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2.
目的 :总结 10 9例阻塞性黄疸术后黄疸加重病例。方法 :回顾性分析其发病原因及预防治疗。结果 :本组 83 2例阻塞性黄疸病人发生术后黄疸加重 10 9例 ,发病率 13 % ,以肝性黄疸或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为主 ,与术前黄疸时间及程度、手术时间长短及术中有无失血过多 ,低血压、休克及缺氧等正相关。结论 :阻塞性黄疸病人发生术后黄疸加重以肝细胞性或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为主 ,与内毒素血症及 OFR对肝细胞损伤有密切关系 ,积极预防和正确治疗是重要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阻塞性黄疸病人手术后黄疸加重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我院 1 986~ 1 998年阻塞性黄疸病人 832例中术后出现黄疸加重 1 0 9例 ,讨论其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1 临床资料  本组 832例 ,男 4 87例 ,女 34 5例 ,平均年龄 4 9 4岁。其中术后黄疸加重 (血清胆红素增高 ) 1 0 9例 ,占1 3% ,平均年龄 52岁 ,术前黄疸时间平均 2 8日 ,血清总胆红素平均 1 4 6μmol/L。术后无黄疸加重者 72 3例 ,术前黄疸时间平均 1 1日 ,血清总胆红素平均86μmol/L。术中有失血过多 ,低血压、休克及缺氧者87例 ,发生术后黄疸加重者 59例 ;手术时间在 4小时以上者 1 1 9例中术后黄疸加重 56例。肝细胞性…  相似文献   
4.
<正>甲状腺疾病常见于女性,传统的甲状腺手术由于颈部留下长约6~8cm的手术瘢痕,给女性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因此,甲状腺手术如何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美容效果,一直是甲状腺外科学者探讨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避免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的解剖学方法.方法 分析1992年3月至2006年5月间施行的LC 13 190例,其中在1992年3月至1996年5月间施行LC2698例,主要采用辨认胆囊管、胆总管和肝总管的三管法(即三管组);1996年5月至2006年5月间共施行10 492例,其中采用三管法8566例,另外1926例因胆管显露不太容易而采用在胆囊管位置解剖出的管状结构,结合分离Calot三角区中的胆囊淋巴结、胆囊壶腹、胆囊动脉以及胆囊三角区空虚这4项指标中的至少2项,帮助确认胆囊管的三结构确认胆囊管法(即三管+三结构组),分别就两组间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进行研究.结果 13 190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术中误伤胆管致黄疸、胆瘘等.三管组手术时间15~92 min,平均(38±16)min,中转开腹率为8.7%;三管+三结构组手术时间15~52 min,平均(28±12)min,中转开腹率为1.8%.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转开腹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率和并发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结构确认胆囊管法不仅可以有效帮助确认胆囊管,避免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而且可以缩短LC手术时间,降低中转率.  相似文献   
6.
术后胃瘫是指各种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的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不仅发生于胃肠道手术,也可见于胸部、胰腺及胆道手术后,总体来说相对少见,但在涉胃手术后则是相对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手术后胃瘫其主要特征是胃排空速度延迟,故又称为胃排空延迟症。易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报道也愈来愈多,但仍时有误诊、误治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我们曾遇到 1例肝固有动脉有陈旧性白色管状血栓 ,长达肝总动脉全程 ,由于认识不够 ,共施行了 3次血管吻合 ,术后加抗凝治疗 ,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该例的诊疗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受者情况 :男性 ,41岁 ,体重 6 0kg。原发病为肝炎后肝硬变 ,反复发生消化道出血 (18次 ) ,顽固性腹水 2年余 ,于 1999年 10月 8日入院。入院时RBC为 1.8× 10 12 /L ,红细胞压积 (HCT)为 0 .16 ,丙氨酸转氨酶 (ALT)为 2 1.2U/L ,总蛋白 (TP)为 49.1g/L ,白蛋白(ALB)为 2 5 .6 g/L。术前彩色超声波检查提示 :门静脉主干内径 1.3…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腹膜微结构损伤和腹膜纤维溶解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间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和医生决策分为腹腔镜组(27例)和开腹组(23例).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术后腹膜微结构损伤程度;采用ELISA法比较手术前后腹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水平的改变.结果 术后标本光镜和电镜观察显示,开腹组肠管浆膜完整性受损、系膜脂肪细胞与间皮细胞覆盖脱失、炎性细胞聚集程度较腹腔镜组严重,两组损伤评分比较的总平均秩次分别为38.22和1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网膜组织t-PA、肠管浆膜组织t-PA及PAI-1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腹腔镜组网膜组织中PAI-1水平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 相对于开腹手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膜损伤程度较轻,对腹膜纤溶功能的影响较小,有利于防止肠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行腹腔镜辅助和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61例,开腹组37例作为对照.结果 56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5例中转,手术时间:腹腔镜组(178.00±15.51) min,开腹组(147.86±17.41) min;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138.43±39.67) ml,开腹组(362.86±59.86) ml(P<0.05);平均切口长度:腹腔镜组(5.12±0.85)cm,开腹组(18.40±1.98) cm;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术后发生5例肺部感染,腹腔镜组发生3例肺部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病检回报:两组均达到了癌肿的整块切除.规律随访得知所有患者均存活,未发现有远处转移.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手术可以达到根治和微创的双重效果,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总结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原因和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山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1994年至2004年间收治的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病例,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结果。结果:13例中5例首次术中发现阑尾炎并存升结肠癌,8例首次未获明确诊断,仅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肿瘤部位:升结肠5例,结肠肝曲4例,横结肠1例,盲肠2例,降结肠1例。病理情况:其中腺癌8例,黏液腺癌3例,低分化癌2例。均明确有阑尾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结论:本组结肠癌并存急性阑尾炎占同期结肠癌的4.36%,临床症状以急性阑尾炎表现为主,往往造成临床漏诊或贻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