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对5例Ⅰ型肱骨小头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5例,女4例,男1例,年龄15~25岁。左侧2例,右侧3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比较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和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人工骨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07例患者、164节段。根据使用的植骨材料不同分为自体髂骨组(37例、53个节段)、同种异体骨组(46例、70个节段)和HA人工骨组(24例、41个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颈椎疼痛和功能情况。在颈椎矢状面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高度和矢状面参数[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和C2-C7 Cobb角],评估融合器下沉情况。根据Odom标准进行满意程度评估,采用Brantigan评分评估颈椎椎间融合状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植骨不融合的危险因素。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和终板异常比例、单/非单节段比例、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临床随访时间有统计学差异(自体髂骨组41.6±18.4个月,同种异体骨组26.9±15.7个月,HA人工骨组 31.3±8.4个月,P<0.05)。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颈痛VAS评分、N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HA人工骨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NDI显著性高于自体髂骨组和同种异体骨组(P<0.05);三组患者VAS评分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种异体骨组的NDI和JOA评分改善程度显著性优于自体髂骨组和HA人工骨组(P<0.05)。末次随访时自体髂骨组、同种异体骨组和HA人工骨组患者满意程度优良率分别为81.1%(30/37)、84.8%(39/46)和54.2%(13/24),HA人工骨组的满意率较低(P<0.05);融合率分别为94.3%(50/53)、81.4%(57/70)和31.7%(13/41),融合器下沉发生率分别为3.8%(3/53)、4.3%(3/70)和58.5%(24/41),HA人工骨组的融合率显著性较低(P<0.05),融合器下沉发生率显著性较高(P<0.05)。末次随访时,HA人工骨组的手术节段高度显著性较低(P<0.05),三组患者的SVA和C2-C7 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种异体骨和人工骨的使用为植骨不融合的危险因素。HA人工骨组有2例患者(8.3%)因假关节形成接受翻修手术治疗。结论:同种异体骨植骨的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较高,融合器下沉风险较低,可作为自体骨替代材料应用于ACDF;HA人工骨植骨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差,患者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较低,融合器下沉率较高,且有较高的翻修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5年3月共收治1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7岁(43.9±18.4岁);病变节段位于L4~S1。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血沉下降及结核中毒症状改善后,行手术治疗。均为一期后前路手术,即后路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后,前路经腹旁正中腹膜后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系统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腰椎局部前凸角(local lordotic angle,LLA)。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除的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均符合结核改变。手术时间165~380min(268.8±76.7min);出血量160~2500ml(627.5±640.3ml)。共有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均发生于前路手术时,1例为静脉丛撕破,经压迫后止血;2例腹膜撕裂,术中进行修补。随访12~48个月(31.1±9.8个月),12例均获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征象,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征象。8例术前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前VAS评分为7.1±1.1分,末次随访时为2.1±1.0分;术前ESR为65.8±29.9mm/h,末次随访时为15.1±8.5mm/h;VAS和ESR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前LLA为3.0°±8.3°,术后即刻矫正为11.0°±6.0°,末次随访时为10.4°±5.9°;与术前相比较,术后即刻LLA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LLA无明显丢失。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可以显著矫正脊柱畸形并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路经腹膜后入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需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施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73例患者,男516例,女557例,年龄18~84岁(54.67±13.23岁),将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其余患者纳入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体重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情况、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慨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手术开始时段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阳性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73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9例,感染发生率为1.77%,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8~77岁(54.89±16.67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肥胖(BMI≥28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合并高血压、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慨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肥胖(OR=6.704,P=0.005)、合并糖尿病(OR=4.071,P=0.008)、较长手术时间(OR=7.102,P=0.000)、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OR=3.981,P=0.018)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合并糖尿病、较长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的患者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较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男40例,女12例;平均年龄73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25例,A2型15例,A3型12例。结果:本组52例随访10~20个月,平均13个月。依据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26例,良20例,可6例,总优良率为88.46%。除有2例钢板断裂骨折未愈合,余50例术后骨折均愈合,且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固定可靠、疗效满意,能够减少髋内翻、肢体短缩等并发症,尤其适宜于老年不稳定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