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奥司他韦早期治疗流感样病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2例流感样病例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性的临床试验设计分为2组,治疗组60例,服用奥司他韦75mg,2次/d,共3d;对照组62例,按既往经验给予药物治疗。结果:对2组患者发热、头痛、肌痛、乏力缓解时间,鼻卡他/鼻塞、咽喉痛、咳嗽、发冷/出汗症状持续时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122例患者均进行安全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司他韦早期使用能够明显缩短流感症状的持续时间,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且安全性好,适合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中的早期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30例正常人,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24周血清中IL-18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和HCV RNA(定量PCR法).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其值与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抗病毒有效者,在不同时间点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完全应答组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后改变更显著,而无效者改变不明显.结论 IL-18和IL-10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早期检测IL-18和IL-10的水平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的疗效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为探讨麻疹病毒对患者肝脏功能的影响 ,我们对 36例麻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 ,结果均有不同程度肝损害。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36例均为 1996年 1月~ 1998年 5月住院病人 ,全部符合内科学麻疹诊断标准[1] ,均为单纯性麻疹 ,无血制品接触史 ,排除药物及其它原因致肝损害的病例。男 2 4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2 3 3岁 ,9个月~ 14岁 7例 ,15~38岁 2 9例。其中 16例伴轻度上呼吸道症状。住院期间给予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1 2 肝功能检查 分别于出疹时 ,出疹后 1周、3周和半年抽血查肝功能各项 ,用美国TECHNICON .RA -…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妊高症产妇临床护理干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8月所接收治疗的100例妊高症产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加用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妊高症产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将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株洲市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感染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5月-2016年4月哨点医院门诊腹泻病例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核酸,采用传统培养方法检测致病菌,分析病原体构成、季节变化、人群分布。结果 从150例病例粪便标本中检出病原体87例,检出率为58.0%。致病菌检出率为21.3%,集中在夏季,主要为沙门菌(12例)、致泻性大肠杆菌(12例)。病毒检出率为36.7%,集中在秋冬季,主要为轮状病毒A型(28例)、诺如病毒(17例)。性别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不同年龄组中的副溶血性弧菌(P=0.001)、诺如病毒(P=0.006)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原体检出主要集中在0~5岁人群(71.3%,62/87)。结论 株洲市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夏季以细菌为主,秋、冬季以病毒为主。0~5岁儿童是感染性腹泻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与HIV/HCV重叠感染者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观察及HIV和HCV的相互影响。方法治疗前后定期采集38例慢丙肝、32例HIV/HCV重叠感染者的外周血,分离血浆,检测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HCV-RNA和肝脏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后慢丙肝患者血浆中HCV-RNA含量96%<10E3cop/ml,HIV/HCV重叠感染者HCV-RNA含量下降不理想,但HIV-RNA含量较前下降,CD4不同程度增多。结论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HIV/HCV重叠感染者疗效较单纯丙肝患者差,但对HIV有抑制作用,并部分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及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广州市1342例登革热(dengue fever,DF)患者病例特征,以期更好地做好DF的防治工作。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收治的1342例DF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C6/36细胞分离血液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与基因测序法鉴定病毒。结果134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4.4岁,分布无明显性别差异。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病毒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85.9%)、肌肉酸痛(64.5%)、骨痛(46.6%)和皮疹(65.9%)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者分别占66.0%和61.3%,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分别占69.0%和85.7%,部分患者(28.4%)出现血钾降低,除2例诊断为登革出血热外,均诊断为典型登革热。病原学检查血清登革病毒抗体IgM(DF-IgM)阳性率为90%,其中病程5天内累积阳性率为31.3%,8天内为86.4%,经病毒分离与鉴定证实均为DV—Ⅰ型感染。结论广州市2002-2006年流行的DF均为DV—Ⅰ型所致,绝大多数病例符合DF的典型临床表现,肝损害为常见的并发症,登革出血热极少见。  相似文献   
9.
龙英姿  应若素  何溪 《中国热带医学》2007,7(6):920-921,931
目的探讨2006年广州市登革热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6年收治的300例登革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患者年龄3个月~78岁,平均年龄(33.5±12.7)岁,主要临床表现发热(100%)、畏寒(84.67%)、头痛(75.0%)、肌痛(51.67%)、皮疹/出血点(84.33%),热程多为4~7d,平均热程(5.6±2.3)d,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分别占(75%)和(80.7%),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73%),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83%),乳酸脱氢酶(LDH)升高(48%),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26%),血清钾下降(25.3%),尿蛋白阳性者(9%)。结论近年来本地区主要为DFV-I流行。本组病人临床特征符合登革热病程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讨它们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抗病毒治疗对它们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30例正常人、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4、8、12、24周血清中IL-18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和HCV RNA(定量PCR法).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其值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抗病毒有效者,在治疗4个时间点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完全应答组较无应答组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后改变更显著.结论:细胞因子IL-18和IL-10与慢性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和肝脏损害密切相关.干扰素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