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胆汁酸是胆汁中的主要成分,在肝脏微粒体内由胆固醇转化合成,通过胆道系统排泄进入肠道,介导脂类、脂溶性维生素等物质的吸收。近年研究发现,胆汁酸不仅是食物消化吸收中的重要物质,也可作为信号分子通过FXR、TGR5等受体传递信息,且具有内分泌功能。这一作用在代谢手术缓解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现就胆汁酸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其在代谢手术中的重要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胃癌微转移检测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早期不易发现;而进展期胃癌易在微转移基础上发生转移。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胃癌的微转移已成为研究热点。胃癌微转移的检测方法包括常规HE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等,也可通过对腹腔冲洗液进行检测获得胃癌转移的相关证据。CEA、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s,CA)等是检测胃癌微转移的常用肿瘤标记物。胃癌微转移的检测对胃癌患者选择术式、确定淋巴结清除范围、术后确立分期、建立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世界范围内,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减重手术作为外科医生治疗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一种手段,其效果已被认可。在减重手术的各种术式中,袖状胃切除术的中期效果已经可以与传统Roux-en-Y胃旁路术相媲美,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现通过回顾袖状胃切除术减重及缓解2型糖尿病机制的相关文献,总结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对其作用机制作进一步的阐述,并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CK19和CK20在胃癌患者横结肠系膜前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19、CK20对胃癌腹膜微转移的检测价值,并探讨与微转移发生有关的因素.方法:2007年6月-2007年10月期间30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术中行横结肠系膜前叶活组织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K19及CK20的表达,并行HE染色,以腹腔灌洗检查癌细胞作比较.结果:CK19及CK20在胃癌患者横结肠系膜前叶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3%和30.0%,明显高于腹腔灌洗液细胞学检查法(10.0%),且阳性率因肿瘤侵出浆膜层而升高.结论:术中行活组织检查检测CK19、CK20,可用于判断胃癌患者有无腹膜微转移,从而指导临床分期,为判断预后及建立个体化的术后治疗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腹膜微转移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手术切除范围探寻理论依据.方法:应用CK19和CK20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胃癌患者横结肠系膜前叶、胰腺被膜、网膜囊后壁和盆底腹膜组织,并与HE染色及腹腔灌洗液细胞学检查对比.结果:62例胃癌患者的腹膜组织常规病理HE染色均未见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证实腹膜微转移阳性率为43.55%(27/62),远高于腹腔灌洗液癌细胞的14.52%(9/62).胃癌腹膜微转移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肿瘤的部位、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腹膜微转移,可为胃癌根治术术式的选择和术后综合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应常规腹膜取材检测微转移,多点取材有助于提高微转移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发病率逐年递增。传统内科治疗长期减重、维持血糖良好控制、减少并发症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以胃旁路术为代表的减重手术不但可减轻体重,而且对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可显著改善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心血管风险。但胃旁路术后糖尿病改善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肠-脑-肝轴概念的提出,为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思路。现对肠-脑-肝轴在2型糖尿病及其在减重手术中的作用与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胸苷激酶/丙氧鸟苷(thymidine kinase/ganciclovior, TK/GCV)、胞嘧啶脱氨酶/5 氟胞嘧啶(cytosine deaminase/5 fluorocytosine, CD/5 Fc)双自杀基因系统对人结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将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裸鼠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将32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TK/GCV组、CD/5 Fc组、TK CD联合治疗组,每组8只,TK CD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采用瘤体内直接注射法,同时腹腔注射GCV、5 Fc治疗,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状况及肿瘤体积、瘤重、肿瘤生长抑制率、常规病理、生存期等指标,比较观察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及对荷瘤裸鼠存活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SW480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各治疗组裸鼠人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裸鼠存活期显著延长,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更好,TK/GCV与CD/5 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TK/GCV与CD/5 Fc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TK/GCV、CD/5 Fc双自杀基因系统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