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92例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和抗生素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92例并发SBP的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2例患者中,发热72例(78.26%),腹胀85例(92.39%),腹痛38例(41.30%),反跳痛35例(38.04%),83例(90.2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分类≥0.75,40例(45.98%)腹水PMN计数≥250个/mm3,79例(90.80%)腹水PMN比值≥0.50,11例(12.00%)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出细菌17株,G-杆菌占52.9%(9/17),其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及泰能敏感,对丁胺卡那、氧哌嗪青霉素敏感性较低。临床治疗显示,联合使用头孢他啶和甲硝唑效果较好,并较少出现继发真菌感染。结论重型肝炎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腹水培养阳性率低,外周血和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比较可靠的参数。治疗SBP,可首选二联使用头孢他啶与甲硝唑,疗程约10~14日。  相似文献   
2.
百草枯中毒并发全身多器官功能受损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凌君  石裕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2):1369-1369
百草枯中毒是患者经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的途径将百草枯(其主要成分是1,1'二甲基-4,4'二氯二吡啶)带入体内蓄积到1~3 g后,从而产生对肺部、肝脏、肾脏、心脏、皮肤以及消化道黏膜等多种器官和组织受损的毒性作用的过程.由于起病较急,而且患者多伴有自杀倾向,问诊病史方面极易误诊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而且农民患者居多,经济条件差,不允许积极治疗,故该病在一旦确诊后死亡率还是达到80%以上(正常情况下应为30%~50%).  相似文献   
3.
重症类圆线虫病并发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凝胶扩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IG—ELISA)是一种简便、定量测定特异性抗体的方法,用于诊断多种寄生虫病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最近王润辰等用此法检测猪囊虫病抗体,但尚未见用于检测人囊虫病抗体的报道。我们用此法检测脑囊虫病抗体,同时以标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LISA)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对160例重肝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160例重肝患者发生肺部感染48例(30.0%),肺部感染者死亡率为83.3%。14例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其中以真菌混合其它细菌感染为最常见。重肝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与重肝的病期、是否存在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是否有侵袭性操作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有关。如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可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广西微小按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广西微小按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进行观察并绘制了模式图。染色体由5臂组成,X染色体最短,具端着丝粒:Ⅱ号染色体最长,具亚中着丝粒;Ⅲ号染色体具中着丝粒。主要特征区有6区,7A、B,19C,20区,28A,30A、B,37D,38A、B,46D。观察700多张标本,染色体全部呈纯合状态。采用卵巢营养细胞制备的多线染色体带型清晰,伸展良好,染色体的两臂往往相连,易于确定臂间关系。  相似文献   
7.
广州地区恙虫病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凌华  石裕明 《新医学》2004,35(6):338-340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近10年恙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近10年收治的102例恙虫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转归情况.结果:广州地区恙虫病的发病季节为3~12月,以6~9月为发病高峰期,多数有草丛、树林接触史。常见症状为高热(100%)、皮肤焦痂或溃疡(82.4%)、淋巴结肿大(76,5%)、皮肤或结膜充血(68.6%)及皮疹(32.4%).伴有肝功能受损占63.7%(65/102),出现心脏和肺部损害分别为49.0%(50/102)和21.6%(22/102)。血清变形杆菌OX。凝集反应阳性仅占50.0%。初诊时误诊率高达43.1%(44/102)。氯霉素或四环素的治疗效果较好。恙虫病恢复良好,仅1例因基础疾病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常伴多器官损害,其中以肝脏和心肌损害最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中的早期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30例正常人,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24周血清中IL-18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和HCV RNA(定量PCR法).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其值与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抗病毒有效者,在不同时间点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完全应答组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后改变更显著,而无效者改变不明显.结论 IL-18和IL-10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早期检测IL-18和IL-10的水平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的疗效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SPA—Dot—ELISA在华支睾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乙肝病毒定量与肝脏损伤及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对 3 4例乙肝e抗原 (HBeAg)及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的乙肝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 ,对患者血清进行乙肝病毒定量测定及白蛋白 (ALB)、白蛋白 /球蛋白比值 (A/G)、谷 -丙转氨酶 (ALT)、谷 -丙转氨酶 (AST)、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测定 ,将血清病毒含量≥ 10 7、10 6 .9~10 5.1、≤ 10 5 分别定为高、中、低含量组。并于治疗前行肝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3 4例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范围在 10 4~ 10 9拷贝·mL- 1,其中 13例高病毒含量患者 ,ALT值 ( 156 .0± 2 1.3 )IU·L- 1,AST值 ( 14 5.0± 11.0 )IU·L- 1,S值为 ( 2 .0 7±0 .2 1) ,G值为 ( 2 .1± 0 .7) ;14例中病毒含量患者 ,ALT值 ( 2 85.0± 18.0 )IU·L- 1,AST值 ( 12 5.0± 55.8)IU·L- 1,S值为 ( 2 .0±0 .4) ,G值为 ( 2 .4± 0 .4) ;7例低病毒含量患者ALT值 ( 167.0± 2 1.3 )IU·L- 1,AST值 ( 12 8.0± 2 7.7)IU·L- 1,S值为 ( 3 .0 1±0 .11) ,G值为 ( 3 .0 6± 0 .0 9)。 3组数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予干扰素治疗 2 4周后 ,高、中、低病毒含量组患者有 1例( 7.69% ) ,3例 ( 2 1.43 % ) ,3例 ( 4 7.86 % )血清HBVDNA阴转 ,3者之间差异有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