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影响大鼠肝移植模型成功建立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大鼠肝移植模型成功建立的若干因素,提高模型建立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单人裸眼下行大鼠原位肝移植60例.结果 总手术成功率90.0%(54/60),1周内存活率81.7%(49/60).结论 对手术过程中细节的把握及采取一些必要的补救措施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征、诊断思路及治疗措施.方法 肾移植术后并发甲型副伤寒的5例患者均为县级以下城镇或农村居民,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MMF)+醋酸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1例因受凉起病,其余4例无明显诱因.发病时间分别为术后5、7、7、9和14个月.入院时,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吐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3例有发热、畏寒、乏力及头痛等中毒症状;3例有鼻塞和咽部充血等呼吸系统表现;1例血压较原基础血压升高,1例相对缓脉.3例患者出现尿量减少,其中1例伴有肉眼血尿,移植肾区肿胀、压痛及血压上升.仅1例肥达试验(恢复期)甲型副伤寒抗体呈阳性.结果 入院时5例患者均以急性胃肠炎或MMF不良反应治疗,疗效欠佳.5例患者均经血培养确诊后,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联合治疗,治疗7~10 d后,5例患者全部治愈.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 d后好转;3例患者血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浓度出现较大波动及移植肾功能下降等免疫抑制剂中毒症状,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后,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肾移植术后甲型副伤寒的早期症状及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其确诊主要依靠血培养,氟喹诺酮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治疗中应密切监测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3.
穿孔素mRNA表达与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鼠肝脏移植术后外周血和胆汁中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寻求一种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非侵袭性方法.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及胆道引流模型,实验分为4组: 空白对照组(n=20),行单纯胆汁引流;同基因移植组(n=30);异基因移植+环孢素A(CsA)组(n=30);异基因移植组(n=30),术后未行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术后第1、3、5、7和10天外周血和胆汁中穿孔素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行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空白对照组、同基因移植组外周血中无穿孔素mRNA表达;异基因移植组外周血中穿孔素mRNA 在术后第3天开始表达,而后逐渐升高,术后第5天明显增高,术后第7~10天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异基因移植+CsA组外周血中穿孔素mRNA的表达持续呈低水平,各时间点表达与异基因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与Banff组织学诊断分级变化规律一致.各组胆汁中穿孔素mRNA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检测外周血中穿孔素mRNA表达可作为监测急性排斥反应较敏感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犬胰肾联合移植(SPK)动物模型,研究其治疗1型糖尿病肾病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本地犬24只随机分组作SPK的供、受体,供体多器官联合切取,全胰、节段十二指肠、双肾、脾脏.切除受体犬胰腺左叶制作1型糖尿病模型,供体门静脉、腹主动脉袖片分别与右髂外动静脉吻合,左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左髂外动、静脉吻合,十二指肠与膀胱吻合,未作预防及抗排斥处理,观察血糖、尿淀粉酶变化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完成犬胰腺移植手术12例,术中麻醉意外供、受体各死亡1例,受体手术成功率为91.7%.并发症3例,动脉吻合口血栓形成2例(16.7%),移植物血管蒂扭转1例(8.3%);十二指肠坏死1例(8.3%),10只受体存活期内、外分泌功能基本正常,术后3-7 d出现肾、十二指肠、胰腺排斥反应并逐渐加重,最终移植物失功能均致受体死亡.结论 建立犬SPK模型治疗糖尿病肾病是可行的,良好的外科技术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基础,技术并发症和排斥反应是移植物失功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 甲状腺微小癌指肿瘤直径≤1.0cm的甲状腺原发癌,术前难以发现或不易诊断。回顾我院1990年~2000年收治的甲状腺微小癌23例,现就其诊断与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cDNA3/AFP/TK/Angio融合基因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裸鼠移植瘤模型的靶向性治疗作用。方法建立人原发性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成肿瘤对照组、空质粒组、丙氧鸟苷(GCV)组、pcDNA3/TK/Angio组及pcDNA3/AFP/TK/Angio组5组。于瘤体内分别直接注射不同的质粒,同时于裸鼠腹腔内注射GCV,观察不同时段皮下肿瘤的生长情况并做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量,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原位凋亡。放免法检测裸鼠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裸鼠皮下成瘤率100%;pcDNA3/TK/Angio组及pcDNA3/AFP/TK/Angio组的肿瘤体积、血清AFP含量、肿瘤MVD和VEGF表达强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空质粒组和GCV组(P〈0.05),细胞凋亡指数都明显高于后3组(P〈0.05),可见较多的凋亡细胞。而pcDNA3/AFP/TK/Angio组的肿瘤体积、AFP、MVD及VEGF表达强度又明显低于pcDNA3/TK/An-gio组(P〈0.05),凋亡指数高于后者(P〈0.05)。结论pcDNA3/AFP/TK/Angio融合基因系统可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有望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新型生物制剂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亲属活体肾移植在国内开展增多,供肾动脉血管变异较为常见,因此需重视动脉重建的方法,以保证手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供肾多支动脉的情况较为常见,而亲属活体肾移植国内刚刚起步,相关经验尚少.目的:总结亲属活体供肾多支动脉的血管重建方式在肾移植中的应用经验.方法:2006 01/2008-12完成38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其中供肾单支动脉30例,多支动脉8例.术中证实多支动脉供肾中5例供者2支动脉变异,2例供者3支动脉变异,1例供者4支动脉变异.多支动脉供肾分别采用侧侧共干吻合或端侧吻合后分别与髂内动脉或髂外动脉吻合.观察肾移植手术结果及近期随访结果.结果与结论:8例多史动脉供肾者肾移植后7~10 d出院,均未输血,未出现并发症.受者肾移植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3个月,未见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血管栓塞、肾动脉狭窄、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移植肾血供均良好.多支动脉供肾组受者吻合血管开放后泌尿时间、血肌酐水平与单支动脉供肾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选择合适方法进行血管重建,不会影响肾移植效果,采用受者的髂内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血管重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亲属活体肾移植在国内开展增多,供肾动脉血管变异较为常见,因此需重视动脉重建的方法,以保证手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供肾多支动脉的情况较为常见,而亲属活体肾移植国内刚刚起步,相关经验尚少。 目的:总结亲属活体供肾多支动脉的血管重建方式在肾移植中的应用经验。 方法:2006-01/2008-12完成38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其中供肾单支动脉30例,多支动脉8例。术中证实多支动脉供肾中5例供者2支动脉变异,2例供者3支动脉变异,1例供者4支动脉变异。多支动脉供肾分别采用侧侧共干吻合或端侧吻合后分别与髂内动脉或髂外动脉吻合。观察肾移植手术结果及近期随访结果。 结果与结论:8例多支动脉供肾者肾移植后7~10 d出院,均未输血,未出现并发症。受者肾移植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3个月,未见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血管栓塞、肾动脉狭窄、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移植肾血供均良好。多支动脉供肾组受者吻合血管开放后泌尿时间、血肌酐水平与单支动脉供肾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选择合适方法进行血管重建,不会影响肾移植效果,采用受者的髂内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血管重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S-腺有蛋氨酸(SAM)对大鼠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和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四氯化碳和乙醇联合诱导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成模后大鼠行30%肝部分切除术,然后随机分为肝硬化对照组,HGF组,SAM组,HGF+SAM组。手术当天起,肝硬化组肌内注生理盐水2 mL/d,HGF组予腹腔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0.65 mg/(100g·d),SAM组予肌内注SAM20 mg/(kg·d),HGF+SAM组同时按上述方法和剂量注射2种药物。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5d被处死,取血检测AST,ALT,ALB和TB; 同时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HGF组,SAM组,HGF+SAM组术后15 d AST,ALT,TB明显低于肝硬化组(P<0.05),ALB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5); 而HGF组,SAM组,HGF+SAM组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硬化的大鼠肝脏行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及肝储备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受损,肝脏再生亦有障碍。HGF和SAM都可促进术后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5例同种异体肝肾联合移植术的麻醉方法和围手术期的治疗措施。方法:对5例肝肾联合移植术患者,其中多囊肝、多囊肾3例(其中1例合并肢端肥大症),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严重肝肾综合征2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1例,c级4例,MELD评分16~25分,AsAⅢ~Ⅳ级,实施以静脉性麻醉药为主复合吸人全麻方法;围手术期采用维持心血管循环功能的稳定;术后早期目标容量治疗;大剂量乌司他丁等减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治疗;甲强龙+抗CD25单克隆抗体舒莱诱导治疗,FK506(他克莫司)+骁悉(MMF)+泼尼松的三联方案免疫抑制方案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5例患者手术全部获得成功,围手术期存活率100%,患者痊愈出院。5例患者移植肾开放血流后均在5min内出现泌尿并维持在100~500mL/h,其中1例于术后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出现少尿,经规则血透后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术采用静脉性麻醉药为主复合吸入全麻方法,围术期采用维持心血管循环功能的稳定,术后早期目标容量治疗,减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治疗,三联方案免疫抑制方案等综合治疗措施可保障围术期的生命安全,有效地恢复移植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