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解剖与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改进膝关节后外侧结构MRI定位方法,提高后外侧结构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解剖膝关节标本,辨认后外侧各结构起止点及走行,明确它们之间的解剖关系。以注水的输液器缝合标记各结构进行MRI扫描,测量各结构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与腓骨颈长轴之间的夹角。按照这些角度定位扫描正常膝关节,观察各结构在MRI中完整显示的情况。结果 (1)测得矢状面上腓侧副韧带和胴肌腱关节囊内部分与腓骨颈长轴的夹角分别为(11.5±1.7)°和(39.5±6,4)°冠状面上胴肌腱关节囊外部分和胴腓韧带与腓骨颈长轴夹角为(39.5±3.9)°和(31.9±3.9)°。(2)腓侧副韧带在11°后斜冠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占90%,胴肌腱关节囊内部分在40°后斜冠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占80%,胭肌腱关节囊外部分在内斜40°矢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占90%,胭腓韧带在外斜30°矢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占90%。此外,胴腓韧带在11°后斜冠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的占75%,股二头肌腱和髂胫束在常规冠状面均能够很好显示.结论 选择完整显示腓骨茎突和腓骨颈的冠状面和矢状面为基准面,按照后外侧各结构与腓骨颈长轴所呈角度进行定位,层厚2mm的MR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膝关节后外侧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是保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断裂后将会引起膝关节后向不稳及旋转不稳,从而影响膝关节功能,并导致一系列后遗病变,损害关节内其他结构,严重者可引起膝关节病废。  相似文献   
3.
目的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以往的影像学研究对异常的情况,如疾病、创伤等研究较多,而对正常的膝关节骨性结构在X线成像中的检查及识别研究较少。本试验拟通过对16例尸体的膝关节在不同角度投摄X线相片,找出如何拍出纯正位、侧位X线片;并用可显影物标记出膝关节骨性结构轮廓,研究其与X线的对应关系。方法首先,取16个新鲜或福尔马林固定的膝关节,保留关节囊和囊外韧带,筛选出能显示纯正位和侧位时的投照角度。其次,用不同粗细的钢丝标记出胫骨平台内外骨缘,内外侧髁间隆起及胫骨后缘。分别拍纯正、侧位X线片。然后对各膝关节骨性结构轮廓予以纪录。结果本试验共筛选出30余张X线片,找到了膝关节骨性结构轮廓在X线中的对应识别方法。结论本研究为膝关节外科的相应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22例骨骼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Milwaukee支具或Boston支具矫正,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10~15岁,平均13.2岁.胸腰双主弯7例,单胸弯9例,单胸腰弯或腰弯6例.Risser征0度10例,Ⅰ度5例,Ⅱ度4例,Ⅲ度3例.原发弯Cobb角20°~52°,平均32.9°,20°~35°者10例,大于35°者12例.每3~6个月定期复查,摄片,测量初次就诊及末次随诊时Cobb角、顶椎旋转度及Risser征.结果 全部病例随诊3~5年,32.3%的病例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腰双主弯进展率最低,Risser征越小,初步支具矫正率越大,测凸进展越高.结论 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腰双主弯的支具治疗失败率最低,原发弯Cobb角越大,测凸进展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用CT血管造影手段(CTA)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4例为研究数据来源,所有患者均采取CTA手段进行检测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所得数据作为金标准,通过对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以归纳CT血管造影技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的诊断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CTA诊断发现存在动脉瘤以及脑血管畸形,例数分别为78例、5例,有1例患者为假阳性,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所得数据比较后证实;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用CTA诊断灵敏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6.2%、94.1%。结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用CT血管造影技术手段检测无论在准确率或者对病情的评估方面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对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好保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随着材料学和生物力学发展, 传统的脊柱内固定方法不断改进, 新型内固定器械不断涌现,新的内固定器械在临床应用前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在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椎肿瘤、创伤、感染等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目的是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的正常序列和骨性融合,内固定的优势就在于矫正畸形、促进融合而利于早期康复。内固定对前路手术融合率的影响与前路手术的疗效及减压是否彻底、椎间是否融合有关。研究证实,螺钉的直径、几何形状、螺钉位置和进钉技术以及椎体的骨质状况与失败的发生直接相关。在脊柱重建过程中,移植骨常使用自体髂骨块和腓骨。但由于移植骨的获取而导致的并发症, 包括感染、血肿形成、神经损伤、髂骨骨折、腹腔内容物疝, 以及长期的供区疼痛,为避免供区并发症的发生, 常采用同种异体骨和钛网取代自体骨移植,但同种异体骨移植又容易有融合率低和疾病传播的风险,所以钛网植骨作为一种新的置入方式逐步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7.
背景: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髓内脂肪蓄积是由机体脂肪代谢异常在髓内形成的脂肪沉淀,还是由于激素直接作用于骨髓间充质细胞使细胞发生了分化,以及具体生成的过程目前还没有定论。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01/2009-01在中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完成。 材料:3或4周龄SD大鼠80只,体质量(110±10)g,雌雄不拘。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并进行传代,取第3代细胞作为实验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细胞在地塞米松10-7 mol/L浓度和正常培养状态下3,7,14,21 d时的形态变化。②细胞碱性磷酸酶、Sundan Ⅲ染色后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形态变化。③酚试剂法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④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地塞米松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①原代细胞接种24 h后,培养瓶底即出现少许贴壁细胞,多呈纺锤形或梭形;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贴壁细胞明显增多,呈放射状排列。传代后细胞分布均匀,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地塞米松刺激后,细胞由梭形变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后期,随着浓度增大和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团聚现象消失,很多贴壁的细胞悬浮、死亡。②在正常培养细胞中,没有或很少见到橘红色的脂肪颗粒着色,在含有地塞米松培养的细胞中,随着激素浓度增高和时间持续,细胞内Sundan Ⅲ着色的脂肪颗粒明显增加。③在21 d时,正常培养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值分别是10-8,10-7,10-6 mol/L地塞米松组的1.57倍,4.49倍和5.0倍。在7,14,21 d时,正常培养的细胞碱性磷酸酶分别是相应10-7 mol/L地塞米松组的2.93倍,3.80倍和4.39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高浓度地塞米松对细胞增殖活力的抑制效果明显。10-7 mol/L和10-6 mol/L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的脂肪生成,抑制成骨分化,并且随着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延长,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2例骨骼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Milwaukee支具或Boston支具矫正,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10~15岁,平均13.2岁。胸腰双主弯7例,单胸弯9例,单胸腰弯或腰弯6例。Risser征0度10例,Ⅰ度5例,Ⅱ度4例,Ⅲ度3例。原发弯Cobb角20°~52°,平均32.9°,20°~35°者10例,大于35。者12例。每3—6个月定期复查,摄片,测量初次就诊及末次随诊时Cobb角、顶椎旋转度及Risser征。结果全部病例随诊3~5年,32.3%的病例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腰双主弯进展率最低,Risser征越小,初步支具矫正率越大,测凸进展越高。结论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腰双主弯的支具治疗失败率最低,原发弯Cobb角越大,测凸进展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辽宁省锦州地区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流行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6年5月至2009年8月对锦州地区30所中小学12 257名7~16岁的学生进行脊柱侧凸患病率的普查.结果 共查出脊柱侧凸患者41例(cobb角≥10°),患病率为0.35%.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38例,占92.69%,女32例,男6例,经χ2检验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1).先天性脊柱侧凸2例,神经肌肉源性脊柱侧凸1例.结论 在青少年时期开展脊柱侧凸的群体普查是早期发现、及时防治脊柱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而脊柱测量仪和前屈试验在普查中易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CT(3D-CT)和X线测量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骨道位置的准确性。方法:2005年5月至10月,15例ACL损伤患者采用单切口股骨和胫骨单骨道方法重建ACL。术后采用3D-CT观察骨道口与临近骨性解剖标志;观察Endobutton、Endopearl、骨块、可吸收界面挤压螺钉和骨道位置,以及重建后ACL是否与髁间窝撞击。分别使用X线和3D-CT测量骨道位置,胫骨骨道位置测量采用Klos推荐的方法,股骨骨道测量采用Bernard的"四格法"。结果:3D-CT可直观地观察到ACL重建后骨道及相关情况。3D-CT测量胫骨骨道内口位置为43.53%±2.16%(30.0%~59.1%),X线测量胫骨骨道内口位置为41%±6.25%(25%~62%),两种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CT测量股骨骨道内口位置为37%±4.56%(23.3%~48.1%),X线测量股骨骨道内口位置为34%±7.31%(21%~54%),两种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D-CT与X线骨道位置测量结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