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阐明异常机械应力对髋臼发育和髋臼软骨生长板内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髋臼发育不良的修复方法。方法将60只3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分成3组,每组20只,左侧髋关节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A组:在2周内反复将髋关节手法脱位后再复位;B组:膝关节伸直位钢针固定,制作髋臼发育不良的动物模型,2周后拔出钢针;C组:持续伸直位固定膝关节。三组动物分别于第5、7、9、12周时进行钼靶软X线、组织形态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A组第5周时唇缘变钝,髋臼角比对侧增大约5°,软骨生长板内增殖层软骨细胞极向紊乱,SO染色无差异,圆韧带有淋巴细胞浸润,第7、9、12周时变化小,两侧无差异;B组第5周时髋臼角比对侧明显增大,第7周时唇缘变钝、内翻,纤维增生,柱状细胞极性紊乱,肥大细胞层增多,第9、12周时接近正常,12周时髋臼角为23.4°,髋臼入口最短径为5.0mm;C组髋臼角比对侧持续增大,没有任何改善倾向,第12周时唇缘内翻、扁平,无明显柱状细胞排列,细胞核变小,细胞器减少,空泡形成,髋臼角为71.3°,髋臼入口最短径为2.9mm。结论在髋臼发育旺盛期解除异常机械应力、恢复头臼同心,髋臼发育不良有治愈倾向。造成髋臼发育不良的直接原因是软骨生长板内增殖层软骨细胞代谢功能发生改变,骨化延迟。  相似文献   
2.
骨科教学应用PBL模式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BL与LBL的教学效果差异.方法:选取309名学生,随机分成PBL和LBL组.编写临床病例进行PBL教学;LBL组实施传统教学,采用期末考试及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3.
背景:距小腿(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并不复杂,但其生物力学关系十分重要。距骨参与组成3个关节,对距小腿关节功能起极其重要作用。因此恢复踝穴的解剖关系,稳定距骨在其中的位置甚为重要。目的:探讨踝部骨折的治疗与距骨生物力学的关系。设计:非随机非对照的研究。地点和对象:1985-01/2000-1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距小腿关节骨折患者95例。收集患者因恶性肿瘤截肢后小腿标本3只。干预:通过离体小腿标本,对距骨在踝部骨折中生物力学关系做简要观察,并对95例距小腿关节骨折治疗后的临床及X射线加以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不同骨折类型受力情况。②观察距小腿关节恢复的临床疗效与距骨生物力学变化的关系。结果:随访65例,优41例,良12例,尚可7例,差5例。生物力学结果:双踝骨折时,头颈压缩0.48cm.外踝骨折,垂直压力时外踝面受力大于内踝面,腓骨下1/3骨折,内翻位时距骨外踝面受力轻于内踝面。结论:距小腿关节骨折不论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复位内固定.均应注意距骨在踝穴内解剖关系,并注意下胫腓关节间隙距离。恢复踝穴和距骨的生物力学关系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4.
股骨颈骨折是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原因之一,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与激素等特发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原因不同.患者股骨颈骨折后到股骨头坏死,病理变化过程非常复杂,我们用患者的股骨头,采用HE、脂肪、微血栓染色,光镜下从股骨头至颈部,观察骨髓、脂肪细胞、骨小梁、新生骨和血管等的损伤、坏死和修复情况,分析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PBL教学方法在骨科七年制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PBL教学方法在骨科七年制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将60名七年制学生随机分为PBL组和SBL组(传统教学方法组),分别采用PBL和SBL教学方法进行骨科各论内容的教学,比较分析两组教学效果的差异。结果PBL组在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优于SB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BL教学方法较传统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更适合骨科临床教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特发性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病理改变,根据病理特点提出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34例特发性ANFH的股骨头,分别采用HE、脂肪、微血栓和弹力纤维染色,股骨头大切片、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方法,观察股骨头内各部位的坏死和修复情况,确定脂肪栓子和微血栓的形态和分布状态。结果:股骨头外上方呈"V"形坏死,与承重区负重力线相一致,坏死区周围有慢性炎细胞及新生骨小梁,脂肪组织增多,脂肪细胞肥大,血管中有大量脂肪栓子和微血栓。结论:脂肪栓塞和微血栓是AHFH重要病理改变,临床治疗中首先要减少或避免负重,并配合抗炎、降血脂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补体系统在继发性脑挫裂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补体系统在脊髓损伤中是否存在表达并参与继发性损伤目前却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补体系统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D59在脊髓损伤组织中的表达。设计:随机分组、实验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完成,对象为55只体质量250~300g健康SD大鼠。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干预:55只SD大鼠随机分损伤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成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伤后12h,1,3,5,7d对脊髓损伤组织取材制成冷冻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C9和CD59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法图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实验组伤后各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及C9,CD59阳性反应物的表达部位及时程。结果:伤后12h损伤组织中开始有C9[灰度阈值面积(threshold area,TA)(1.02&;#177;0.19),平均灰度值(average gray value,AG)(82.18&;#177;4.19)],CD59[TA(0.35&;#177;0.08),AG(95.12&;#177;4.89)]阳性表达,在伤后3d达到高峰(C9:TA4.06&;#177;0.21,AG61.75&;#177;2.39;CD59:TA1.21&;#177;0.14;AG69.08&;#177;2.18)之后表达逐渐减少,伤后1周趋于稳定(C9:TA1.34&;#177;0.21,AG85.82&;#177;5.36;CD59:TA0.42&;#177;0.07。AG96.21&;#177;2.97)。随时间延长存在动态变化过程,且与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相一致。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均未见C9及CD59阳性表达。结论:在脊髓损伤组织中有补体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D59的表达。补体系统参与了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8.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补体系统在继发性脑挫裂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补体系统在脊髓损伤中是否存在表达并参与继发性损伤目前却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补体系统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D59在脊髓损伤组织中的表达.设计随机分组、实验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完成,对象为55只体质量250~300 g健康SD大鼠,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干预55只SD大鼠随机分损伤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成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伤后12 h,1,3,5,7 d对脊髓损伤组织取材制成冷冻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C9和CD59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法图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实验组伤后各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及C9,CD59阳性反应物的表达部位及时程.结果伤后12 h损伤组织中开始有C9[灰度阈值面积(threshold ara,TA)(1.02±0.19),平均灰度值(average gray value,AG)(82.18±4.19)],CD59[TA(0.35±0.08),AG(95.12±4.89)]阳性表达,在伤后3 d达到高峰(C9TA 4.06±0.21,AG 61.75±2.39;CD59TA 1.21±0.14;AG 69.08±2.18)之后表达逐渐减少,伤后1周趋于稳定(C9TA1.34±0.21,AG 85.82±5.36;CD59TA 0.42±0.07,AG 96.21±2.97),随时间延长存在动态变化过程,且与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相一致.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均未见C9及CD59阳性表达.结论在脊髓损伤组织中有补体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D59的表达,补体系统参与了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9.
PBL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实习课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实习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方法以中国医科大学2002级88期31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骨科临床实习课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模式。采用主观问卷调查和综合能力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比较在不同学习阶段开展PBL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分析PBL教学模式在实习课阶段应用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结果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处于学习主导地位,学习主动性提高;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医学临床思维能力;可初步缓解理论课PBL教学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结论在骨科临床实习课阶段开展PBL教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适合目前的医学教学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3D打印技术辅助髋臼旋转截骨术(rotational acetabular osteotomy,RAO)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2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42髋)施行髋臼旋转截骨术(RAO)。所有病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6.1岁,平均随访时间13.4个月。按照术前是否使用3D打印模型分为3D打印组和非3D打印组,分别测量两组术前、3D打印组术后及非3D打印组术后的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ral-edge angle,LCE)、Sharp角、臼顶倾斜角(Tonnis角)、髋臼覆盖率、旋转中心下移程度和手术时间,采用医院术后并发症情况统计量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3D打印组与非3D打印组术后测量的LCE角、體臼覆盖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3DI打印组相比,3DI打印组上述指标的结果更符合正常髋关节的影像学数据。在骨盆模型上进行预操作,可以提前发现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效减少术中发育异常髋臼对确定截骨线和截骨角度的干扰等问题。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髋臼旋转截骨术有助于提高截骨的精确性及安全性,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