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科教学应用PBL模式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BL与LBL的教学效果差异.方法:选取309名学生,随机分成PBL和LBL组.编写临床病例进行PBL教学;LBL组实施传统教学,采用期末考试及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2.
C9、CD59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补体系统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D59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成SD大鼠脊髓急性损伤模型,观察各组伤后12h、1、3、5、7d各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及C9、CD59阳性反应物的表达部位及时程。结果伤后12h损伤组织中开始有C9、CD59阳性表达,在伤后3d达到高峰,之后表达逐渐减少,伤后1周趋于稳定,随时间延长存在动态变化过程,且与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相一致。结论在急性脊髓损伤组织中有补体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D59的表达,补体系统参与了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应用多步沉淀及薄层层析方法进行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的提纯和活性鉴定。选用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只。参照改良的Allen′s重物打击法制备大鼠SCI模型。实验组SCI后给予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15 mg/kg)溶于5 mL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两组均于SCI后12 h及1、3、7、14天5个时间点分批处死大鼠,分别行SCI组织HE染色及补体C3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补体C3阳性表达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mRNA表达。结果 在SCI后12 h及1、3、7、14天5个时间点,实验组SCI组织中补体C3阳性表达、MPO活性及ICAM-1 mRNA表达均明显弱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急性SCI后存在补体系统的激活,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能够减轻SCI后的免疫炎症反应,在继发性SCI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可溶性补体受体Ⅰ型(sCR1)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补体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lust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成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观察sCR1组与生理盐水(NS)组在伤后12h、1、3、7、14d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织中C9和Clusterin表达的部位及时程,并采用斜板实验评定两组大鼠的下肢运动功能,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sCR1组及NS组在伤后各个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织中C9、CLusterin表达增强,并存在动态变化过程。sCR1组在伤后各个时间点C9表达均明显轻于NS组(P<0,01);sCR1组在伤后12h、1、3d时间点Clusterin表达明显轻于NS组(分别为P<0.01、P<0.01、P<0,05),伤后7、14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R1组在伤后3、7、14d时间点大鼠下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NS组(分别为P<O.05、P<O,01、P<O,01)。结论 基因重组sCR1可显著抑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C9和Clusterin的表达,可通过抑制补体系统激活机制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K)和微血管密度(MVD)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骨肉瘤标本MK和MVD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骨肉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骨肉瘤中MK表达的阳性率为37.78%。MK和MVD的表达在骨肉瘤Price病理分级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Enneching外科分期中差异有显著性(P〈0.01);肺转移组与无肺转移组MK和MVD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骨肉瘤中MK与MVD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K和MVD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评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PBL教学方法在骨科七年制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PBL教学方法在骨科七年制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将60名七年制学生随机分为PBL组和SBL组(传统教学方法组),分别采用PBL和SBL教学方法进行骨科各论内容的教学,比较分析两组教学效果的差异。结果PBL组在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优于SB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BL教学方法较传统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更适合骨科临床教学。  相似文献   
7.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补体系统在继发性脑挫裂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补体系统在脊髓损伤中是否存在表达并参与继发性损伤目前却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补体系统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D59在脊髓损伤组织中的表达。设计:随机分组、实验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完成,对象为55只体质量250~300g健康SD大鼠。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干预:55只SD大鼠随机分损伤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成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伤后12h,1,3,5,7d对脊髓损伤组织取材制成冷冻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C9和CD59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法图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实验组伤后各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及C9,CD59阳性反应物的表达部位及时程。结果:伤后12h损伤组织中开始有C9[灰度阈值面积(threshold area,TA)(1.02&;#177;0.19),平均灰度值(average gray value,AG)(82.18&;#177;4.19)],CD59[TA(0.35&;#177;0.08),AG(95.12&;#177;4.89)]阳性表达,在伤后3d达到高峰(C9:TA4.06&;#177;0.21,AG61.75&;#177;2.39;CD59:TA1.21&;#177;0.14;AG69.08&;#177;2.18)之后表达逐渐减少,伤后1周趋于稳定(C9:TA1.34&;#177;0.21,AG85.82&;#177;5.36;CD59:TA0.42&;#177;0.07。AG96.21&;#177;2.97)。随时间延长存在动态变化过程,且与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相一致。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均未见C9及CD59阳性表达。结论:在脊髓损伤组织中有补体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D59的表达。补体系统参与了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8.
背景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P)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现已得到国际公认,但其作用机制复杂,且目前并没有完全被揭示.目的探讨MP对大鼠脊髓损伤组织C9和CD59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实验对照、前瞻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为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对象为50只体质量250~300 g健康SD大鼠.干预50只SD大鼠随机抽签法分MP组和生理盐水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成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伤后12 h,,3,,7 d对脊髓损伤组织取材制成性冷冻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C9和CD59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法图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伤后各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及C9,D59阳性反应物的表达部位及时程.结果MP组在伤后12 h,,3,,7 d时间点C9阳性表达均明显轻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87.82±4.16,2.13±3.84,5.91±4.04,2.69±6.15,95.53±7.49,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70,.61,.43,.62,.08,<O.01);MP组在伤后12 h,,3 d时间点CD59的表达明显轻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102.52±8.03,3.45±7.24,3.86±5.32,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5,<0.01,=2.41,.27,<0.05),伤后5, d时间点两组间无显著性意义.结论MP可通过抑制补体系统激活机制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9.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补体系统在继发性脑挫裂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补体系统在脊髓损伤中是否存在表达并参与继发性损伤目前却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补体系统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D59在脊髓损伤组织中的表达.设计随机分组、实验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完成,对象为55只体质量250~300 g健康SD大鼠,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干预55只SD大鼠随机分损伤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成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伤后12 h,1,3,5,7 d对脊髓损伤组织取材制成冷冻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C9和CD59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法图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实验组伤后各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及C9,CD59阳性反应物的表达部位及时程.结果伤后12 h损伤组织中开始有C9[灰度阈值面积(threshold ara,TA)(1.02±0.19),平均灰度值(average gray value,AG)(82.18±4.19)],CD59[TA(0.35±0.08),AG(95.12±4.89)]阳性表达,在伤后3 d达到高峰(C9TA 4.06±0.21,AG 61.75±2.39;CD59TA 1.21±0.14;AG 69.08±2.18)之后表达逐渐减少,伤后1周趋于稳定(C9TA1.34±0.21,AG 85.82±5.36;CD59TA 0.42±0.07,AG 96.21±2.97),随时间延长存在动态变化过程,且与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相一致.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均未见C9及CD59阳性表达.结论在脊髓损伤组织中有补体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D59的表达,补体系统参与了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0.
PBL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实习课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实习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方法以中国医科大学2002级88期31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骨科临床实习课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模式。采用主观问卷调查和综合能力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比较在不同学习阶段开展PBL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分析PBL教学模式在实习课阶段应用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结果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处于学习主导地位,学习主动性提高;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医学临床思维能力;可初步缓解理论课PBL教学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结论在骨科临床实习课阶段开展PBL教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适合目前的医学教学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