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中细胞粘附分子(CD44)的表达,探讨CD44蛋白在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的方法检测38例垂体腺瘤中CD44s、CD44v5蛋白的表达.结果2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D44s、CD44v5阳性率分别为75%、35%.18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D44s、CD44v5阳性率分别为27.8%、22.2%.CD44s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CD44v5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率均较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44s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呈高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有关,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4v5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较低,与垂体腺瘤生长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超声定位在颅脑深部病变显微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行外科手术的颅内病变患者,术中开颅后应用超声显示病变的位置、深度、范围、性质以及与毗邻血管的关系,对病灶进行定位;瘤体切除后再次探测有无残留。结果38例病变均在术中超声图像上清晰显示并准确定位,其中12例患者病灶较小或相对较深,超声引导下先行穿刺置入人工标志物后得以清除。结论术中超声检测可清晰显示颅内深部病变并进行准确定位,并可监控病变切除情况,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选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特点、适应证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2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与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按GOS评分评定手术疗效,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02例中,术后恢复良好132例,中残38例,重残21例,死亡11例。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56例61个动脉瘤中,54个动脉瘤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1个行单纯支架置入,6个行支架置入+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术后恢复良好35例,中残11例,重残8例,死亡2例。结论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各有其特点及适应证。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术者经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和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6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例,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各1例患者则均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手术在发病后1~3d进行,均以直径2cm×(3~4)cm的微骨窗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结果 16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无手术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6例全部恢复良好。结论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有效;完善的个体化术前设计、精湛的手术技巧及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破裂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12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3d之内)经受了显微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126例患者共135个动脉瘤中,130个行瘤颈夹闭术,5个行动脉瘤包裹术,术中动脉瘤破裂21例。结果出院时按GOS评分评定手术疗效,恢复良好106例;4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能自理;8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3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结论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颅内动脉瘤破裂一经确诊,在条件允许下应尽早手术夹闭动脉瘤,早期手术能减少再出血,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参麦注射液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术后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60例术后疲劳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仅给予术后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30例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以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同为5~7天。结果:于术后1、3、7天疲劳度(Christense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转铁蛋白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体重均有下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术后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7.
ESWL治疗肾下盏结石38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肾下盏结石386例,结石总排空率为90.16%,残石率为9.84%;结石直径<11、11~15、16~20、>20 mm者,排空率分别为95.08%、91.55%、38.2%、31.3%;ESWL后,残石率在肾盏肾盂高度<15 mm者为4.59%、≥15 mm者为16.67%,在肾下盏肾盂夹角≥90°者为3.17%、<90°者为22.38%,肾下盏长度≤30 mm者为3.29%、>30 mm者为23.81%,肾下盏盏颈宽度>4 mm者为4.05%、≤4 mm者为28.89%;肾下盏形状简单者为2.98%、复杂者为20.53%.认为肾下盏结石的大小以及肾下盏相关的解剖因素与肾下盏结石ESWL后的排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技术在颅内囊性病变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螺旋CT引导立体定向手术23例,包括脑脓肿、蛛网膜囊肿、透明隔囊肿、囊性胶质瘤及颅咽管瘤。结果23例手术均准确定位,良性病变获得治愈,囊性胶质瘤及颅咽管瘤明显改善症状,肿瘤缩小或消失。结论脑立体定向技术定位准确、微创、安全、并发症少,尤其适合于颅内囊性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十堰地区脑膜瘤患者的调查,分析与脑膜瘤发病有关的因素。方法:将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湖北十堰地区3家三甲医院确诊的脑膜瘤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人群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激素替代治疗史(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家族患癌史、外伤史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脑膜瘤组在性别构成、HRT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上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71,95%CI=0.57~0.90)、HRT(OR=2.36,95%CI=1.79~3.10)及BMI≥25(超重或肥胖,OR=1.24,95%CI=1.05~1.55,OR=1.69,95%CI=1.37~2.08)与脑膜瘤发病有关(P<0.05,P<0.01)。结论:女性、HRT、肥胖或超重是脑膜瘤发病的相关因素,而年龄、家族患癌史及外伤史与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化瘀法联合来氟米特片、美洛昔康分散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优势。方法:对确诊的1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来氟米特片和美洛昔康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活血化瘀中药方剂治疗。两组均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68%。治疗组治疗后RF、ESR、补体C3等指标改善程度明显,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联合来氟米特片、美洛昔康分散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且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