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多模态超声分子影像技术发展迅速,其核心是构建以多功能超声造影剂为基础,并可同时用于光学、MRI、CT、PET等多种影像学技术成像的超声分子探针。目前,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材料对构建多模态超声造影剂进行了大量尝试,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构建材料的优缺点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4岁.13年前因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曾在本院行左侧全髋置换术,术后一般情况可,生活基本自理,此次因"行走时左髋部疼痛2月"入院.骨科专科检查:左髋外侧见18 cm陈旧疤痕,局部无压痛,轻叩痛,关节活动尚可;左下肢长78 cm,右下肢长80 cm,双下肢肌力正常;左髋部叩击痛(+),左下肢"4"字征(+);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fMRI技术探讨电针神门、三阴交穴治疗失眠的机制。方法对7名失眠患者(失眠组)及6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无任何刺激状态下行静息扫描、电针刺激双侧神门和三阴交穴下行BOLD-fMRI扫描,观察两组受试者的激活脑功能区。采用SPM基本模式中的单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均可见脑岛(BA13)明显激活。但在失眠组,右侧丘脑腹前核、右侧壳核、左内侧苍白球、左侧中央前回(BA9)、双侧尾状核头部被特异性地激活。结论电针神门、三阴交穴治疗失眠的机制可能是电针刺激激活了丘脑腹前核、尾状核、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网状核以及其他睡眠中枢,整合传入和传出的信息,调节睡眠;并可通过不同的通路调畅情志,舒缓压力,达到助眠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盆底超声对阴道分娩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的42例PFD患者为PFD组,选择同期52名经阴道分娩的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盆底超声和VTIQ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记录并比较2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产次及新生儿体质量以及盆底超声检查参数[膀胱颈移动度(BND)、膀胱尿道后角(PUVA)、尿道旋转角度(URA)、子宫颈外口移动度(COD)、直肠壶腹部移动度(RAD)、盆膈裂孔面积(LHA)]和弹性超声参数(静息状态和最大缩肛状态下杨氏模量值)。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及t检验,筛选出对PFD有诊断价值的指标,并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明确阴道分娩者产后PFD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个参数及回归模型的诊断价值,并进行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 结果单因素分析正常对照组和PFD组产次、新生儿体质量、BND、PUVA、URA、COD、RAD、LHA、最大缩肛状态杨氏模量值及杨氏模量值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杨氏模量值差值区分正常对照组与PFD组AUC大于最大缩肛状态杨氏模量值(0.865 vs 0.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44,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体质量(X4)、BND(X5)及LHA(X10)是阴道分娩后PFD的独立危险因素,杨氏模量值差值(X13)是阴道分娩后PFD的独立保护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P)=-60.011+0.010X4+0.599X5+1.202X10-0.416X13。ROC曲线结果显示新生儿体质量、BND及LHA、杨氏模量值差值以及回归模型预测阴道分娩后PFD的AUC分别为0.779、0.836、0.876、865、0.996,其中回归模型预测的AUC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结果(P<0.001、<0.001、=0.006、=0.013),其余单个指标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当回归模型预测概率为0.5454时,其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10%和94.23%。 结论VTIQ技术联合盆底超声建立的回归模型对阴道分娩者产后PF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一种包裹液态氟碳及载肝癌治疗基因质粒,并具有叶酸分子靶向性的纳米级超声分子探针,研究其基本特性及超声显像能力。方法通过碳乙亚胺法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表面连接叶酸分子,制成靶向膜材料(FA-PLGA)后,采用双乳化法制备载有全氟戊烷(PFP)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将其与多聚赖氨酸孵育后,形成表面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利用正负电荷吸附作用,使纳米粒表面载上目标质粒S-HSV1-TK,得到S-HSV1-TK/PFP@FA-PLGA。使用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辐照的方式处理纳米粒,显微镜下观察其相变情况,于超声造影模式下观察其体外显影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连靶率;用PLGA代替FA-PLGA,使用相同方法制备无叶酸的非靶向造影剂,将靶向造影剂和非靶向造影剂分别与肝癌细胞HepG2孵育,观察其体外寻靶能力。结果成功制备了载有质粒及PFP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S-HSV1-TK/PFP@FA-PLGA,该纳米粒大小均一,分散性好,平均粒径(200.50±66.34)nm,平均表面电位(37.40±7.08)mV。使用LIFU 5档辐照5 min后,显微镜下可见较多的纳米粒相变,超声造影模式下亦可见显像。流式细胞仪检测纳米粒连靶率约95%;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该靶向造影剂有明显的靶向作用。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一种载质粒及PFP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S-HSV1-TK/PFP@FA-PLGA;该纳米粒可用于超声造影显像,并具有肿瘤靶向性,为研究质粒的转染及肿瘤的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超声-微泡介导的miR-126通过调节CRK对乳腺癌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qPCR检测miR-126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利用超声技术制备脂质微泡以探究超声-微泡介导的miR-126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EdU染色、Transwell和流式细胞术分别用于检测MDA-MB-231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情况。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RK的mRNA和蛋白水平。此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Caspase-3和pro-Caspase-3的蛋白水平。结果:miR-126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下调。过表达miR-126抑制乳腺癌细胞活力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超声-微泡介导的miR-126进一步增强了miR-126对乳腺癌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另外,miR-126通过调节CRK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活力。结论:miR-126过表达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活力,超声-微泡介导的miR-126进一步增强了miR-126对乳腺癌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和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73岁.4年前因乳腺癌在本院接受右侧乳腺全切术,因血糖升高6个月,反复意识障碍3天人院.查体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常规腹部超声示右侧肾盂积水.平扫CT示右侧输尿管上段狭窄,狭窄段上方输尿管及肾盂扩张、积水;增强扫描右侧输尿管狭窄部可见环形强化(图1).MR水成像示右肾盂及输尿管上段增宽,右侧输尿管上段(L3水平)狭窄,狭窄殷上端呈杯口状充盈缺损(图2).考虑右侧输尿管中下段梗阻,伴右肾功能受损.右侧输尿管镜探查术中见右侧输尿管上方距髂动脉交界约2 cm处明显狭窄,管壁僵硬,长约3 cm,与周围组织粘连.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14岁,感右肩部疼痛1年余.查体:右肩背部压痛,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基本对称,双侧呼吸运动均匀.心脏、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影像学资料:胸片示右后上纵隔肿块,外缘清楚(图1).CT示右侧上后纵隔脊柱旁类圆形肿块影(图2),边界较清楚,其内密度不均,可见片状低密度脂肪影(CT值 -64 HU),中等密度区平扫CT值约18~4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约33~64 HU;延迟期达到80~90 HU,第1胸椎右侧椎间孔稍增宽,未见病变伸入椎管内,右肺上叶受推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纯性乳腺粘液癌(PMBC)的超声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分析27例PMBC的临床病理与超声表现特征,比较无微乳头结构的传统粘液癌(cPMBC)和微乳头型粘液癌(MUMPC)之间的超声评分及血流评分差异、比较PMBC有无淋巴结转移、不同TMN分期及分子分型的超声评分差异,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结果: 27例PMBC中,cPMBC 20例,MUMPC 7例,超声多表现大分叶状或成角的低回声团,可见微钙化及液化,超声评分及血流评分中位数均为1分。cPMBC与MUMPC之间的超声评分及血流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MBC有无淋巴结转移、不同TMN分期及分子分型的超声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MBC超声恶性特征不典型,超声医师应该警惕分叶状或成角的团块,尤其是伴有微钙化或液化者。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的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声动力治疗(sonodynamic therapy,SDT)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结合声敏剂来提高治疗肿瘤效率的新兴方法,其在治疗乳腺癌方面很有前景,不同类型的声敏剂对乳腺癌的治疗机制不同。本文对不同类型声敏剂在声动力治疗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