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背景: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关于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降低术后感染率和切口不愈合风险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目的:分析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行手术治疗的206例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男130例,女76例,年龄21~87岁,平均(48.1±17.5)岁。术后3个月内发生浅表或深部感染的19例为感染组,其余187例为非感染组。对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类型进行分析。记录所有患者发生SSI的潜在危险因素:①患者相关: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等合并症;②创伤相关:损伤机制、骨折分型、软组织损伤程度、有无张力性水泡及是否合并脱位等;③手术相关:受伤至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手术时间、内置物类型、术中出血量、缝合方法及术后石膏固定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SSI的影响因素。结果:SSI发生率为9.2%(19/206),感染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4.7%(18/19),吸烟史(P=0.034)、手术时间延长(P=0.046)和术后未行石膏固定(P=0.021)是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劝告患者术前术后戒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早期阶段石膏固定或有利于减少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试验拟观察椎间骨粒夯实植骨加钉棒系统置入固定对腰椎不稳定性疾病椎体稳定性的影响。选择2005-06/2007-06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及大庆龙南医院骨科收治的68例腰椎不稳定疾病患者,男46例,女22例。应用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后路椎间骨粒夯实植骨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大于6个月,出院时按JOA评分标准,优48例,良1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95.3%,6个月随访腰椎CR片显示椎间骨粒夯实植骨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患者植骨融合率100%,融合节段稳定,骨粒材料及硬性置入材料与宿主均无生物相容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在Allen法基础上,采用自制击打器建立了不同程度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在原有技术基础上,以IPG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垂直SDS PAGE为第二向,对脊髓蛋白质样品提取、等电聚焦上样量、等电聚焦电泳参数、SDS PAGE、SDS胶染色及保存进行了研究和实验条件优化,建立和优化了脊髓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的技术。结果:本实验在国内首先成功建立了正常和损伤脊髓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该图谱能够从蛋白质水平上直接反映脊髓损伤所引发的脊髓蛋白质组变化的全貌。并识别和鉴定出部分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阐明急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和修复的机制奠立了初步基础,提供了实验依据。结论:应用改良Allen氏法成功建立了不同程度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建立和优化了脊髓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的技术,成功建立了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正常和损伤脊髓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2010年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6例。手术方式:A组(椎板开窗式)、B组(单侧半椎板切除术式)、C组(全椎板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10年,术后都获得满意疗效,各组之间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准确的诊断和定位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手术应在彻底减压并摘除髓核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腰椎结构的破坏,以保持腰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Coflex非融合固定联合椎弓根钉固定对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 0月~2010年10月,对24例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于重度腰椎管狭窄处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椎板减压、中央椎管及神经根管扩大术,于退变较轻处或邻近节段行coflex棘突间植入术。结果:随访时间6~18个月,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椎弓根螺钉、coflex)松动脱出及棘突骨折等并发症。按JOA评分标椎,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91.67%。结论:后路Coflex非融合固定联合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对2002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间盘摘除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进行随访及回顾性总结。结果 40例经1~7年随访,优良者36例,优良率90.0%。结论手术方式既要达到减压目的 ,又要重建腰椎的稳定性,术中必须同时适度扩大椎管,尤其是神经根通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 对2002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间盘摘除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进行随访及回顾性总结.结果 40例经1~7年随访,优良者36例,优良率90.0%.结论 手术方式既要达到减压目的 ,又要重建腰椎的稳定性.术中必须同时适度扩大椎管,尤其是神经根通道.  相似文献   
8.
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发生率虽为2.5%,但脊髓损伤发生率高,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因其解剖的特殊性,在治疗上和其它节段有不同之处.我院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上中胸椎骨折脱位病人28例,其中手术1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组织皮瓣修复四肢严重创伤后皮肤缺损的意义。方法:根据肢体皮肤缺损情况设计、切取复合组织皮瓣,移植(同侧供区血管吻合或桥式血管吻合)于组织缺损部。结果:全部病例随访8~60个月,平均15个月,组织瓣全部成活,患肢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结论:组织瓣移植是修复四肢组织缺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途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将BMSCs经尾静脉移植入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体内,观察损伤脊髓病理变化、大鼠行为学变化和Bcl-2、Bax的表达。结果光镜下观察脊髓病理切片,BMSCs治疗组脊髓较模型组有显著恢复;与模型组相比,脊髓损伤治疗组行为学评分有明显改善(P〈0.01);与模型组相比,Bcl-2的表达增多、Bax的表达减少。结论BMSCs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