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2004年收治的6例以肾上腺肿瘤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患者资料。6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55岁(35~75岁)。单侧2例、双侧4例,伴脾肿大4例、伴同侧肾上极受累3例、骨受侵1例。腹部CT均表现为肾上腺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较均匀,增强后肿瘤轻度强化,未见出血和钙化。结果 6例中术前误诊5例,均行左侧肾上腺肿瘤切除,其中行同侧肾切除2例,胰尾切除1例;穿刺活检证实1例。病理报告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细胞型,B细胞型。术后5例中接受化疗3例,化放疗1例,失访1例,1例化疗后无瘤生存28个月后失访,余3例术后分别生存6、17和24个月后死亡;穿刺活检后接受化放疗联合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治疗1例,随访16个月无瘤健在。结论 肾上腺肿瘤患者特别是双侧或伴脾肿大,影像学表现形态不规则、密度较均匀、增强不明显者,应高度怀疑淋巴瘤的可能。以肾上腺肿瘤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不管是原发或同时伴有其他器官受累者,恶性程度较高,预后相对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中使用羟基喜树碱浸泡切口,以预防肿瘤切口种植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6例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尿路上皮细胞癌,其中男220例,女176例,中位年龄64岁。肿瘤病理分期为T1期27例,T2期163例,T3期144例,T4期62例。手术整块切除肿瘤及其周边膀胱壁组织后,用羟基喜树碱40nag溶于生理盐水40ml中,浸泡膀胱腔、膀胱前壁切口、耻骨后间隙及手术切口共5rain,吸出药液后用约500ml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3次。结果:本组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严重的尿路刺激症27例(6.8%),伤口感染或延期愈合12例(3.0%),尿瘘9例(2.3%).上尿路感染8例(2.0%),术后出血3例(0.8%)。377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8~117个月),仅1例患者肿瘤切口种植复发,发生率为0.27%。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中使用羟基喜树碱浸泡手术切口,能显著降低肿瘤切口种植复发的发生率,方法简单、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部分切除术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了以膀胱部分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通过术前评估,选择临床分期T2~3期、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瘤体位于膀胱顶部/侧壁/后壁/前壁、有安全外科切缘、切除肿瘤后有足够膀胱容量的患者接受治疗。男性78例、女性27例,中位年龄63岁。膀胱部分切除术中用羟基喜树碱浸泡膀胱及切口,11例同时行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肿瘤中位直径2.3cm,病理分期为T2期41例、T3期61例、T4期3例,病理分级为高级别67例、低级别38例。76例(72.3%)接受了综合治疗,其中20例肿瘤较大的患者行新辅助治疗,56例病理为T3~4期/脉管瘤栓/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接受了辅助治疗。结果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的患者,1例(1.0%)外科切缘阳性,未见切口种植。20例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总反应率50.0%。95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期34个月(9~70个月)。29例(30.5%)局部复发,其中16例行挽救性膀胱切除术。本组5年生存率53.5%。结论选择合适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以膀胱部分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较为满意,患者需严密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晚期肾细胞癌患者19例,男16例,女3例,中位年龄54(35~70)岁,随访时间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原发肾脏病灶手术切除17例,穿刺病理证实2例。肾透明细胞癌17例,肾乳头状细胞癌2例。治疗方案:舒尼替尼50mg,每天1次,4/2方案,治疗4周停2周为1个治疗周期;至少每2个周期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疗效。结果随访时间3~22个月,可评价疗效18例,1例因患者经济情况停药。11例患者仍在接受舒尼替尼治疗,1例患者因肿瘤进展停药,6例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中低危患者14例,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PFS)18个月,尚未测出中位生存时间。高危患者4例,中位PFS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8.5个月。根据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进行疗效评价,共16例患者服药超过2个周期,2个周期评价部分缓解(PR)2例(12.5%);疾病稳定(SD)14例(87.5%)。共10例患者服药超过4个周期,4个周期PR1例(10.0%);SD6例(60.0%);疾病进展3例(30.0%)。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皮肤反应、口腔溃疡、高血压、味觉改变、乏力、白细胞降低和血小板下降等,发生的Ⅲ级不良反应为手足反应2例(11.1%)、呕吐1例(5.5%)、白细胞降低1例(5.5%)、血小板降低1例(5.5%)、浮肿1例(5.5%)。通过对症支持及减量,不良反应可以控制并耐受。结论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控制率较高,大部分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部分严重不良反应需要医疗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与丹参饮加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临床疗效及对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小板α-膜颗粒蛋白(GMP-140)和血小板聚集率(ADP)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按门诊前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拜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次,1次/d,口服;硝酸甘油片,1片/次,必要时舌下含服。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晚餐后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与丹参饮加减,1剂/d。两组疗程均为12周。检测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记录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片的用量;进行治疗前后心电图检查;检测Lp-PLA2,GMP-140,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小板聚集率(ADP)水平。结果: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2%优于对照组的60%(P<0.05);观察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片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降脂疗效总有效率95.6%,对照组为9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Lp-PLA2,GMP-140,hs-CRP及ADP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与丹参饮加减能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减轻心绞痛症状,起到综合的治疗效应;还能降低炎性因子,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对冠心病不良事件起到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分析23例肾细胞癌肾上腺转移的临床特点,提高肾癌肾上腺转移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2年收治23例肾细胞癌肾上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占同期收治肾细胞癌的3.4%(23/668).男17例,女6例,年龄28~74岁,平均53岁.同侧、对侧及双侧肾上腺转移分别为16例(69.6%),4例(17.4%)和3例(13.0%).单纯肾上腺转移8例(34.8%),伴有肾上腺外转移15例(65.2%).与肾癌同期诊断者主要表现为肾癌相关症状,肾癌术后出现转移者均为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肾癌术前影像学资料的15例中,仅有3例未提示同侧肾上腺转移,其中1例在术中发现同侧肾上腺受侵,2例为术后病理发现,该3例肾肿瘤位于肾上极2例、侵及全肾1例.结果 首次肾癌手术切除同侧肾上腺者17例,肾癌术后发现肾上腺转移者9例(同侧4例,对侧5例),4例同侧者及1例对侧者再次手术切除.术后及5例临床诊断者接受单纯放疗2例,单纯生物治疗6例,放疗联合生物治疗10例,生物化疗或化疗3例,生物化疗联合介入治疗2例.单纯肾上腺转移者,治疗后生存31个月~10年,中位生存期4.5年;伴有肾上腺外转移者,治疗后生存3~32个月,中位生存期5个月.结论 肾细胞癌肾上腺转移多为同侧转移.术前影像学检查大多可以明确诊断,但部分肾上极肿瘤直接侵犯肾上腺者诊断困难.单纯肾上腺转移手术切除后预后相对良好.全肾或上极肾癌行肾切除术时,应行同侧肾上腺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肾上腺外恶性肿瘤伴发肾上腺原发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1990年至2004年收治有恶性肿瘤病史或同期其他部位恶性肿瘤伴肾上腺原发肿瘤患者13例.男10例,女3例.中位年龄47岁.肾上腺肿瘤位于左侧6例、右侧4例、双侧3例.肿瘤最大直径中位数4.0cm.肾上腺外肿瘤分别为结直肠腺癌4例、甲状腺髓样癌3例、肺癌2例,乳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和十二指肠类癌各1例.结果 原发肾上腺肿瘤13例,占同期肾上腺伴有恶性肿瘤病史或同期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30%(13/44).其中肾上腺皮质腺瘤8例、嗜铬细胞瘤3例、皮质腺癌和血管瘤各1例.8例皮质腺瘤中,B超、CT和MRI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8、3/7和4/4;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均为甲状腺髓样癌术后,B超、CT或MRI检查均确诊;1例肾上腺血管瘤B超、CT或MRI扫描均误诊为转移.失随访1例.伴发肾上腺腺瘤患者8例中,6例无瘤生存3~8年.嗜铬细胞瘤3例无瘤生存8~12年,但2例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需要激素替代.肾上腺血管瘤患者术后长期生存12年.结论有恶性肿瘤病史患者伴发的肾上腺原发肿瘤以腺瘤多见,影像学是定性、定位诊断的主要手段.对于肾上腺外恶性肿瘤伴发孤立的原发与转移不明的肾上腺肿瘤,建议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论 体外药敏试验筛选的药物与膀胱内灌注化疗临床疗效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尿路肿瘤术后预防性膀胱内灌注化疗的价值。方法:选取诊断为单侧上尿路肿瘤、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不伴发膀胱肿瘤及无膀胱癌病史并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的患者82例,对其中41例术后接受膀胱内灌注化疗者(研究组)与41例未接受膀胱内灌注化疗者(对照组)进行1:1配对研究,配对条件为肿瘤的病理分期、单发/多发和所处器官一致,患者的性别相同。研究组术后行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化疗,每次40mg,每周1次,共6~8次;对照组随诊观察。结果:平均随访46(26~66)个月,研究组及对照组术后膀胱癌的发生率分别为22.0%(9例)及43.9%(18例)(P〈0.05),再发膀胱癌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3~59)个月及28(3~57)个月(P〈0.05)。结论:对不伴发膀胱癌及无膀胱癌病史的上尿路肿瘤患者,根治术后短疗程的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膀胱癌的再发比例,延长肿瘤的再发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大剂量羟基喜树碱即刻灌注联合维持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67例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6例, 女性51例, 平均年龄51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 分期为Ta71例、T196例, 分级为G166例、G250例、G351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羟基喜树碱40mg, 保留20~30 min, 术后1w开始羟基喜树碱维持灌注, 40 mg/次, 1次/w×8次, 以后1次/月×10次, 每次维持2 h。  结果  155例患者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期92(72~112)个月。患者1、2和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3.2%、31.6%和41.3%。治疗的长期预后因素包括肿瘤的分级、分期、数目和大小。本组中膀胱Ⅰ、Ⅱ和Ⅲ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3.5%、3.2%和1.9%, 未见Ⅳ度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仅见Ⅰ度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1.3%。  结论  大剂量羟基喜树碱即刻灌注联合维持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长期疗效较为满意,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患者多能良好耐受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