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rAAV-TK基因治疗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1)通过rAAV-EG-FP转染膀胱肿瘤T24细胞,来确定重组腺相关病毒对该细胞的转染情况及转染效率;(2)通过rAAV-TK体外转染T24膀胱肿瘤细胞,MTT、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来检测对T24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3)构建裸鼠膀肮肿瘤模型,分析rAAV-TK基因治疗膀胱痛的体内效果.结果 (1)在T24细胞中可以表达携带的外源基因EGFP;(2)rAAV-TK可以稳定感染T24细胞;(3)rAAV-TK转染124细胞72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是34.12%,明显高于空病毒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4)瘤内注射rAAV-TK大约9 d后,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治疗结束后:各组肿瘤的体积分别是:rAAV-TK组(0.71±0.11)cm3、rAAV-MCS组(1.27±0.13)cm3和空白对照组(1.24±0.17)cm3(P<0.05).结论 体外和体内实验表明rAAV-TKⅨ可有效抑制膀胱肿瘤的生长,能够有效基因治疗膀胱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中肾盂压力变化及高压累积时间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70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采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治疗,监测术中肾盂压力及高压累积时间、并分为高压及低压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发热、疼痛、肾周积液发生情况。结果:高压组术后1~4天平均体温高于低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压组术后有较重的腰痛症状出现,止痛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低压手术组(P〈0.05)。肾周积液发生率高压手术组亦显著高于低压手术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术中高。肾盂压相关,控制术中肾盂压力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双孔三通道腹腔镜下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孔三通道腹腔镜下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双孔三通道腹腔镜下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患者12例.平均年龄28(19~37)岁.左侧7例,双侧5例.全麻,行脐孔内侧下缘弧形切口和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5 mm切口,采用4号丝线双重结扎精索血管柬. 结果12例手术均成功.单侧病变手术时间平均23(18~26)min,双侧病变手术时间平均33(30~34)min.术后平均住院2.7(2~3)d.随访3~6个月,未见明显手术瘢痕、睾丸萎缩及精索静脉曲张复发等并发症. 结论双孔三通道腹腔镜下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微创、安全、美观、无需特殊设备、无新的学习曲线,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卡介苗(BCG)维持膀胱灌注对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 方法应用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式对有关BCG维持灌注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并进一步采用分层分析判定不同BCG菌株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具体关系. 结果纳入Meta分析15篇文献1648例患者,其中采用BCG灌注治疗915例,未采用BCG灌注治疗733例.术后腔内维持灌注BCG者膀胱癌复发率为41.0%(375/915),未灌注组为45.3%(332/733).BCG维持灌注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合并OR值为0.58(95%可信区间0.41~0.83,P=0.003),不同BCG菌株维持灌注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合并OR值分别为0.50(95%可信区间0.26~0.95,P=0.04)和0.63(95%可信区间0.40~0.99,P=0.04).结论 BCG维持灌注可有效降低T1G3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其分化的神经样细胞与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支架材料的相容性,并探讨两者复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1)在体外,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扫描电镜等技术观察BMSCs在PLGA上的生长及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情况;(2)在体内,取右侧坐骨神经损伤的SD大鼠,随即分为4组,分别移植单纯PLGA、BMSCs-PLGA、神经样细胞-PLGA及直接缝合神经,术后斜板试验观察4组动物下肢功能情况;60d后处死大鼠,取神经标本做病理切片.结果 (1)在体外,BMSCs在PLGA上生长良好,与同期培养板里面的细胞比较,吸光度值(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体内,BMSCs及其神经样细胞复合PLGA后能修复损伤的坐骨神经,促进大鼠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术后3周,各组大鼠斜板试验的角度分别是:直接缝合组(38.32 ±5.51)度、单纯PLGA组(40.27 ±2.74)度、BMSCs-PLGA组(45.14±3.43)度、神经样细胞-PLGA组(60.56±4.70)度,且神经样细胞-PLGA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病理切片显示支架与宿主神经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BMSCs能诱导分化生成神经样细胞,而PLGA与两者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膀胱癌患者尿沉渣中miR-142-3p和miR-145-5p差异性表达,为临床寻找早期膀胱癌肿瘤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搜集51例未接受经尿道肿瘤切除术的早期膀胱癌患者和38例健康对照者的清晨中后段尿液,从尿沉渣中提取RNA,采用miRNA特异性茎环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目标miRNA表达水平,分析两组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比较miR-142-3p和miR-145-5p及其组合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miRNA-142-3p在早期膀胱癌患者尿沉渣中显著升高(FC=3.93, P=0.0002,AUC=0.736)。组合测定miR-145-5p/miR-142-3p比值在膀胱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04, AUC=0.755)。结论测定尿沉渣中的miR-142-3p能有效发现早期膀胱癌,而检测miR-145-5p/miR-142-3p比值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患者,60岁。主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8个月于2005年11月20日入院。夜尿4~6次,排尿等待时间长,尿线无力,偶有分叉。直肠指诊:前列腺Ⅱ度增大,中央沟变浅、质韧、无结节、无压痛,指套无染血。B超示前列腺5.2cm×4.7cm×4.6cm,内部回声欠均匀,可见较多钙化强光团,边缘包膜欠清晰。中叶向膀胱腔内突出,突出部位黏膜欠光滑。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tPSA1.36ng/ml,fPSA0.23ng/ml,F/T值16.8%。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中见前列腺中叶凸向膀胱内口,切面似有黏液状物质分泌,透明、较粘稠,未见明显结节。电切至前列腺包膜,置20F三腔尿管,术后持续冲洗,预防应用抗生素48h。术后5d拔除尿管,排尿通畅。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及其分化生成的神经样细胞分别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 Glycolic Acid,PLGA)支架材料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分别将单纯的PLGA、BMSCs-PLGA复合物以及神经样...  相似文献   
9.
以浅表膀胱癌术后灌注治疗为例,针对目前关于此类型肿瘤术后不同的治疗意见,在教学查房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要求学生应用循证医学思维剖析问题,并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以此类肿瘤循证医学研究为例,指导学生学习文献采集、纳入、剔除及进行结论分析。让学生了解循证医学思维,并指导其在以后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舍尼通等药物联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慢性前列腺炎患者52例,给予舍尼通,左氧氟沙星,萘哌地尔三联药物治疗。治疗后按国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l)总分变化和前列腺按摩液(EPS)指标变化评估。结果:治疗后3周和6周,CPSI评分分别比治疗前平均降低6.5(26.4%)和11.8(47.9%),EPS中WBC计数分别比较治疗前平均降低9.7个/HP(39.9%)和14.7个PrlP(60.5%.)。总有效率84.6%。结论:舍尼通等三联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不适症状,前列腺液中的wBc计数明显降低,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