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肿瘤学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兔肾小管基底膜,完全福氏佐剂及百日破疫苗免疫雌性Wistar大鼠,成功地建立了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模型。实验证明在TIN发生时,TBM上有IgG和C3沉积,肾间质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部分有肉芽肿形成。随后出现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用环磷酰胺可以抑制TIN的发生和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巨噬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体外及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被特异性抗原或某些非特异性物质激活的巨噬细胞,可获得杀伤癌细胞的能力,表现为与癌细胞密切接触、胞浆灶性相互融合、把自身溶酶体转运到癌细胞内引起异溶作用。此外,巨噬细胞的表面物质  相似文献   
4.
从1933年Zimmerman介绍了作为支持肾小球毛细血管结构的肾小球系膜以来,直到早期电镜应用于肾脏研究才被证实,并命名为毛细血管轴索(axial),毛细血管间质(intcrcapillary),或毛细血管小叶中央区(Centrolobular)。但由于早期电镜的分辨率低,所以仍不能区分出系膜细胞。随着电镜技术的进展,到60年代初,Latta和Farquhar等才指出了系膜细胞作为肾小球第三型细胞存在的证据,并描述了系膜细胞的形态,指出了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的区别在于,①系膜细胞有很多不规则的胞浆性突起;②胞浆不如内皮细胞致密;③核的形态比内皮细胞规则;④可见胞浆性颗粒成分;⑤可见细胞膜下与平滑肌细胞相似的附着体(attachment body),并有束状肌丝与之相连;⑥可见胶原束的形成。从这以后,特别  相似文献   
5.
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报告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100例,采用8周大剂量强的松治疗后,病情未获显著缓解者,至小剂量强的松(0.5mg·kg ̄-1/d)治疗时,维持8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总疗程在1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病情往往获得显著缓解。与过去常规大剂量激素治疗成人PNS100例比较,两者有效率分别为71%和54%,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还观察了各种病理类型的激素疗效。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一自身免疫疾病,病因未明,可能为多因性,与病毒、遗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文献报道,本病可与胸腺瘤、卵巢精原细胞瘤、骨髓纤维变性等伴发;而何杰金氏病、淋巴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在系  相似文献   
7.
实验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免疫发病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免疫发病机制,观察Ia抗原表达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损害的关系,用兔肾小管基底膜(TBM)完全福氏佐剂及百白破疫苗,免疫雌性Wistar大鼠,成功地建立了肾小管间质性肾炎(TIN)模型。我们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TIN病变中单个核细胞的特征以及Ia抗原表达和TIN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TIN发生时,TBM上有线型IgG沉积,这表明有抗TBM抗体产生。肾小管间质中渗出的单个核细胞,大多数为T细胞,部分有肉芽肿形成。B细胞逐渐减少,而单核细胞由少变多。肾间质损害表现为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这些表明细胞免疫在TIN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模型组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和Bowman囊Ia抗原表达强度比对照组高(P<0.01),提示Ia抗原的表达可能影响TI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脉管瘤病(angiomatosis),也称血管、淋巴管瘤病(hem-lymPhangiomatosis)或消失性骨病(disappearing bone disease),大量骨质溶解症(massive osteolysis)。此病文献上报告很少,国外至1978年共有63例,国内至1981年有9例,现本文报告一例.脉管瘤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婴儿及新生儿也可见到。病变累及全身骨骼及软组织和内脏。临床上呈无痛牲(或轻度钝挫性)多发性骨质溶解,病理性骨折和畸形,无遗传、代谢和内分泌疾患、X线检查呈慢性进行性,多发性骨质溶解,并伴有该处软组织的累及;病理改变见病变处骨髓腔及软组织内有大量互相吻合的血管、淋巴管和幼稚的纤维组织呈弥漫性增生,并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致骨质破坏,正常组织结构消失。骨的溶解十分单纯,无破骨或骨的反应性增生。本病常累及的部位有肱骨、肋骨、股骨、盆骨,锁骨,肩申骨、颅骨、椎骨、腔骨等管状骨也可受累。内脏的累及常见于脾脏。当病变位于肋骨、锁骨、椎骨时,常伴有胸膜、心包膜和纵隔的累及,导致顽固性乳糜胸、心包腔积液而死亡。本例病变主要侵犯胸壁,胸膜,心包膜,纵隔,肋骨和胸骨。死于顽固性乳糜胸、心包腔积液。本病的发生原因未明,根据发病的年龄,病变的部位、性质,我们倾向于此病是一种先天性、多中心性来源的错构性血管、淋巴  相似文献   
9.
姜傥  胡媛芳 《新医学》1989,20(9):451-452
概述狼疮性肾炎(LN)是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的一种疾病。它不仅是SLE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其重要死亡原因之一。据Pirani和Manaligod(1966)统计,其发生率占所有狼疮病人的50~80%,病理改变发生率可高达80~100%。临床病理分型临床上,约25%的狼疮病人因肾  相似文献   
10.
氧自由基及其清除剂SOD在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阿霉素(ADR)诱导雄性大鼠肾病模型,选用氧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非氧自由基清除剂环孢素A(CSA)对动物模型进行干扰,结果显示其模型组动物在实验的第14天出现典型肾病综合征症候;SOD组动物的尿,血生化指标及病理损害得到明显的改善,且血清和肾皮质的丙二醛(MDA)含量也明显低于ADR模型组的指标;CSA组则无上述作用,提示ADR能致使动物肾病模型是与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