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术(D1或D2)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3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P=0.010)、年龄(P=0.013)、肿瘤部位(P=0.042)、有无合并溃疡(P=0.001)、浸润深度(P<0.0001)、有无脉管癌栓(P<0.0001)有关,合并有溃疡(P=0.012)、浸润至黏膜下层(P=0.008)及有脉管癌栓(P=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P=0.007)及大小(P=0.010)有关,肿瘤直径>20mm(P=0.041)是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有溃疡、浸润至黏膜下层及有脉管癌栓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手术时,建议行淋巴结清扫(D2)术;肿瘤直径>20mm黏膜内癌也要考虑行淋巴结清扫(D2)术。  相似文献   
2.
3.
目的:3D髂静脉造影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型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NIV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NIV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D和2D髂静脉DSA对NIVL的诊断差异及在造影剂量和曝光时间上的区别。结果:共选取175例患者,3D-DSA诊断NIVL的敏感性为91.1%,特异性为91.2%,Youden指数为0.823,阳性似然比分别为11.234,阴性似然比为0.097;Kappa值为0.825;McNemar检验提示P>0.05,诊断NIVL的AUC>0.9,3D造影时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曝光时间均更少(P<0.05)。结论:3D-DSA对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型NIVL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与2D-DSA有较好的一致性,且造影剂量与曝光时间较2D-DSA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癌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对化疗药物体外敏感性的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MTT法检测40份大肠癌标本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对氟尿嘧啶(5-FU)、奥沙利铂(L-OHP)、伊立替康(CPT)单药、两药及三药(全量或半量)应用的敏感性。结果:单药最有效的药物依次为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敏感率分别为35.0%、27.5%和20.0%;三药联合应用的抑制效果显著优于两药联合(P<0.05),三药全量及半量联合应用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癌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对3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很好的相关性(r=0.969)。结论:MTT可用于为大肠癌患者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由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及伊立替康的联合应用具有高效协同抑制大肠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癌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短期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模式。方法:取60例大肠癌(T3或T4,且CT示肿瘤直径>2.0 cm)的新鲜肿瘤组织,随机分为黏膜层取材组与浆膜层取材租,分别采用组织块法、机械分离法、胰酶消化法、胶原酶消化法进行体外培养大肠癌细胞,对不同方法及培养条件进行比较并加以改进。结果:黏膜层取材组优于浆膜层取材组(P<0.05),胶原酶消化法优于胰酶消化法(P<0.05),胰酶消化法优于机械分离法(P<0.05),胶原酶消化法是最优的人类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细胞培养成功率达到66.7%。结论:通过黏膜层取材的胶原酶消化法可成功建立较为合理、高效、稳定的短期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癌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短期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模式.方法:取60例大肠癌(T3或T4,且CT示肿瘤直径>2.0 cm)的新鲜肿瘤组织,随机分为黏膜层取材组与浆膜层取材租,分别采用组织块法、机械分离法、胰酶消化法、胶原酶消化法进行体外培养大肠癌细胞,对不同方法及培养条件进行比较并加以改进.结果:黏膜层取材组优于浆膜层取材组(P<0.05),胶原酶消化法优于胰酶消化法(P<0.05),胰酶消化法优于机械分离法(P<0.05),胶原酶消化法是最优的人类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细胞培养成功率达到66.7%.结论:通过黏膜层取材的胶原酶消化法可成功建立较为合理、高效、稳定的短期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陈金晖  陈青青  梅统  王伟林  张岚  卢永明 《浙江医学》2021,43(17):1835-1840
目的基于NF-资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探讨利拉鲁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取12只6周龄雄性C57BL/6J正常小鼠作为普通饮食组(A组),将36只6周龄SPF级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成高脂饮食组(B组,12只)、高脂饮食+利拉鲁肽组(C组,12只)和高脂饮食+利拉鲁肽+GLP-1受体抑制剂exendin(9-39)组(D组,12只)。各组小鼠饲养至18周龄后,检测血清中IL-6、IL-1茁、TNF-琢、HDL-C、LDL-C、TG和TC水平;HE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病理学变化,并分析内膜中层厚度(IMT)及主动脉AS面积与所取血管面积比值;Westernblot法检测主动脉内膜中NLRP3、半胱天冬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磷酸化NF-资Bp65(p-NF-资Bp65)、NF-资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D组小鼠的主动脉呈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有大量斑块、炎性细胞浸润及脂质沉淀等病变,血清IL-6、IL-1茁、TNF-琢、LDL-C、TG、TC水平,主动脉IMT,主动脉AS面积与所取血管面积比值,主动脉内膜NLRP3、Caspase-1、ASC、p-NF-资Bp65/NF-资B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B组相比,C组小鼠主动脉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血清中IL-6、IL-1茁、TNF-琢、LDL-C、TG、TC水平、主动脉IMT、主动脉AS面积与所取血管面积比值、主动脉内膜NLRP3、Caspase-1、ASC、p-NF-资Bp65/NF-资Bp65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HDL-C水平升高(P<0.05);与C组相比,D组小鼠主动脉病变程度明显加重,血清IL-6、IL-1茁、TNF-琢、LDL-C、TG、TC水平,主动脉IMT、主动脉AS面积与所取血管面积比值、主动脉内膜NLRP3、Caspase-1、ASC、p-NF-资Bp65/NF-资Bp65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HDL-C水平降低(P<0.05)。结论利拉鲁肽可通过抑制NF-资B/NLRP3信号通路,减轻AS小鼠的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改善主动脉病理学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用MTT法测定大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体外敏感性,研究大肠癌药敏的异质性和个体化疗的可行性。方法用MTT法检测40份大肠癌标本对氟尿嘧啶(5-Fu)、奥沙利铂(L—OHP)、伊立替康(CPT)单药应用、两药及三药(全量或半量)联合应用的敏感性。结果不同标本的药物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单药中最有效的药物依次为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敏感率分别为35.0%、27.5%和20.0%;两药联合应用均优于各自单药的抑制效果(P〈0.05),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弱于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联合的抑制效果(19〈0.05);三药联合应用的抑制效果显著优于两药联合(P〈0.05),三药全量及半量联合应用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对抗癌药物的敏感程度普遍较低,且存在明显异质性。试验结果与临床治疗经验比较一致,MTT可用于为大肠癌患者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由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及伊立替康的联合应用具有高效协同抑制大肠癌细胞的作用,可为临床难治性和复发性大肠癌患者的化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男13例,女1例;年龄32~65岁。患者均表现为起病急,病史短;首发症状;腹痛11例,腹胀2例,血便1例,入院时均无腹膜炎表现。所有患者行腹部平扫+增强CT,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除1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外,其余13例行腔内治疗,其中12例行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后4~9d开始恢复正常饮食进食后均无腹痛、腹胀不适肛门排气、排便通畅住院时间7~15d所有患者均胃肠功能恢复出院无死亡病例。出院后失访2例,其余12例接受规律、长期的随访,均存活,无不适症状,饮食正常,大便规律。结论 尽早确诊、及时治疗能显著提高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愈率,在没有肠坏死的情况下介入治疗可作为第一选择方案,必要时可行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