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骨旁脂肪瘤的命名、病因、临床病理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将国内文献的20例一起列入临床资料分析,包括作者14例共34例术前均行X线摄片,18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以四肢长管状骨为好发,其次发生于扁平骨(骨盆、肩岬骨、髌骨、肋骨)、不规则骨(胸椎、腰椎、骶尾椎)、短管状骨和跗骨;本病临床误诊率为41.17%,X线误诊率26.47%,CT及MRI诊断率100%;34例均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脂肪瘤,3例低度恶变;随访2~10年,仅1例复发并恶变。[结论]骨旁脂肪瘤是最佳的命名,病因未明,但与遗传和先天因素及创伤和炎症因素有关;病理表现为带骨蒂的脂肪瘤,细胞学形态为脂肪组织;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2.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与外科治疗,以便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本组16例均行X线摄片并行CT检查,病灶分布腰椎多于胸椎,其中L4发病率最高,其中7例行MRI检查;16例血清试管凝集法滴度均大于1:160,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特异性抗体IgM、IgG阳性,11例作病原学检查。[结果]14例入院前临床、X线及CT误诊为脊柱结核,误诊率87.5%;经MRI扫描误诊5例,误诊率71.43%;本组16例入院确诊后,在药物治疗基础上,2例采取介入方法,7例采取手术病灶清除,病理符合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细胞学表现。本组仅12例(包括手术8例)进行随访1~2年,痊愈10例,好转2例,愈后无复发。[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临床与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正确选择微创术和手术病灶清除术可以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无论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长期、足量、联合、多途径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和防止本病复发的最主要和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解剖与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改进膝关节后外侧结构MRI定位方法,提高后外侧结构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解剖膝关节标本,辨认后外侧各结构起止点及走行,明确它们之间的解剖关系。以注水的输液器缝合标记各结构进行MRI扫描,测量各结构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与腓骨颈长轴之间的夹角。按照这些角度定位扫描正常膝关节,观察各结构在MRI中完整显示的情况。结果 (1)测得矢状面上腓侧副韧带和胴肌腱关节囊内部分与腓骨颈长轴的夹角分别为(11.5±1.7)°和(39.5±6,4)°冠状面上胴肌腱关节囊外部分和胴腓韧带与腓骨颈长轴夹角为(39.5±3.9)°和(31.9±3.9)°。(2)腓侧副韧带在11°后斜冠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占90%,胴肌腱关节囊内部分在40°后斜冠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占80%,胭肌腱关节囊外部分在内斜40°矢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占90%,胭腓韧带在外斜30°矢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占90%。此外,胴腓韧带在11°后斜冠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的占75%,股二头肌腱和髂胫束在常规冠状面均能够很好显示.结论 选择完整显示腓骨茎突和腓骨颈的冠状面和矢状面为基准面,按照后外侧各结构与腓骨颈长轴所呈角度进行定位,层厚2mm的MR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膝关节后外侧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浓集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复合物治疗兔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建立右侧股骨头骨缺损模型,并用液氮从缺损内将股骨头冷冻坏死,A组为对照组,仅植入空白明胶海绵,B组为实验组,植入复合物。术后每组分别于2、4、6、8周各处死3只动物,做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进行有关指标检测。结果①影像学结果:随着时间延长无论是X线、CT表现还是MRI表现,实验组钻孔区由低密度逐渐增高,8周时有骨小梁结构;对照组钻孔区无新骨形成表现。②组织学结果:A组2周标本缺损区内,充满坏死的组织碎片;4周标本,缺损区内为疏松的纤维肉芽组织;6周标本缺损区内为纤维组织;8周标本缺损区内仍为纤维组织,无新生骨组织。B组2周标本缺损区内,有大量的成骨细胞;4周标本,缺损区内有大量骨小梁及类骨质填充;6周标本缺损区内出现比较成熟的骨小梁;8周标本缺损区内骨小梁成熟,骨髓组织形成。结论浓集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复合物对兔股骨头坏死有极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和两者复合物对早期股骨头坏死(ANFH)修复的疗效。筛选出最佳方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组,A、B组又分左、右侧组,采用液氮冷冻法建立双侧ANFH模型,A、B右侧组植入BMSC+OAM构建的组织工程复合物,A左侧组植入复合自体BMSC的明胶海绵,B左侧组植入OAM,C组植入空白明胶海绵,术后2、4、6、8周随机取A、B两组各3只动物、C组1只动物,影像学检查后处死,取双侧股骨头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1)X线显示,自实验第4周后A、B右侧组钻孔缺损区成骨明显优于左侧组及C组,表现为中心密度增高,缺损腔缩小,边缘模糊.6周时出现骨小梁结构,8周时有正常骨小梁结构;左侧组仅表现为随时间的延长,中心密度及边缘密度逐渐增高,形成硬化线,但无骨小梁结构,C组缺损区出现囊性变扩大并有塌陷。(2)组织学显示,A、B右侧组缺损区,2周时有成骨细胞。4周时有骨小梁及类骨质填充,6周时有成熟骨小粱和骨髓组织出现,8周时骨小梁成熟和骨髓组织形成:A、B左侧组在相同的时间内其组织学修复及新骨塑性与改建均不如各自的右侧组。结论:自体BMSC4-OAM构建的组织工程复合物对免早期ANFH修复作用优于单独应用BMSC和OAM,是目前治疗ANFH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可调自锬式栓桩螺钉在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中胫骨端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与常用的一般栓桩螺钉和U型钉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4个成人新鲜膝关节标本,其中18个制作成ACL断裂模型,随机分三组,分别采用可调自锁式栓桩螺钉(Z组),一般栓桩螺钉(Y组)和U型钉(U组)固定,6个正常膝关节作对照(D组).测试各组固定装置力学变化、负荷位移变化和韧带纤维的应变及最大牵拉负荷,以测定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强度和刚度.结果 ACL固定后力学变化中,Z组基本保持原固定力没有丢失,且经过运动后骨隧道口几乎没有扩大;其他两组均有力的丢失和骨隧道口增大,有显著差异,P<0.05.测定负荷位移变化和韧带纤维的应变中,D、Z组和Y、U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最大牵拉负荷方面,Z组固定强度和破坏负荷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胫骨端固定中,可调自锁式栓桩螺钉的断裂负荷和强度及其稳定性比一般栓桩螺钉和U型钉有明显优势,生物力学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轴突导向因子Slit2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Wistar雄性大鼠72只,实验分组A组(脊髓损伤组),36只;B组(假手术组),24只;C组(正常对照组),6只。A组大鼠麻醉后在无菌条件下打开椎板,以尖刀横断T10节段脊髓,以鼠尾痉挛性摆动、双下肢瘫为损伤标准;B组仅打开椎板显露硬脊膜,未损伤脊髓;C组未作手术,为正常对照。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2h、1、3、5、7d麻醉下快速取出T10节段的脊髓组织;分别于术后3、5、7、14d麻醉大鼠,先后以PBS缓冲液及4%多聚甲醛行心脏灌流固定,以T10节段为中心取出长约1cm的脊髓。分别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lit2基因的表达水平及部位。[结果]RT-PCR大鼠脊髓损伤后12h即可检测到Slit2mRNA的表达,表达量逐渐升高并于脊髓损伤后第3d表达量达高峰,之后逐渐呈下降趋势。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lit2蛋白定位于星型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胞浆,呈棕黄色染色,于脊髓损伤后第3d出现,阳性细胞逐渐增多,于脊髓损伤后第7d,Slit2阳性表达的细胞数达到高峰并趋于稳定,伤后第14d开始逐渐下降,呈一过性增高。[结论]作为引导轴突生长方向的重要因子,Slit2在脊髓损伤的早期的一过性表达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轴突的再生与重建。  相似文献   
8.
背景:国外学者将红骨髓和生成因子复合即时植入用于促进骨折愈合已经获得满意效果。由于不需体外培养过程,只要在抽取红骨髓后与支架生成因子复合并立即植入,被称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 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以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方法构造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并验证其优势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2/2009-02在河北北方学院及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四五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 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造骨缺损模型,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物, 右侧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 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4,8,12,16周各取6只兔,进行X射线检查和吸光度比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 结果:①X射线检查:16周,对照组骨缺损周边植入物初步形成骨干结构,骨皮质不连续,髓腔不通;实验组正常骨干结构形成,骨髓腔完全再通。②组织学观察:16周,对照组植入物内血管长入较少和发育较成熟的骨小梁,骨髓腔未通;实验组植入物已吸收降解,完全由新骨替代,成熟骨结构形成,骨髓腔再通。③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周实验组的骨小梁的体积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5)。④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实验组各时间段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构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国外学者将红骨髓和生成因子复合即时植入用于促进骨折愈合已经获得满意效果.由于不需体外培养过程,只要在抽取红骨髓后与支架生成因子复合并立即植入,被称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以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方法构造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并验证其优势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2/2009-02在河北北方学院及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四五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造骨缺损模型,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物,右侧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4,8,12,16周各取6只兔,进行X射线检查和吸光度比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结果:①X射线检查:16周,对照组骨缺损周边植入物初步形成骨干结构,骨皮质不连续,髓腔不通;实验组正常骨干结构形成,骨髓腔完全再通.②组织学观察:16周,对照组植入物内血管长入较少和发育较成熟的骨小梁,骨髓腔未通;实验组植入物已吸收降解,完全由新骨替代,成熟骨结构形成,骨髓腔再通.③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周实验组的骨小粱的体积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④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实验组各时间段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构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髓芯减压、空心钛钉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物联合髓芯减压、空心钛钉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本组12例,男性9例,女性3例,双侧股骨头3例,右单侧7例,左单侧2例。术前均行X线摄片、CT、MRI检查,ARCO分期,Ⅰ期4髋,Ⅱ期11髋;C型臂X线透视下行股骨头坏死区和囊性变区定位、髓芯减压,关节镜监视下刮除坏死骨,送病理;植入由自体红骨髓与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成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空心钛钉支撑股骨头软骨下骨质。结果本组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12分法评分系统评定,优8髋,良5髋,可2髋,差0髋,优良率为86.66%。结论髓芯减压、自体红骨髓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植入、空心钛钉支撑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在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防止股骨头塌陷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