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7β-雌二醇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改良的Allen′s重物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PBS对照组)和B组(E2治疗组),每组42只,B组造模成功后15min及24h腹腔注射E2(4.0mg/kg,以PBS溶解),A组在相同时间给予等量无菌PBS。分别于伤后7d、14d、21d及28d,应用改良Tarlov评分法和Rivlin斜板试验评价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于伤后6h、24h、3d、7d、14d及28d时处死动物,以损伤部位为中心取材,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aspase-3、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从伤后14d起,B组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角度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TUNEL法检测表明,大鼠SCI后存在细胞凋亡,3d时达高峰,与caspase-3的表达基本一致,B组伤后24h、3d及7d时凋亡细胞比率显著低于A组(P〈0.01或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组伤后24h、3d、7d、14d及28d时caspase-3表达低于A组(P〈0.01或P〈0.05),而Bcl-2表达高于A组(P〈0.01或P〈0.05)。结论:E2能促进大鼠SCI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E2可能是通过减少SCI后继发性细胞凋亡的机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到大鼠损伤脊髓(SCI)后迁徙情况的方法.方法:体外培养大鼠NSCs,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 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及多聚左旋赖氨酸(PLL)标记NSCs,分别进行普鲁士蓝染色、电子显微镜观察NSCs在体外标记情况.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损伤组(A组)、脊髓损伤对照组(B组)、脊髓损伤后NSCs移植治疗组(C组),分别在细胞移植术后第7d、14d、21d、28d及35d,按照改良Tadov评分法和Rivlin斜板试验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B、C组术后第7、21、35d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WI.结果:(1)普鲁士蓝染色证实SPIO和PLL标记NSCs的有效率为100%.(2)细胞移植后7~35d,C组与B组动物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B组恢复较慢,14d、21d、28d和35d时C组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角度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5T MRI榆查,C组移植处在T2*WI序列呈低信号改变,第21d低信号向损伤区扩大,第35d损伤区见到低信号改变.B组相同时间点无低信号改变.第35天时与B组相比,C组3个扫描序列中信号强度分别下降32.55%、54.14%、62.27%,T2*WI的信号强度变化最大,T1WI变化最小.结论:磁共振技术可以追踪SPIO及PLL标记的移植在体内的NSCs.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可吸收医用膜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在14例患者行椎板切除减压后,于硬膜外放置可吸收医用膜,并定期随访观察.结果全部患者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不良反应,防粘连效果优良.结论可吸收医用膜是一种良好的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随着对其细胞免疫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已建立了多种分离纯化并扩增的方法,为其在细胞工程和组织工程上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姜峰  王运涛  吴小涛  刘国臻  徐玉柱 《骨科》2020,11(6):573-576
近年来,性别的差异引起了各专业的广泛兴趣。尽管有些因素可以用性别之间的生物学差异来解释,但性别差异对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的影响仍存在许多争议。目前人们对于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流行病学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有了初步认识。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女性腰椎退行性滑脱发生率较男性高,提示性别差异与腰椎退行性滑脱有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回顾以往文章,总结女性病人腰椎退行性滑脱可能的独立发生机制,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发生率和风险因素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分析性别差异对腰椎退行性滑脱病人的手术治疗和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女性腰椎退行性滑脱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纤维环(AF)细胞的共培养对细胞增殖及主要细胞外基质的影响,进一步确定BMMSCs移植对椎间盘退变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分别培养兔的BMMSCs与AF细胞,将两种细胞按1∶1的比例混匀,利用离心管培养技术培养3周后取材,大体观察并行HE染色;使用荧光染料Hoechst33258检测细胞增殖;通过实时荧光PCR对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体外培养3周后,细胞团体积达到最大,涂片染色显示共培养组细胞致密,细胞增殖较对照组明显,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显示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mRNA表达增强。结论:在离心管内三维培养条件下,BMMSCs与AF细胞共培养能够促进增殖,增加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组织工程学是相关领域成果和技术不断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的创新产物,其发展过程体现了学科交叉、立体思维、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医学高等教育大面积的普及和专业的拓展,使得医学研究越来越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方式;医学的发展需要能应对各种挑战并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医学创新人才。医学创新人才必须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立体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共培养的模型,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对体外培养的髓核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transwell插入式培养皿构建间充质干细胞-髓核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共培养条件下髓核细胞形态变化,计数细胞增殖,ELISA方法检测蛋白多糖含量变化。结果:经过8 d共培养,实验组中的髓核细胞计数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1),培养上清液中蛋白多糖合成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成功建立共培养模型,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髓核细胞活性上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椎后柱“骨-腱-骨“结构的完整性对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取1月龄小牛腰椎标本5具,于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模拟人体不同工况,对L3~4节段进行力学测定;随后进行各种模拟手术,于L4~5安装内固定并逐级切除后柱“骨-腱-骨“结构,依次测定经单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UTD组)、单侧椎板切除 双侧椎弓根钉和单枚融合器(BFC组)、双侧椎板及部分“骨-腱-骨“结构切除 双侧椎弓根钉和单枚融合器(BFC PBTB组)、双侧椎板及全部“骨-腱-骨“结构切除 双侧椎弓根钉和单枚融合器(BFC TBTB组)处理后L3~4节段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行UTD后,邻近节段小关节应变、应力及椎间盘应力在前屈和侧屈时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BFC后,在不同工况下椎间盘上的应力明显异常(P<0.05),前屈时小关节的应变和应力增加明显(P<0.05).行BFC PBTB/TBTB后,在不同工况下小关节应变、应力及椎间盘上应力的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轴向刚度在BFC组增加达到218.33 N/mm(P<0.05),但在BFC PBTB/TBTB组均下降,其中后两者分别下降17%、25%,与正常标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中,后柱“骨-腱-骨“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有增加术后上位节段退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脊髓损伤的临床药物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48只大鼠用Allen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予以亚胺环已酮、甲基强的松龙、二药联合应用及不予治疗。观察运行不同时期神经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及体表诱发电位。结果 从伤后3周后,治疗组各种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而各治疗组间无差异。结论 早期应用亚胺环已酮与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脊髓损伤均有效,但二者合用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