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可能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这类患者经常出现术后失血,而红细胞输注量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红细胞输注量与髋部骨折术后身体恢复程度或死亡率的关系。方法纳入本院住院115例年龄大于65岁且Hb113 g/L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限制性输血策略组(Hb97 g/L)或开放式输血策略组(Hb113 g/L),在术后30d内给予红细胞输注,随访时间为90d。结果重复测量两组受试者日常活动情况或90d内死亡率,限制性输血策略组(30%死亡)和开放式输血策略组(16%死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限制性输血策略组而言,开放式输血策略组30 d的死亡率较高[风险比(HR)=1.7 95%CI 0.6-3.4; P=0.02]。结论根据Hb阈值,限制性输血策略和开放式输血策略在体弱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恢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开放式输血策略有提高生存率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lon骨折患者术后踝穴形态改变与踝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该院5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Pilon骨折患者,依据Mazur评分法对患者患侧的踝关节功能实施评分分组。优组(93~100分)29例,良组(87~92分)12例,可、差组(87分)9例。35例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9例患者行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6例患者行分步延期性切开复位联合内固定治疗,术后3、6、12个月时分别拍摄踝关节踝穴位及侧位X线片,对比踝穴高度、宽度、深度、踝穴的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角度,并进一步比较各组踝穴指标在患侧和健侧的差值情况。结果患者患侧的踝穴宽度和深度、冠状位角度及矢状位角度均显著大于健侧值(均P0.05);但对比踝穴高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宽度差、深度差、冠状位角度差、矢状位角度差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高度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可、差组中,踝穴宽度术后和健侧之间的差值均2 mm,而良、优组最大差值均在2 mm以下(均P0.05)。结论 Pilon骨折术后踝穴形态变化可能影响患者踝关节的屈伸功能恢复,应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在膝关节及周围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关节镜在膝关节及周围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9月- 2005年12月,46例膝关节及周围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其中36例顺利行镜下手术,10例术中增加小切口下手术。本组镜下手术患者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8~52岁,平均30.5岁。髌骨骨折(均为横形骨折及纵形骨折)26例,股骨远段骨折4例,胫骨平台及髁间嵴骨折6例,均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髌骨骨折采用克氏针或空心螺钉+张力带钢丝固定;股骨远段骨折采用逆行髓内钉固定;胫骨平台骨折采用空心螺钉固定;胫骨髁间嵴骨折采用穿钢丝或空心螺钉固定。结果本组平均住院日8d,随访3个月~3年,平均14个月,全部骨性愈合。膝关节伸屈功能正常32例,4例术后屈曲轻度受限,平均减小15°,膝上10cm大腿周长平均比健侧缩小1.1cm(0.6~2.0cm),2例膝关节术后轻度疼痛。髌骨骨折、胫骨平台及髁间嵴骨折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6.5+7.6)分。结论关节镜应用于膝关节及周围骨折能起到良好监护作用,可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有效内固定,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技术,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技术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缺点。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因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佛山市中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53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外固定支架组(49例);PFNA组(52例);半髋置换组(52例)。分别经治疗后,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效果(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手术并发症(骨不连、静脉血栓、手术部位感染、压疮、坠积性肺炎及死亡率)。结果:(1)外固定支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明显少于PFNA组及半髋置换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半髋置换组患者的完全负重时间早于另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三组患者在术后1年死亡率,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半髋置换组患者发生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几率较其它两组患者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骨科医生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医生自身的擅长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2008年3月-2009年6月对12例儿童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用可吸收螺钉固定。结果12例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术后随访6~12个月,X片提示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手术方法简单、可靠,创伤小,可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2008年3月~2009年6月对12例儿童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用可吸收螺钉固定。结果12例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术后随访6~12个月,X片提示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手术方法简单、可靠,创伤小,可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髂腹股沟两窗切口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髋臼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给予标准的三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20例给予3D打印配合髂腹股沟两窗切口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透视次数、术后2 d的Matta X射线评分、术后3个月d`Aubigne Postel功能评分和随访异位骨化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透视次数、异位骨化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术后2 d Matta X射线评分优良率、术后3个月d`Aubigne Postel功能评分依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运用3D打印技术结合髂腹股沟两窗微创切口技术为髋臼骨折制定个性化、最优化的手术方案,具有直观、准确、可重复、通用性的优点,能够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单髁假体置换:为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置换范围局限在单侧髁的置换。膝单髁关节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几乎同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单髁关节置换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保留正常的关节结构,以期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目前临床上单髁假体有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两种单髁假体。下肢机械轴位置Kennedy和White分布:把胫骨平台分为0、1、2、C、3、4、5几个区域,观察股骨头中心—踝关节中心连线经过胫骨平台的区域。KENNEDY和WHITE的研究发现,单髁置换后下肢机械轴经过2、C区的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背景:单髁置换假体主要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2种类型,由于两种平台假体的设计理念和手术操作方法上的不同,对于两种平台假体的选择还有一定分歧和争议。 目的:比较活动与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单侧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154例,男54例,女100例,年龄56-81岁,其中100例接受活动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活动平台组),54例接受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固定平台组)。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与临床KSS评分,复查X射线片(胫股角、髋-膝-踝角度、胫骨后倾角)评估下肢力线矫正情况。研究符合佛山市中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fsz20130642)。结果与结论:①154例患者术后获得60-72个月的随访;②两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与临床K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末次随访的胫股角、髋-膝-踝角度、胫骨后倾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活动平台组胫股角与髋-膝-踝角度的矫正值大于固定平台组(P < 0.05),两组间胫骨后倾角矫正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下肢机械轴位置Kennedy和White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活动平台组出现1例假体松动,2例衬垫脱位;⑤结果表明,两种平台单髁置换假体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期随访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活动平台单髁假体置换下肢力线矫正角度较固定平台大,对于恢复下肢解剖轴线更有优势;2种单髁假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后中期随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固定平台,活动平台中期并发症主要是假体松动、衬垫脱位。ORCID: 0000-0001-9062-8026(刘少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创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48.7±9.8)min,术中出血(89.8±18.9)ml,切口(4.8±0.8)cm。优良率88.2%。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经治疗后痊愈,无伤口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30个月,4例出现轻度髋内翻。结论微创DHS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以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在膝关节翻修术中选用股骨内收肌结节作为关节线定位标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完成的膝关节翻修手术20例,从X线正位上测量股骨内外上髁宽度(FW)和股骨内收肌结节(AT)至膝关节线(JL)的垂直距离(ATJL),计算比值,将比值接近正常膝关节生理比值(0.53)的10例归入匹配组,其余10例归入不匹配组,对比分析两组在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 ROM)、KSS临床和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匹配组在膝关节活动度和KSS临床评分方面优于不匹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后KSS功能评分、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AT作为膝关节翻修术中确定JL的标志点这一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成为临床医生的一种新思路,但其准确性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