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黏液瘤占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的50%,右房黏液瘤约占心脏黏液瘤的10%-20%,右心室黏液瘤更少见,占1%~4%。本院1991年12月--2007年12月共完成右心黏液瘤手术23例,右心黏液瘤诊断与治疗有与左心黏液瘤不同的地方,现对其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行各种心脏瓣膜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 方法:30例患者平均年龄42.2±10.1(17~58)岁。皮切口自第3胸肋关节水平至剑突根部,平均长度11(9~13)cm,自下而上纵行劈开胸骨至第2肋间处向右侧横断。手术于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包括二尖瓣置换19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6例,二尖瓣Carpentier环成形2例。7例同时行三尖瓣DeVega环缩术。4例同时行左心房血栓清除。 结果: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平均主动脉阻断、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分别为54.5±24.9分、79.2±28.7分和160.9±44.3分,术后呼吸机辅助10.7±4.2小时,住院时间 14.4±4.9天。术后胸液量282±125(50~630)ml,有16例患者(53.3%)未输血。 结论: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安全可靠,美观,创伤小,出血少,保留了胸廓的连续性,早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共有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10~67(35.7±17.8)岁。13例有心脏基础解剖病变。术前二尖瓣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5例,重度反流1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5例,Ⅱ级23,Ⅲ级4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活动期手术14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成形方法包括心包修补穿孔5例,瓣叶切除缝合17例,双孔法成形3例,腱索转移及人工腱索5例,15例使用人工成形环。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于术后7 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32例存活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8.9±7.6)mm及(31.7±7.4)mm,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0)。32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125(73.0±38.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心内膜炎复发及出血栓塞等并发症。1例术后3年因二尖瓣狭窄而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5例,Ⅱ级5例,Ⅲ级2例。二尖瓣有少量反流4例,中量反流1例,无反流26例;舒张期二尖瓣流速偏快(1.7 m/s)1例,主动脉瓣中量反流1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术后早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血分数较术后早期改善(60.9%±6.6%vs.57.5%±6.7%;P=0.043)。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疗效可靠,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显著减小,心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4.
胸骨下段小切口手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方法。我们结合20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治疗对这种手术方式进行报告。1 临床资料  自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经正中胸骨下段小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25.5(16~50)岁,平均体重60.7(41.5~70)公斤。20例中房间隔缺损10例,其中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单纯膜部室间隔缺损8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1例;嵴下型室间隔缺损1例。  手术方法:手术于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患者仰卧位,皮肤切口自胸骨角下方3厘米至剑突;自下而上纵行劈开胸骨至胸骨角下方3厘米处并用摇摆锯(…  相似文献   
5.
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术中评估冠状动脉桥的通畅性.方法对8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共186根桥)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进行流量测量,将血流量及血流波形存储在即时血流测量仪中进行分析.同时记录每根桥远端血管情况,冠状动脉病变弥漫程度,围手术期状况以及心电图变化.结果80例中67根应用乳内动脉进行前降支旁路移植,平均流量25.0±18.0ml/min,应用大隐静脉旁路移植119根,其中对角支22根,平均血流量36.8±18.6ml/min,钝缘支38根,平均血流量40.3±25.0ml/min.右冠状动脉50根,平均血流量38.0±14.7ml/min,后降支9根,平均血流量25.5±14.7ml/min.平均搏动指数2.76±1.57.远端血管细,且病变弥漫的冠状动脉血管平均血流量低.通畅的乳内动脉血流为舒张期灌注血流,通畅的静脉桥血流为收缩、舒张期双重灌注血流,舒张期灌注血流为主.2根桥(2/188,1.1%)由于血流量及血流波形不满意,拆除后进行了再次旁路移植,血流量及血流波形改善.结论即时血流测量技术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判断冠状动脉桥通畅性的方法.血流波形及搏动指数是判断桥通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现为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避免术前误诊,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5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5例术前诊断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4l(34~53)岁。5例均在术中诊断为主动脉夹层,1例行单纯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行Wheat手术,3例行Bentall手术。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术中所见、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及无手术相关并发症,例1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升主动脉及窦部横径均较术前减小,主动脉瓣对合良好,无明显反流;余4例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及CT均提示机械瓣启闭良好,人工血管通畅。5例患者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1~5)年,均生存。4例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提示机械瓣启闭良好,无明确瓣周漏,人工血管通畅;1例主动脉瓣有少量反流。结论表现为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主动脉夹层少见,术前易误诊,仔细分析病史结合辅助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误诊,手术中宜根据主动脉内膜撕裂及窦部破坏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是一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至今的外科治疗仍停留在对其合并心脏畸形的治疗上,如对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及三尖瓣返流的手术治疗。虽然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手术危险性较高,手术死亡率为14%-15%,远期生存率也不理想,文献报道10年生存率55%-  相似文献   
8.
右心黏液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黏液瘤占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的50%,右房黏液瘤约占心脏黏液瘤的10%~20%,右心室黏液瘤更少见,占1%~4%.本院1991年12月~2007年12月共完成右心黏液瘤手术23例,右心黏液瘤诊断与治疗有与左心黏液瘤不同的地方,现对其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病理解剖和胚胎学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阜外医院1998年2月到2007年8月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并进行外科手术病例,其中24例患者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男13例,女11例;年龄3月到41岁。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4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0例。按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进行冠状动脉分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4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直接冠状动脉移植12例,肺动脉内隧道2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0例中2例在非体外下进行冠状动脉移植,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进行房间隔封堵术,2例进行肺动脉内隧道,6例进行了直接移植。1997年10月~2007年8月共完成动脉掉转手术170例,采用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1LCx2R为冠状动脉正常分布,其余分类形式为冠状动脉异常分布,冠状动脉异常起源48例,有3例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男28例,女20例,年龄4天~6岁;简单型大动脉转位中18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复杂型大动脉转位中15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T-B中15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冠状动脉吻合主要采用带片开门技术或吊窗技术。结果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病例中,左冠状动脉均起自肺动脉窦1,右冠状动脉均起自肺动脉窦2;异常肺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再移植无手术死亡。动脉掉转手术冠状动脉异常起源48例中,其中1L2RCx占18例1、R2LCX 7例1、LR2Cx 6例、2LCx2R 6例、2LCxR 5例。异常主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再移植死亡9例,死亡率为18.7%。其中2004年前死亡7例,死亡率29.2%(7/24),2004年后死亡2例,死亡率8.3%(2/24)。结论提高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病理解剖,胚胎发生学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病理解剖和胚胎学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阜外医院1998年2月到2007年8月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并进行外科手术病例。其中24例患者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男13例。女11例;年龄3月到41岁。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4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0例。按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进行冠状动脉分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4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直接冠状动脉移植12例,肺动脉内隧道2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0例中2例在非体外下进行冠状动脉移植,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进行房间隔封堵术,2例进行肺动脉内隧道,6例进行了直接移植。1997年10月--2007年8月共完成动脉掉转手术170例。采用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1LCx2R为冠状动脉正常分布,其余分类形式为冠状动脉异常分布。冠状动脉异常起源48例,有3例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男28例,女20例,年龄4天~6岁;简单型大动脉转位中18倒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复杂型大动脉转位中15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T-B中15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冠状动脉吻合主要采用带片开门技术或吊窗技术。结果冠状动脉起源乎肺动脉病例中,左冠状动脉均起自肺动脉窦1,右冠状动脉均起自肺动脉窦2;异常肺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再移植无手术死亡。动脉掉转手术冠状动脉异常起源48例中,其中1L2RCx占18例、1R2LCX7例、1LR2Cx6例、2LCx2R6例、2LCxR5例。异常主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再移植死亡9例,死亡率为18.7%。其中2004年前死亡7例,死亡率29.2%(7/24),2004年后死亡2例,死亡率8.3%(2/24)。结论提高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病理解剖,胚胎发生学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