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3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冲击波致伤及爆炸性武器破片防护作用中战壕的意义。方法:实验动物为山羊26只,其中战壕组12只,开阔地组14只,分别布放于距爆心10m和15m的战壕及开阔地,某型炸弹置于地面,用电雷管引爆,先后共进行3次,观察伤后18h动物的活存情况,体表和内脏损伤情况。结果:战壕组距爆心10m的活存率为1/5,距爆心15m的活存率为7/7,而开阔地组距爆心10m的活存率为0/5,距爆心15m的活存率为1/9;战壕组均未被破片击中,而开阔地组均被破片击中;战壕组距爆心10m的动物可见严重的冲击伤,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肺出血和肺水肿,而距爆心15m的战壕仅个别动物有轻、中度肺出血,开阔地组动物可因破片和冲击波的作用,引起严重的体表和内脏损伤,表现为肢体毁损、胸腹腔开放伤、肢体离断骨折、内脏器官破裂缺损等。结论:战壕可有效防止爆炸性武器破片引起的损伤,对距爆心一定距离的冲击波致伤也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批量“冲烧毒”复合伤伤员的致伤特点和现场抢救策略。方法:结合我们已进行的大量相关实验研究和1994年4月以来,5次参加抢救101例爆炸伤患者的临床救活体会,并引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论文及著作。结果:101例共死亡8例,其中7例严重的爆炸伤伤员死于致伤现场,1例伤员死于后期的严重并发症MOF.病死率为6.9%.12例“冲烧毒”复合伤伤员,死亡8例,总病死率高达66.66%。结论:“冲烧毒”复合伤是一种最难急救的伤类,其核心是难以诊断,难以把握救治时机。预防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一旦发生,快速正确的应急救援和综合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星形细胞牵张损伤后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取新生1~2 d大鼠的皮层细胞原代培养,经纯化后传代培养于乳胶膜培养皿中。采用计算机控制的牵张损伤装置,分别以50、150、250 kPa压力牵张损伤培养于乳胶膜上的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用3%戊二醛固定后,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当用50 kPa驱动压力进行牵张损伤时,细胞结构即有明显破坏,表现为细胞间隙增宽,部分胞体和突起被撕裂;以50 kPa牵张损伤后1 h,透射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减少;损伤后6 h可见线粒体致密、细胞器减少等。当牵张应力增大,星形细胞损伤程度加重,细胞器明显减少,线粒体空泡化,微丝、微管明显减少,直至水样胞质或致密胞体。结论较小的应力即可致星形细胞紧密连接的破坏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与脑外伤后产生广泛的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炮口冲击波对山羊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 用125mm火炮单发发射穿甲弹,进行大体形态学,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肺是炮口冲击波作用最敏感的内脏器官,大体解剖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出血;光镜观察可见肺泡出血、水肿,肺泡明显扩张,肺不张和炎细胞浸润;电镜观察可见肺泡上皮肿胀、变性、微绒毛减少、肺泡隔增生纤维化。上呼吸道和胃肠道对炮口冲击波也较为敏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帮浆膜下出血。结论 炮口  相似文献   
5.
Ⅱ号氟碳代血液在大鼠体内蓄积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Ⅱ号氟碳代血液连续静脉输入大白鼠后,在1年时间内对各脏器作了病理形态学的动态观察。观察结果表明,氟碳颗粒主要蓄积在网状内皮系统丰富的肝、脾中,镜下表现为泡沫细胞,因此,肝、脾的重量变化和泡沫细胞的消长可以作为氟碳颗粒在体内蓄积的指标。本实验在输注Ⅱ号氟碳代血液后1年,肝、脾的重量已基本上恢复正常,但泡沫细胞尚未完全消失。在体内蓄积的氟碳颗粒对各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并无毒性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大白鼠尾静脉注入Ⅱ号氟碳代血液后,经不同时间注入炭末混悬液,以观察Ⅱ号氟碳代血液对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注入Ⅱ号氟碳代血液后96小时内,对网状内皮系统继续吞噬炭末颗粒有一时性的抑制作用;但在炭末注入后60~90分钟,吞噬活性即恢复正常。因此,一次较大剂量Ⅱ号氟碳代血液应用于失血性休克合并全身感染等伤员,对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造血液FDA乳剂静脉注入大白鼠后,经不同时间再注入炭末混悬液,以观察FDA乳剂对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注入FDA乳剂后96小时内,对网状内皮系统继续吞噬炭末颗粒有一时性的抑制作用,但在此期间内,炭末注入后60—90分钟,吞噬活性即恢复正常。因此,一次较大剂量FDA乳剂应用于失血性休克合并全身感染等伤员,对机体网状内皮系统继续吞噬病菌、清除异物等功能,不致会产生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完整迷走神经刺激(IVNS)对肝细胞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mRNA的影响.方法 以内毒素血症为全身炎症反应模型.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内毒素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在注射前、注射后2,4,6 h共4个时相点,检测肝组织TNF-α、IL-10水平变化;RT-PCR法检测肝组织SOCS1、SOCS3 mRNA表达.结果 注射LPS后,肝组织TNF-α、IL-10水平升高,其中注射后4 h TNF-α高于注射后2,6 h(P<0.01,P<0.05).在LPS注射后的各时相点,迷走神经刺激组TNF-α浓度显著低于内毒素组(P(0.05).注射后4,6 h迷走神经刺激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注射后2 h水平(P<0.01),且高于内毒素组(P<0.05).注射后4 h,LPS组SOCS1、SOCS3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1);迷走神经刺激组SOCS3 mRNA水平高于内毒素组(P<0.01).结论 IVNS能抑制肝脏炎症反应,其抗炎机制涉及SOCS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9.
209例肝脏损伤的院内救治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目的:探讨创伤性肝破裂的院内救治效果。方法:总结1989-1999年第三军医大学三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破裂209例,其中Ⅲ级以上严重肝损伤108例(51.7%)。手术治疗18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65min-16h,保守治疗23例。结果:手术治愈169例(90.9%),死亡17例(9.1%),有18例发生并发症,保守治愈22例(95.7%),死亡1例(4.3%)。结论:伤情严重和治疗延迟是导致肝外死亡的两大因素,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肝破裂的主要措施,保守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征。  相似文献   
10.
某型导弹战斗部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某型导弹对生物的杀伤作用。方法沿爆心扇形布放动物,导弹战斗部静爆致伤,观察动物存活情况和大体形态学改变。结果70%的羊和45%的兔现场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破片引起的内脏器官损伤,其次为冲击波引起的严重内脏冲击伤;活存动物可见不同程度的破片伤和冲击伤;爆心附近的动物可见不同程度的燎毛。结论导弹战斗部对生物的杀伤因素主要为破片,其次为冲击波,爆心附近可因高温引起不同程度烧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