密度值反而增高。结论 ①强直性脊柱炎本身从早期开始即伴有骨量丢失.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同时应防止骨量丢失及畸形出现。②晚期患者因脊柱周围软组织骨化.使DEXA测量方法不能真实反映椎体骨量丢失,采用QCT方法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骨代谢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年龄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共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一周测定静脉血中骨钙素(bone γ-carboxyglutamic acid protein,BGP)及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s of type Ⅰ collagen,CTX)的水平.结果 手术后CTX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BG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其中,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患者手术前后CTX值均变化较大;而骨折患者BGP值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其余病人BG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中老年人在骨科手术前后存在骨代谢的变化,手术后CTX水平较术前升高,提示骨吸收过程活跃;BGP水平较术前降低,提示骨形成过程受到抑制.骨质疏松患者术后CTX升高程度较非骨质疏松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与老年髋部骨折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观察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与同性别年轻人骨密度峰值的差别,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与同年龄组健康老年人骨密度的差异,及近11年来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的一般规律。探索老年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测量20~35岁年龄组正常男性和女性的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大转子区的骨密度值;测量60岁以上健康老年男性及女性各年龄组的骨密度值;测量60岁以上新入院髋部骨折男、女性患者的骨密度值。所有结果均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近11年来收治的445例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规律。结果60岁以上的男、女性老年人与同性别年轻人骨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健康老年男性骨密度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P<0.01);健康老年男、女性骨密度明显高于同年龄组髋部骨折患者(P<0.01);对近11年来收治的44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虽然老年骨折常由外伤引起,但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重要内在因素;尽管老年男性比女性骨密度高,但两者的骨折机会及骨折发生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骨关节炎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自身骨代谢变化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医院骨科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105例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54例,骨关节炎患者51例),其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P1NP)、N-MID骨钙素(OCN)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年的水平,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年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 结果 骨折患者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tP1NP升高(P<0.05),骨关节炎患者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年较治疗前tP1NP降低(P<0.001);所有患者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OCN降低(P<0.05)、β-CTX降低(P<0.001),治疗后1年较治疗前OCN、-CTX均降低(P<0.001),且骨折患者β-CTX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年与治疗前相比,髋部骨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腰椎骨密度增高(P<0.05). 结论 唑来膦酸作为骨吸收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骨科老年患者骨代谢水平,对于骨折患者的骨吸收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并能增加患者腰椎骨密度.  相似文献   
9.
10.
对21例患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使用密钙息治疗。60岁以上9例,平均年龄69.6±7.5岁。60岁以下12例,平均年龄55.4±2.8岁。平均绝经年限16.3±8.3年。12例患者有骨质疏松性腰背痛,9例无症状。密钙息给药途径肌注18例,鼻喷3例,疗程3个月。结果提示,密钙息对缓解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痛有效。用药前后空腹尿钙(Ca)与肌酐(Cr)比值显著下降。0.14±0.08及0.07±0.04(P<0.005)。5例定量CT(QCT)及8例单光子骨密度仪(SPA)查骨密度(BMC)无变化。其值分别为QCT76.6±24.1mg/cm~3及76.3±13.0mg/cm~3,SPA 为0.50±0.10g/cm~2及0.50±0.10g/cm~2。肌注密钙息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症状及面部潮红。鼻喷用药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