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醉性镇痛药,拮抗药与胆总管压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2.
200例择期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患者分二组;芬太尼17ug/kg静注(F组,n=100)、哌替啶1mg/kg静注。评价两种麻醉性镇痛药致Oddi括约肌痉挛的发生率,结果:8例病人造影剂不能通过Oddi括约肌、十二指肠不显影,胆总管下端显示“鸟嘴样”或“假结石”影像,后者3例病人胆总管探查阴性,静注纳络酮0.4mg后,全部病例造影剂顺利进入十二指肠。结论:硬膜外麻醉辅用小剂量芬太尼/哌替啶时Odd  相似文献   
3.
麻醉前应用长托宁与东莨菪碱对心率与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盐酸戊乙奎醚和东莨菪碱能否造成对心率和血压的改变及程度.方法:10~79岁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和东莨菪碱组各40例.进手术室后肌注盐酸戊乙奎醚(0.3~0.8mg)或东莨菪碱(0.2~0.3mg).记录入室即刻、注射后15和30min三个时点的心率和血压,并以基础值为参考.结果:肌注盐酸戊乙奎醚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有轻度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东莨菪碱组患者心率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不增加心率.除心动过缓和心脏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人外,可安全用于麻醉前给药.  相似文献   
4.
谢春林  许辉  疏树华  柴小青 《安徽医学》2019,40(10):1099-1102
目的评价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单肺通气(OLV)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液体治疗组(C组)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总输液量、术中晶体液和胶体液用量、出血量、尿量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两组患者分别于入室建立监测后、OLV前、术毕、术后第24小时及术后第72小时时测定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测定乳酸(Lac)含量及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_(jv)O_2)。采用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对患者术前24 h和术后72 h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以MMSE评分下降>2分作为发生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PND)的标准。结果与C组比较,G组患者术中总输液量、晶体液、尿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降低,胶体用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C组比较,G组患者S100β、NSE及Lac的时间效应、分组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G组患者术中各时间点测量值较C组更稳定。与C组比较,G组患者S_(jv)O_2的时间效应及分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C组比较,G组患者术后72 h内PND的发生率降低。结论基于每搏变异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减轻老年OLV患者的脑缺血性损伤,有效抑制PND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经鼻与静脉给药2种给药方式对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腹股沟疝结扎术患儿苏醒期的影响。 方法 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腹腔镜腹股沟疝结扎术患儿90例,随机分为3组:静脉给药(VD组),经鼻给药组(N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前VD组患儿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ND组患儿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2.0 μg/kg,C组患儿使用生理盐水。记录各组患儿手术时间、喉罩拔除时间及PACU逗留时间。采用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表(PAED)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各组患儿苏醒后5、15、30 min的镇静程度。记录患儿术前、手术开始10 min、手术结束时患儿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结果 手术及PACU逗留时间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患儿苏醒后5、15、30 min VD组和ND组PAED值评分显著降低,患儿术后躁动显著减少(均P<0.05)。患儿苏醒后各时间点Ramsay值C组低于VD组和ND组(均P<0.05)。手术后10 min与手术结束时VD组心率下降高于ND组和C组(均P<0.05),但仍在安全范围内。3组患儿均未发生呼吸抑制。 结论 对于腹腔镜腹股沟疝结扎术患儿,使用右美托咪定经鼻与静脉给药均可以提供良好的镇静抗焦虑作用,但是经鼻给药较静脉给药对患儿心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P组在术前由麻醉医师超声定位T4、T6椎旁间隙,I组在关胸前由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定位T4、T6椎旁间隙,分别予以0.5%罗哌卡因10 mL,总量20 mL,行TPVB。两组患者均予以支气管内全麻,术后使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针刺法记录痛觉较对侧减退的节段数。记录两组患者TPVB的操作时间及阻滞皮区范围,记录入室后、插管后、手术5 min、手术30 min、术毕、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恢复室的停留时间及烦躁、气胸、椎旁血肿(胸腔镜直视下判断)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手术后1、2、4、6、8、12、24、48小时两组患者静止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术后PCIA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的消耗量。结果 操作时间I组低于P组,苏醒后痛觉阻滞范围I组大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5 min、手术30 min两组患者的MAP、HR均有降低,且I组相较于P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静止、咳嗽时VAS评分、PCIA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有5例患者存在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I组无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发生。结论 术前超声引导下TPVB可减少患者麻醉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术中麻醉管理,且苏醒较快,但可能出现胸壁出血、血肿;术中胸腔镜直视下TPVB,可避免反复穿刺及误注血管的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镇痛;二者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可根据情况适时选择实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帕瑞昔布钠对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45例,年龄60~7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40mg帕瑞昔布钠组(P1组)和80mg帕瑞昔布钠组(P2组),每组15例。C组、P1组分别于手术前3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帕瑞昔布钠40mg,P2组在给药90min后再次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局麻下行右颈内静脉逆行穿刺置管至颈内静脉球部,分别采集诱导前(T0)、首次给药后2h(T1)、6h(T2)及术后24h(T3)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6、TNF-α及Aβ含量。记录麻醉前24h及术后24h和48h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与C组比较,T2、T3时P1组和P2组IL-6、TNF-α及Aβ含量明显降低(P0.05),术后24h和48h 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P1组与P2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瑞昔布钠可降低老年患者胃癌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内炎性因子及Aβ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P组在术前由麻醉医师超声定位T4、T6椎旁间隙,I组在关胸前由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定位T4、T6椎旁间隙,分别予以0.5%罗哌卡因10 mL,总量20 mL,行TPVB。两组患者均予以支气管内全麻,术后使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针刺法记录痛觉较对侧减退的节段数。记录两组患者TPVB的操作时间及阻滞皮区范围,记录入室后、插管后、手术5 min、手术30 min、术毕、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恢复室的停留时间及烦躁、气胸、椎旁血肿(胸腔镜直视下判断)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手术后1、2、4、6、8、12、24、48小时两组患者静止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术后PCIA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的消耗量。结果 操作时间I组低于P组,苏醒后痛觉阻滞范围I组大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5 min、手术30 min两组患者的MAP、HR均有降低,且I组相较于P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静止、咳嗽时VAS评分、PCIA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有5例患者存在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I组无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发生。结论 术前超声引导下TPVB可减少患者麻醉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术中麻醉管理,且苏醒较快,但可能出现胸壁出血、血肿;术中胸腔镜直视下TPVB,可避免反复穿刺及误注血管的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镇痛;二者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可根据情况适时选择实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支气管封堵器(endobronchial blocker,EBB)在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100例拟行择期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完全随机分为EBB组(E组)和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tube,DLT)组(D组),每组5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定位时间、肺塌陷时间、导管或EBB移位次数、肺隔离效果、气道压及下气道损伤情况. 结果 与D组比较,E组定位时间和肺隔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和D组肺塌陷时间分别为(8.5±3.5)、(4.5±2.9) min,套囊移位次数分别为23和5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患者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时压力显著高于E组,分别为(26±4)、(22±3) cm H20(1 cm H20=0.098 kPa);且其下气道中重度损伤例数也显著高于E组,分别为25和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DLT比较,EBB OLV术中肺萎陷时间长、位置易移动,但气道损伤小,能安全顺利地完成OLV,是满足VATS较好的OLV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