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脑认知功能评价儿童脑积水三脑室底造瘘术后疗效的价值。方法2007年6月~2012年6月,对20例行三脑室底造瘘术的脑积水患儿于手术前和术后2、6个月进行智能评测(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包括适应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语言行为和个人-社会行为)及脑室额角宽度测量,进行术后疗效评价。结果术后2、6个月与术前相比智能测定有统计学差异(P〈0.01),分别有8/20和15/20患儿DQ恢复正常。术后脑室大小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发育的改善及脑认知功能的恢复对儿童脑积水三脑室底造瘘术后疗效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颅窝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对14例后颅窝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病变位于小脑半球11例(左侧7例,右侧4例),小脑蚓部3例。肿瘤直径3~4.5 cm,平均3.65 cm。结果肿瘤全切1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腰椎穿刺测定脑脊液压力均<180 mm H2 O。术后14例临床症状均减轻,其中11例(11/14)颅内压增高症状消失,4例(4/5)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症状消失,2例水平眼震均减轻,3例颈部抵抗均消失,1例视物模糊症状减轻。12例术后随访4~33个月,平均19个月,头颅MRI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脑幕褶皱脑膜瘤的分型,并对预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1年间在我院经手术证实的起源于天幕褶皱的连续21例脑膜瘤。肿瘤最大直径1~6 cm,平均值为2.76 cm。症状包括瞳孔大小不等、复视、上睑下垂、偏盲和共济失调等。随访周期1~36个月不等。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分为三种不同亚型。结果肿瘤切除程度达到SimpsonⅡ级19例,Ⅲ级1例,Ⅳ级1例。术后出现新的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7例。2例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复查时得到恢复。结论小脑幕褶皱脑膜瘤术后永久性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术前应予以充分考虑。并且寻找相对的平衡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一种创伤小、简便、可重复强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 选取240~280g SD成年大鼠16只,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24小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24小时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并计算梗死面积/半球面积.结果 4、24小时神经功能评分为1.75±0.68和2.88±1.13;24小时TTC染色示梗死面积/半球面积为(0.45±0.11)%;造模成功率93.75%.结论 该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幕上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98例高血压性脑幕上出血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高血压性脑幕上出血治疗效果;颅内感染、再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结果:观察组高血压性脑幕上出血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颅内感染、再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幕上出血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颅内感染、再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背景:远程肢体缺血预处理应用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领域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肢体缺血后处理应用于该领域报道很少。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侧脑室旁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将30只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行远程肢体缺血后处理,对照组不做处理。2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5,10,15d处死取脑,处死前1d每隔8h腹腔注射50mg/kg5-嗅脱氧尿嘧啶核苷1次,共3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梗死灶区大鼠脑组织5嗅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数。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脑再灌注损伤程度呈现不同程度减轻,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梗死灶周边皮质的5-嗅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局灶性脑缺血造模后的肢体缺血后处理可以改善大鼠行为学表现,促进了内源性干细胞的激活增殖,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33例小儿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年龄6~17岁,平均(13.7±15.1)岁。33例共35枚动脉瘤,其中前循环26枚,后循环9枚;26例呈急性发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内血肿8例、血肿破入脑室3例、脑积水1例。12例采取动脉瘤夹闭术,术后6个月mRS评分0~1分10例,2分1例,3分1例。7例选择血管内治疗,术后6个月m RS评分0~1分。3例巨大、夹层动脉瘤行颅外-颅内动脉分流术,术后6个月mRS评分0、1、2分各1例。10例选择保守治疗,6个月随访期内未新发卒中事件。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周后死亡。结论 儿童颅内动脉瘤以男性多见,后循环动脉瘤占比高,临床症状多样;治疗上,建议首选动脉瘤夹闭术,对后循环动脉瘤及巨大、夹层动脉瘤,则可以选择血管内治疗或颅外-颅内动脉分流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脑积水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脑认知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儿童脑积水43例,其中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20例(手术组),对手术前后的CT/MRI、脑电图、SPECT、发育商DQ进行对比,评价术后患儿脑认知功能康复的情况.未行手术23例(未手术组),出院后正常育儿,于诊断后2周、2个月、6个月行发育商(DQ)测定.结果 手术组术后2周与术前及未手术组比较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2个月、6个月与未手术组比较发育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2个月、6个月与术前相比发育商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组术后发育商(DQ)值呈上升趋势改变(P<0.01),术后脑室大小较术前变化不明显,脑电图异常率、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儿童脑积水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可使脑认知功能改善,术后脑室大小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大池置管引流脑脊液治疗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颅内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组15例,腰大池置管间断引流组15例,全部患者给予全身静脉抗生素治疗,对比两组的感染治愈率、平均感染控制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持续引流组和间断引流组的感染治愈率均为87%,平均感染控制时间分别为8.9天和9.1天,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13%.腰大池置管持续或间断引流脑脊液治疗颅内感染的疗效基本相同.结论 腰大池置管持续或间断引流配合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颅内感染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远程肢体缺血预处理应用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领域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肢体缺血后处理应用于该领域报道很少。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侧脑室旁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利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将30只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行远程肢体缺血后处理,对照组不做处理。2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5,10,15 d处死取脑,处死前1 d每隔8 h腹腔注射50 mg/kg 5-嗅脱氧尿嘧啶核苷1次,共3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梗死灶区大鼠脑组织5-嗅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数。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脑再灌注损伤程度呈现不同程度减轻,行为学评分降低(P < 0.05)。实验组各时间点梗死灶周边皮质的5-嗅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局灶性脑缺血造模后的肢体缺血后处理可以改善大鼠行为学表现,促进了内源性干细胞的激活增殖,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